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5多云,重新打开哥本哈根(三):丹麦国家博物馆里的故事
在哥本哈根的第三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丹麦国家博物馆里。运气比较好,预报得有雨却并没有来。从丹麦国博出来,已经五点多,又去了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Slot)和1632年的老股票交易中心(Borsen)建筑。老股票中心紧邻丹麦财政部,也算是老城的金融中心了。
电梯直通:重新打开哥本哈根(一):开启假期模式,哥本哈根小镇
电梯直通:重新打开哥本哈根(二):老城一日,历史与现代,自由城的自由
对于一个博物馆爱好者而言。此处丹麦之行,自然不会错过丹麦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老城中心, 出门就是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Slot)。这座大楼是过去800直到现在丹麦的权力核心,它既是议会所在地,又是首相府,还是最高法院。同时,这里的一部分还归丹麦国王所有,所以slot里也有皇家接待室,小教堂和一个royal stables (马厩)。这恐怕是欧洲难得一见的场景: 国王,国家行政机关(首相,the cabinet),立法机关( Folketing ,又叫议会)和司法机关(高法)同时在一个大楼里相安无事地相处了800年。同时,这里迄今为止依旧是哥本哈根最高楼,可以登顶去欣赏城市的景色。

然而逛了一天博物馆出来已经5点多了,这些景点早早就关门了。所以只能从外面感受下丹麦权力核心的宏伟。门前的大广场,政治地位也差不多相当于咱的天安门广场了吧。

回到国家博物馆,它的前身是丹麦皇储Fredriks (腓特烈)和皇妃Louis (露易斯)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参观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大大小的房间,但是展览很好了利用了建筑结构,设定了清晰的房间编号和参观导览路线,保证了整个展览的内容完整性和时间的连贯性。

丹麦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跨越了丹麦14000年的历史(史前(Stone and Bronze age, Iron age),中世纪(维京8-11世纪,基督教时期)早期近代,近代),也包含了近东及地中海(包括塞浦路斯,希腊,埃及,罗马)。最近还赶上一个关于Viking History的特展,官网上介绍是最大规模的维京历史展。
博物馆的收藏时间跨度非常大,所以展品布置非常密集,一天看下来到最后不免有些疲倦。对比下斯德哥尔摩的博物馆,丹麦国家博物馆的体量大概相当于瑞典历史博物馆(史前,维京,中世纪,文艺复兴),地中海博物馆( Medelhavsmuseet,塞浦路斯,希腊,罗马,埃及 )和一部分北欧博物馆(Nordiska mueseet,讲当地人们历史生活变迁)的容量。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讲丹麦历史的部分,也是我花时间最多的部分。它并不是一系列展品按照时间顺序的堆叠,而是着重讲述不同时期人们如何生活,人始终是展览的核心,这点让展品变得生动了很多,尤其是近代部分,展示了当时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跟着不由自由地穿越到他们生活的年代,体验他们的生活,这点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无法做到。
地中海部分的展品虽然很多,但是塞浦路斯和埃及部分的展品精致程度和布展的方式都不如斯德哥尔摩的Medelhavsmuseet好,而希腊罗马部分看多了当地的宝物,也觉着这些藏品不够优秀,所以只是走马观花。事实证明, 这部分展品,尤其是古罗马时期人物雕像和古埃及部分的展品,新嘉士伯艺术博物馆远胜于国家博物馆。
参观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很难用一篇日记讲述清楚。挑几个自己觉着最有意思的小故事吧。
1.史前的神秘
史前部分竟然是从墓葬方式的演变讲起,虽然不同寻常但仔细想想倒也合理。 估计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展品都是墓葬中的挖掘吧。
最早的墓葬是群藏,木棺被覆盖在一块块大石头下面。这就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地方的巨石阵未解之谜都会怀疑是跟墓葬有关。到了2300-1700BC的时候,出现了独立墓葬。在Jutland 出现的单人墓葬中,男的头朝东,女的头朝西。

同时期的在墓葬里也会放祭品,其中匕首dagger是很重要的祭品。而dagger也是丹麦史前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物品。他们甚至还有一段历史时期叫Dagger Period(2359-1700BC)


