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 | 2021北京科技周“科幻世”,有哪些惊艳之作?数艺网转
2021年北京科技周科幻分会场暨石景山科技周“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于2021年5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三高炉举行。整个展览最大的特色在于依托首钢园独特的建筑框架,结合科幻主题的展览布置和绚丽的灯光,更增添了科技与未来感的呈现。此次展出的艺术作品类型包括装置、影像、投影等等,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诠释主题。

走近园区,远远看过去目光就会一下子被首钢园特别的外形所吸引,旧时废弃的工业遗迹加之新时代的玻璃电梯等改造设施,给人一种奇幻的视觉感受。

彩色的线条元素贯穿整个展览。



展览穿插布置在首钢遗址特有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当中。这里是此次参与展出的部分展品:


装置 《钻·石(Scholar‘s Rocks-Diamond)》/李静
以人工合成的材料打造钻石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的却是传统中式园林当中岩石造景的形态。而在体量上不大不小,介于人们传统印象里钻石和太湖石的大小之间。



装置/影像 《浑天城(Astro City)》/野城
浑天城的原型是浑天仪,它是对于太空城市的构想。多重同心圆的结构是构想当中城市的形态,同时引用了星际折叠的概念,为人类在太空的生存空间模拟了一种可能。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创作者在构建时,分别制作了影像和实体模型。以多种角度和方式呈现自己的创作想法。这种思路也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创作当中学习和借鉴。

装置 《编织星球(Woven planet)》/黄蔚欣、吴承霖、胡竞元
这里的光带曲线编织的形态由算法计算产生,同时结合了星球的外形概念。启发我们如今计算机艺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用来辅助构建作品的形态。



环形投影 《原点(The Genesis)》/王之纲、孙瑜、冯爽妮
这件展品由下自上投影在一个封闭空间,参观者通过在地面的坐垫坐卧仰头观看。影像的内容、大小、形态跟随“原点”这一抽象的艺术概念不断地变化。在投影技术广泛引用于艺术作品展示的今天,各种不同的投影形式应运而生。设置于封闭环境当中的投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界环境光线和声音的干扰,同时使影像内容不局限于一块固定屏幕,也能带来一定的沉浸感。



组合装置 《宇宙八音盒(Cosmusica)》/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
宇宙八音盒根据太阳系内星体的波动信息发声,通过声音感知宇宙,通过乐器与宇宙连接互动。目前它的太空部分已在卫星板上准备发射升空。当有关宇宙、科幻的设计理念被付诸实践,它们是否会如同构想一般运作呢?还是会诞生什么新的火花?


装置 《人工智能之诗(The Poe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吴辰博
这组3D打印作品细看之下与日常事物不同,它们都源自于电子数据的智能化生成。把人工智能的诗集著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打印呈现特定的形态,是这组作品的创作方式和名称的由来。创作者在此以生成的文字代替自我创作,又用3D打印技术解放了双手,使整个作品的个人主观参与度降低。



视觉/影像 《增强室内——机器学习未来居住(Augmented Interiority)》/梁雯、Patrick Macklin、Lois Weinthal、周芸、马骞、于梦淼、李思雨、王峥杰、李叁陆、王勇、杨文浩、伍汶奇、魏建雪、谢俊青
这是一组由计算机学习得到的作品,计算机通过观看大量真实的室内照片,捕捉学习包括色彩在内的种种特质,再由自己生成全新的图像。是一种计算机深度学习的案例。




互动装置 《心术(Emotion Alchemist)》/苏永健、吟光
参观者通过触摸位于装置下方的感应按钮,将自己的心跳信息传达给机器,随即引起装置仿生般的一次次悸动。人类的心跳被机械的心脏所感知并予以回应。常见的交互装置多为采集观众的形象或声音进行互动,而这里是与以往不同的触觉层面的尝试。影像 《试金(Touchstone)》/回环HUIHUAN艺术工作室
影像当中以金丝雀的羽翼形态进行抽象,指代了人类在虚拟货币市场的情绪波动和始终未知全貌的事实。一段影像艺术的生成除了美之外在内容方面需要载入创作者的思想,以当下热门概念进行形态的设定可以很好地引起共鸣。



投影 《虚拟偶像ZERO(ViRtual idol ZERO)》/王之纲、赵康、杨洋
虚拟偶像“零”诞生在2015年。她既可以完成一些真人难以达成的表演,也可以在舞台跟真实艺人同台互动。在这次科技周活动中是以投影的形式与大家见面,场面宏大像一座真实的舞台。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一系列虚拟形象,反映了3D技术的日趋成熟。同时角色要如何设定、怎样脱颖而出、身上承载了怎样的故事等等,是创作团队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装置/影像 《墨甲机器人乐队(Mo Ja)》/北京墨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米海鸥团队)
这支机器人乐队分别擅长吹奏、拨弦、打击三种不同的演奏技法,能够像真人乐队一样为观众表演,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同样是在科技手段发展的今天以人工智能与传统事物相连接的创作之一。试想一下,当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个机器人时,会期待赋予它怎样的技能?“人类通过广义的想象来理解自身,他者与宇宙,科幻则为这种力量赋予崇高与理想之美。它将帮助文明跨越时空、生死、物质与精神的边界,抵达最深远的心灵或星空。”策展人王之纲和陈楸帆老师的这段话点出了此次科技周活动的内核思想。当艺术家在创作时除了美的表达之外更进一步探索作品可以展现的内涵,科学和艺术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