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中天的春秋笔法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的时候,引用了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的书籍、观点、文章等等。比如吕思勉、陈寅恪、何兹全、陈迩冬等等等等,对这些学者以及对这些学者的作品,起到了非常好、非常大的宣传作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并且喜欢把演义和三国志对比着来讲,很大一部分是扫盲,虽然陈寿的三国志是西晋时写,但其有一些地方也被历代史学工作者所质疑。比如说,刘备明明是汉昭烈帝,国号汉,为了讨好司马家却被硬生生写成蜀。
易中天讲事迹的时候也喜欢采用裴松之的手法,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举上来,关于历史的疑点问题,他也会举例,然后引用其他历史学派的说法来讨论。但是读史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同人的人读,肯定会有偏颇性。比方说易中天明显是倾向曹操。
因为偏颇导致他所举出的材料都带有偏颇性。比方说有一集他质疑三顾茅庐的真实性,举出一个例子是出自裴松之的注,诸葛亮去找刘备,结果刘备只是把他当普通人处理,结果之后刘备拿草编织,被诸葛亮看到说难道将军的志向就是编草鞋吗。然后刘备叹口气说那我能怎么办呢。诸葛亮说:你认为你和曹操比何如?刘备便答:自然是比不上云云
大抵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易中天照搬不误,讲了出来,但是没有讲这篇材料的出处。
这篇材料并不是出自三国志,而是出自《魏略》,是裴松之把他补了进去,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认为这条材料不可信。
但是易中天没有提这个故事的出处,也没有谈裴松之的“不可信”意见,却直接拿来用,为了达到自己的观点,丝毫不向观众解释清楚。这个是有点误导了罢?
但是反之他在处理对曹操不利的负面信息的时候,他就总能找出些不可信的依据了。这种态度,也是带有偏向性罢。
总得来说,易中天最让人不爽的是,他清楚,但是他就不讲透。他在讲三国志的时候,有些很矛盾的问题,他只拿一边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但是他就有时候故意放弃那些相左的材料,来达到演讲效应。
这是他最令我生气的地方,带有诱导性。
不过并不是说他就黑蜀汉,他对蜀汉的将领们也是尊重的,对诸葛刘备关羽也是承认实力的。
但是他的观点依旧是一家之言。
比如说他把蜀汉后期描写得像曹县一样。
他在某一集讲蜀汉的时候把几十年后姜维时期的国民政貌移植到了武侯时期,但是明明诸葛亮执政时期国以富饶,“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还有很多例子,易教授的口误也是很多的。
总之,易中天评曹操时但凡对曹操不利的史料比如《曹瞒传》等一定是从各个角度分析暗示史料的不靠谱,到了诸葛亮,哪怕是被裴松之等人驳斥的史料也要拿上来,还把别人的驳斥隐去不提,这种明显的倾向性对这段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看得出来。
有些东西易老师没讲,导致有些人拿品三国当所谓的正史以标新立异,结果被人拿史料打脸。
或者是为了节目效果,有一些记载被裴松之否定了但易先生没有提,关于曹操的不利史料就分析曹瞒传的立场问题,关于诸葛亮不利的就摆上来一句话不说了,客观是把好的不好的都拿出来摆在大家面前,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和倾向性的分析,让大家判断。把对一部分人不利的史料拿出来驳斥一番,另一部分人不利的史料拿出来摆在那里不置可否不能叫客观。
其实现在很多人的毛病就是这里,总觉得自己听了某次演讲或是看了某些论坛,就觉得自己窥探到了几千年前事件的真相。
所以我很反感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别人头上,历史上的事情没有一个准话,把自己的意见当做正确答案去诱导不深入挖掘历史的大多数人真的是一言难尽。
整个易中天讲三国最有营养的是最后几集,他点评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他的观点是三国就是法家寒门跟士族阶级的对抗。
这个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观点,虽然不知道是否拾人牙慧。
演讲的魅力点是读史读的动情,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感叹。
没有明显的黑谁,但是绝对有倾向性。
易中天的讲座就是观众多,并且带有偏颇性,所以有一部分观众放弃去亲自看史书,得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直接把易中天的想法当做圣经来传教。这是我觉得最令我讨厌和悲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