青铜工艺在2000BC左右传进了欧洲。此刻丹麦也开始制作男女适用的青铜器物,男士通常为剑,女士则为腰带配饰。这段时间就是brone age。

同时,这个时期的人也对时间和四季这个永恒的循环有了观察,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和时间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宗教主题就是太阳战车, 用来追赶时间和太阳神。而这个战车可以是马,也可以是船,同时太阳神还有其他神话助手,比如雨,蛇和水鸟。祭祀的时候,通常用黄金,青铜或者石头的圆形表示太阳, 祭司头戴带角的头盔,吹响号角。这就是当时朴素的原始崇拜。想一下,那个时候完全没有照明,北欧的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白天也是黑蒙蒙,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对于太阳就会有些无限的向往和渴盼吧。






对于公元前的生活,离我们太过遥远已经很难想象,但是通过这些展品,还是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想法和智慧。这其中的原始感总是会吸引着我。
2. 从17世纪到19世纪居住的变迁
总是会在古典英剧中窥探那个时候贵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能有次机会置身其中感受下呢?
作为体验式的展览,这里很好地陈列了从17,18和19世纪三组不同时期的房子布置。进到里面,仿佛穿越时间回到了过去,住进了中世纪的富商家庭,或是18世纪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公寓里,我会是谁?
1602年的富商家庭。里面的家具都是同时期来自与不同地方的收藏,窗户是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上面还有玻璃彩画。



看到桌子上的陈列,我突然有种错觉,自己是不是走进了维米尔的画里,画中的那位姑娘应该就站在窗边吧。

在展览的另外一个部分,也同样展出了一间1550-1660年附近的一个房间。相比于上面这家富商之家,这更像是一个贵族的房间,无论是床还是柜子,木雕的工艺都更加华美繁复,有点乱花渐欲的感觉。






一眨眼功夫,时间又来到了18世纪,那是欧洲走向现代的年代。一个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这里复原了1728年哥本哈根Magstrade 6号公寓三间房间的原貌。 1728年哥本哈根发生了一场持续了三天的大火,几乎30%的城市都被烧毁,这就是当时被烧的楼上一层幸存下来的三间房间。 这三间房间是连通的,一进门是间小的会客室,房间一角还摆着一架小钢琴,中间是客厅,最里面是卧室。这看起来像是个二人世界之家,从家具的样式看,上面还会绘着图案,但是工艺已经比100年前的富商家庭简约了很多,变得更加追求实用性。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改变了法国,也改变了全欧洲社会,随着贵族阶层的高贵地位不复存在,奢华的贵族装饰和家具也被视为历史,追求简约的英式风格开始普遍流行起来。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住宅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着装风格中。

3. 一战和二战前后的张贴画
展览进行到了20世纪,整个前半页自然是围绕着两次影响深远的战争:一战和二战。在这个展厅里,有很多当时的张贴画,跟生活物品放在一起,极好地烘托着当时的社会气氛。 这些张贴画平时难得一见,却充分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焦虑,关注和生活的变化。其中的设计,即使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会觉着过时。








4. 5,6世纪的罗马时期马赛克
马赛克在5,6世纪的时候开始流行,尤其是在叙利亚地区。它们大多用来装点教堂的墙面,有圣人主题,也有反映人们狩猎和劳作的生活场景。在丹麦国家博物馆里,从三层到二层的走廊,全部都挂满了收藏来了马赛克作品。大概就是像陈丹青说的,处处透着那股子绘画的稚气,却格外得生猛有趣。







5. 其他零散有趣
5.1 发现了两个姿势相似的造型, 前者陶制材质来自于300BC的古希腊,后者青铜制来自于1200BC的古埃及。古埃及的早了将近1000年,造型却更加好看。


5.2 丹麦1646年的一场婚礼游行被画家给记录了下来。图中最中间带着王冠的是新娘,紧挨着站在新娘旁边的是他们的伴娘。新娘和伴娘都带着新娘王冠,以此来代表她们的贞洁。据说当时的教堂一般都会出租新娘王冠,通常会准备两种,一种给有钱人使用的,一种给穷人使用的。 这个大概是富人的行头吧。


© 本文版权归 Miss Brow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由于发布者的设置,不展示所有人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