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书评
朋友芳芳,长得非常漂亮精干,在单位是人见人夸,见谁都是点头微笑,都说经常微笑的女人命好。芳芳在单位工作任劳任怨,谁找她帮忙,她都不拒绝,欣然应许。仿佛她自己没有什么需求。于是常常加班的是她,替同事点外卖的是她,端茶倒水的是她,在单位她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每每下班回到家里,她已是一身的疲惫。
有次,回家看到老公等着她回家做饭,孩子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她象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在单位温顺和谒的样子,对着老公孩子就是一顿数落,将单位积畜在心里的不满情绪统统都发泄给最亲近的家人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时刻,劳累了一天,回家如果再遇见不顺心,便一咕脑儿的、毫无顾忌地把不良情绪都发泄给家人。那么为什么会变成“双面人”呢?该如何处理职场关系和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呢?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在人际关系中成长》,通过这本书,让大家了解一下形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找到根本原因,我们就会有的放矢的处理这种关系,就不会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家人,给自己最爱最亲近的人无端的添堵。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作者: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知名亲子关系专家。看看他是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并给出指导。
这本书精选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探讨关系心理学:从与自己相处开始、看清关系中的自己、与亲近的人相处模式、学会经营与他人的关系、深度关系与内在成长。
每个人一切的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情绪,都是自己的内在关系的反映,更进一步说,就是和自己的认知有关系。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芳芳,在职场中不断地付出,却被当作老好人,失去了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能。对家人又不知道如何相处,不能表达自己,只知道发泄不良情绪。
那么看看这本书中是怎么指导我们拥有优质的人际关系的。
一、与自己相处开始
本书中指导有过创伤体验的人如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有些在幼年受过创伤体验的人,成年后,总以此为借口,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把身边所有的人都当成施害者,比如那些因为父母离异而缺乏母爱或是父爱的人,成年后,他总是感觉别人要离开他,他是被忽略者。
为了自我保护,他们要么拼命想要与他人产生连接,要么就干脆不理他人。这都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和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缺乏安全感。
于是在成年后,他就会在亲密关系中去寻求幼年时没有被满足的一切,他会以幼稚的行为方式的来降低焦虑,启动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回到童年,让自己未被满足的一切得到满足,于是给对方提出很多无理诉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认为对方不爱自己。
这是因为他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一要明确对方的情绪与我们有关,但并非全部由我们引发。二要明确我们有时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一种融合的感觉。何为融合的感觉呢,就是在关系中不分你我,可是怎么可能呢,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人不可替代,也没人愿意完全替代,包括父母。
第三要明确自我价值感偏低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首先要肯定自己,要有自信。要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要不然对方也不愿意和你建立联接。你与世界建立联接并不是你一厢情愿的事情。
作为一个成熟状态的人,社会自我、镜像自我和理想自我,这三个自我是无限接近的。镜像自我就是我们常常会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
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自我出发,不要过分自恋,也不必自卑,走出焦虑。
二、看清关系中的自己
自我价值㐚降低源自感受力的减弱。感受力就是人对外界的基本感受。
突然觉得这是在说我一个朋友,与他出去旅行,他对什么都不好奇,看到花儿,他不觉得美,吃过美食,他亦觉得也不过如此。甚至遇到一位老乡,他也并不激动,没有交谈的热情。其实这种感受力的降低,说明他已经不关注自己了,长此以往,他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直到后来他还得了抑郁症。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就要避免这种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空心问题。所谓空心就是觉得自己很孤单,心里空空的,什么人都装不下。要试着与人与外界事物建立联接,其实也就是一种兴趣和爱好,用它来填满内心,充实生活。
2、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最基本的思考。思考自己以何种方式度过一生,思考对自己的现状是否满意,不满意要做出哪些改变。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地找到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
3、试着走入人群,在人群中找到共同的爱好,并与他人建立联接,可以给他人讲述自己的感受和诉求,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处,当你真实的袒露自己,就会收获非常美好人际关系。人本是群居动物,他人或许也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呢。
三、只求过得不好不坏,可能会活成一潭死水。
在我们的身边,你会发现有一类人,一直充满活力,他们对非常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对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有感知力,和这类人在一起,会感觉非常开心。
还有一类人,似乎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不感兴趣,非常漠视,生活过得不好不坏,反正对一切要求都很低,能过得去就行,并不追求完美,也不追求极致。大概还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种心态也来自于原生家庭,或是现在的家庭。一个家庭中,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比较弱势,强势的那一方总会看不惯弱势一方所做的一切,总会对弱势一方所做的事情挑剔,要求刻薄,久而久之,弱势一方就很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消弱的过程。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从自身出发,首先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当人有了自信心,便有了坚持某一件事情的原动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记住而不是变成别人。
四、学会经营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身边有一类人很脆弱,受不得一丁点伤害,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这种人要么小时候被父母过度宠溺,要么被父母完全忽略。所以形成了比较敏感的神经反应。
说到提到敏感泛化,这种状态是很不好的。什么是泛化呢,就是认为自己被一个人伤害了,就认为所有人都会伤害自己。于是就保持敏感,时刻关注周围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和表情。而忘记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
作者说:“想法就只是想法,感受也只是感受,若将它们表达出来,可能会发现真实的情况 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完全不同。”
如果你不表达,别人怎么会知道你的需要呢?这就会在与人沟通中产生猜测。有谁愿意去猜测别人想干什么呢?除非闲着没事找事。其实这种不互动也表明你不信任别人。
五、深度关系与内在成长
与我们能发生深度关系的人,无非就是爱人或是亲人。这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
家庭矛盾的产生,就是因为亲人爱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无怪乎情感上的依恋和经济上的依恋这两种。
经济上的依恋自不必说,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经济支撑。不要总指望无条件得到经济上的资助,这种认知本身是错误的。
恋人和亲人之间情感上好的互动则是受益一生的,是让生活锦上添花的一种关系。母慈子孝,夫妻和睦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这也说明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需要其实是一致的,就是所谓的人心换人心,你对别人关心爱护自然也会换来对方的关爱。有句话说爱出者爱返,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说首先要明白自己的需求,与他们尝试共情连接,由浅入深,关注你所想了解的人的喜怒哀乐,并能提供帮助,这就是很好的人际关系联接。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的核心便是真诚和互动。
成年人的世界很现实,人际关系也是很复杂的,成年后,要面对职场关系,婚恋关系,亲子关系。哪一个关系处理不好,都会令生活烦恼不堪。所以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这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探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方法。值得一读。愿你看了这本书后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