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逻辑:从清晰表达到高效沟通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埋头工作,但不擅长总结写报告,工作进展和成果无法传达给他人;有的人擅长于讨论,会议上很活跃,但写不好讨论纪要,无法将讨论的成果记录下来。
写作本应是帮助人脑表达思想、完善思考的工具,现在似乎成了不少人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这与写作教育忽视以传达为目的的逻辑性写作有关。当传达这一目的被忽视时,写作过程就不会去关注阅读者这一维度,而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构建,这时候写作不再是“有话要说”的表达需求,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式的输出。
写作中概念的界定与归类、观点的概括与连接、逻辑的勾连与推演,也随之变得可有可无。写作教学中关于“表达”“思考”的训练,也多被“分档评分”体系下的作文应试技巧所取代。
在应试思路的影响下,编造事实、拼凑观点、套用模板成为作文、论文、报告中司空见惯的病症,而这些病症也使得写作者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进一步萎缩。
逻辑性写作为什么会被忽视
1.传统文化的惯性
东方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思考,对“清晰表达”兴趣不大。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中的信息传达更多依赖于文化系统本身的背景,信息的背后也往往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解读这类信息,需要结合多种隐含的背景信息来进行整体性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古代的文人、学者写作时,大多不会将所有细节清晰地写出来。这种写作模式为文字赋予了丰厚的意蕴,但也使得写作逐渐远离了日常交流与表达的功能。
2.写作教育的文学性期待
文学性写作对逻辑性写作产生了一定误导性。语文教育中,对语言的教学多以文学作品鉴赏为中心,在写作上也更侧重文学性写作,这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写作只有文学性写作,甚至用文学性写作的方式去写说理性文章。
但是,文学性写作不以“传达”为首要目的,在信息处理的方式与顺序上与逻辑性写作有明显不同。例如,在句子的关联性上,文学性写作的句子,虽然同样通过每句话的背景来指向未知,但文学性的作品经常会颠覆自己所指向的未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个性化的感受。而在逻辑性写作中,句子之间以及句子中成分的关联严格遵守从已知到未知的顺序。
再比如,诗歌鉴赏中会提到“起承转合”的写作顺序,即把结论放到最后。但逻辑性写作中应当结论放到最前面,然后为结论构建逻辑性支撑。逻辑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的目标和功能不尽相同,没有孰优孰劣。在语文教育中,文学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功能确实不可或缺,但承担“传达”功能的逻辑性写作不应被忽视或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