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沈阳托管中心甩孩子耳光想到的
昨天沈阳的各大群里都传疯了的一段视频,沈北的一个托管中心,在34度高温的天气里,让几个孩子站在托管中心门外罚站,还有一个老师模样的人,啪啪地甩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几个大耳光,边打边训斥,拍摄者距离还很远,那“啪啪”声竟然都听的一清二楚,当了妈妈之后的玻璃心,甚至让我觉得那几个耳光都甩在了我的脸上。
满腔愤怒之后是恐惧,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被托管中心的老师甩了几个大耳光,我会怎样?
后续视频里,孩子的妈妈来了,哭嚎着质问:“你凭什么打我孩子?”也许是被别人拦着,没有办法冲到托管中心里,也许是气疯了没了理智,终归只剩疯妇一般的形状,又气她失去理智无法给女儿讨回公道,又可怜她失去理智,毫无办法。
如果是我,这耳光是一定要扇回去的,无论什么情况想什么办法。
紧接着,警察到了,并且当天就拆掉了托管中心的牌匾。
孩子为什么要送去托管中心?暑假这种托管中心就是看着孩子写作业,那为什么要送去呢?
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无法帮忙,孩子太小,又不能一个人扔在家里,就只能送去托管,像猪羊一样被圈起来。
这是社会问题,具有时代性的社会难题。
中国女性解放以来,女人的地位随着赚钱能力的提升有了超越几千年的质的飞跃,女人几乎担任了与男人同等的社会责任。但家庭责任,却没有相应的减少。这很不公平。
就我而言,我的女同学们,几乎都是一样的现状,白天要勤勤恳恳的上班,下班时间就全被孩子占据,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在没有孩子之前,男女一样上班下班,看不出太大区别,个别或许有点家务纷争,那些在与孩子到来之后面临的问题相比都可以忽略不计。
孩子一旦到来,就仿佛给女人扣上了枷锁,不说怀孕的辛苦和照顾小月龄宝宝的艰辛,那些日日夜夜的身体不适和孩子出生后身份转变带来的心理落差,如果没有抑郁就算是生孩子这道人生问题安全下车。
没有孩子,谁还不是个优雅潇洒的小姐姐呢?
没有孩子前,我赚的钱我自己花,漂漂亮亮可可爱爱;
生完孩子后,我赚的钱我舍不得花,不仅要照顾婴儿的日常开销,遇上另一半经济不济的还得给另一半花,遇上另一半家庭经济不济的,甚至还要补贴老人。
最恐怖的是,遇上老人无法帮忙或者想要自己育儿的,短暂性地需要向另一半伸手要钱,那真真是对女人的一种凌迟式的心里折磨。
毕竟大多数女人被从小教育,要自立自强,不向男人要钱花,这既是对过往教育的一次颠覆性毁灭,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一次狠狠鞭打。
女人需要从以往自信自立自强的自我人设建立中,一点点的被现实打破剥离出来,再重新建设一个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妈妈式人设,这太痛苦了。
就算有些人短暂三年重新回到社会岗位上,但每天的工作也是上班工作回家带娃,这也说不上是幸运吧。
反观爸爸们,就只是多了个叫他爸爸的小可爱而已,少数情况下可以短暂带娃,甚至还要说是“帮”老婆,怪不得有人说,只有妈妈成为了妈妈。
说回托管中心,今天的新闻风向竟然有点奇怪,很多家长聚集在托管中心门口要求“还我们瑶瑶老师”。众多评论里的一条:看来封口费给的挺足。让我解了惑,如果是我无论这挨打的孩子是不是我家的,我都难以再把孩子送到这个机构里,更不会聚众要求归还瑶瑶老师。
说了这么多,还是当下社会妈妈们真的不适合全职上班,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做一份相对自由的工作,既可以赚到糊口的钱,又有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孩子,陪伴父母,这是我作为妈妈作为女儿能想到的对亲人最合理最幸福的相处方式了,所以,我要加油哪!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