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有哪些新书值得期待?
查看话题 >“新史学”年中盘点 & 新书预告
★上半年重点好书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

蔡亮 著 付强 译
公元前91年八月,西汉都城长安被戾气笼罩着。遵照皇帝的旨意,一群胡巫(有可能来自中亚)在禁苑、宫殿和朝中高官的私邸宅基大肆挖掘,寻找用于祝诅巫术的人偶。军士将感应到巫蛊邪气之处团团围住,将蛊者与夜祠者尽数收捕。
这一幕血淋淋的政治惨剧在江充指控太子刘据亦参与了巫蛊阴谋后达到了高潮:在太子宫中发现了刻有诅咒受害者形象的木俑。无以自明的太子诛杀了江充及其随从,自掌禁军。此时并不在都城的武帝闻变后火速回驾长安,同时命最忠诚于自己的军队镇压这场叛乱。
作者通过汉武帝时期和随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高级官员出身身份的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成为其后三公九卿的主体,从而促成了第一个儒家帝国的兴起,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中可谓独辟蹊径。
《从胡地到戎墟 : 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

王炳文 著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解析这一事件的维度主要有二,一个是政治史维度,一个是民族史维度,二者又有所交集。本书试图打通这两个维度,进行深度的讨论。著者细致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河北地区胡化问题,注意到安史之乱前幽营地区胡人的多元互动,把安史之乱之后的河北胡化,分成北部的幽营与南部的恒魏两个不同阶段,阐释其中意涵的差异。对于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借兵回纥,以及叛乱平定之际作为唐军统帅的仆固怀恩之叛,本书作了更为深入的梳理,尤其注意多种势力之间的角逐,呈现了更加繁复的历史风貌。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阎步克 著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规训革命 : 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

[美]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著,李钧鹏 李腾 译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彭剑 著
本书通过对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对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化成一场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帝国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追寻生命史》

余新忠 著
医疗社会史是近年史学研究热点,作者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回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来,将生命置于研究的中心,透过生命来探究历史脉络,细致观察生命历程与体验,呈现更能激活读者内心的记忆、体验与经验的历史。
《感觉的记忆》

秦颖 著
随笔这种文体灵活多样,既可以撰物品、抒性灵,又是思想最灵活方便的表达方式。它不力图展示社会生活的宏阔图景和历史全貌,而是追求书写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思考,表现的是片段的人生、社会、思想等等,故常常是以小见大,婉而多趣。作者读书极博,有旧出版人的情怀,文字耐读,可见当下文化风貌。
《日常生活的历史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

常建华 著
本书旨在探讨如何从生活的视野认识社会。分为两大部分:前两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进行学术评述,总结了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进展,对于如何开展日常生活史研究,从多角度加以探索。后三章为第二大部分,论述明清时期的日常生活,其中明代主要使用族规家训,讨论宗族制度对于族人生活的影响,折射出社会发生的变化;清代则利用笔记与刑科题本呈现城市生活、乡村生活。
新书预告
《实践中的宗族》

[加]宋怡明 著,王果 译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见大,从具体案例探讨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本书论及的户籍与赋役制度、里甲与里社制度,乃至理学文化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社会的动乱,都是明清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至于这些普遍性因素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如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则端视当地民众的应对策略。宋著反复强调,地方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议题,都要经历长期的竞争、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地方社会应对历史变迁的机制与策略。几乎每一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通常是以田野调查资料作为楔子,引出即将讨论的话题。作者刻意营造的现场感,不断引导我们深入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历史实践。
《街区里的商人社会: 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

彭南生 著
本书将1919-1929年间的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置于近代上海城市史、近代商人团体史演进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主要以近代报刊史料、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重要资料来源,以历史学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首次对该团体的兴起、形成和建构、运行过程、组织形态及其衍变、在20世纪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慈善等领域的主要活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力图突破单纯的社团史研究范式,尝试将社团融入到近代上海城市史的大环境中加以叙述,形成了若干新认识。通过研究,本书全面探讨了民国时期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产生、发展及衰落的全过程,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的重大历史活动、性质及其影响,更加丰富了近代商人团体史、民国上海史的研究内容,对推动商人团体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秦汉海洋文化研究》

王子今 著
本书试图通过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理解秦汉社会对于海洋的认识层次、开发程度和利用方式,也期望能够就此说明中国古代海洋探索史和中国古代海洋学史中秦汉人的贡献。此前对当时的海洋探索、海洋开发,对当时社会的海洋意识,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化的总体论说,研究还很不深入。此项研究尝试说明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风貌与特色,从而深化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也为考察中国古代海洋开发史进程及海洋学的历史发展提供学术基础。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版)》

杨国桢 著
本书利用国内外收藏的明清土地契约,对明清时代的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地权分化的历史运动,贵族地主经济、庶民地主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变化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法学、比较史学的观照下,以民间文书证史,揭示出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丰富内涵。围绕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专题考察。两方面互为补充,彼此参照连贯,深入阐述了明清时代乃至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为研究中国契约学、 明清社会经济史拓展了新途径。
《昨天的与世界的: 从文化到学术》
罗志田 著
是作者到北大教书后辑成的第一本面向非学院读者的书,这些文字大多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因写作机缘不同,虽不免时泛迂远之气,毕竟说话相对随意。此次新增的文字也不少,整体从原来的六编改为现在的七编,各编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小的调节。因为人物的移出,书名的副标题也不再是“从文化到人物”,而改为“从文化到学术”。
《过程社会学》
[美]安德鲁·阿伯特 著,周忆粟 译
以过程本体论为核心,对社会学理论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