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位“外行”不简单

更多高等教育趣闻,欢迎关注公众号:高等教育一千年
高等教育领域总是由专家、学者、教育家等“圈内”人士所把持的,既神圣,又壁垒森严,容不得“外行”随便置喙。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位知名外行人物——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外行居然指导内行?具体可参考:《外行的“自以为是”竟然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他的故事。

美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
我们昨天讲到,弗莱克斯纳在对全美医学院进行详尽调查后,发表了著名的《弗莱克斯纳报告》,深度揭露了医学院的种种惊人内幕,这让他树敌无数,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不过,弗莱克斯纳绝不只是一个旧制度的破坏者,他更是一名建设者。
他曾在《美国学院》中对美国大学大加挞伐,却在具体建议上语焉不详,但这次不一样了——在《弗莱克斯纳报告》中,他给出了重建美国医学教育体系的整套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在于,任何医学院都不能只教临床,而不做医学研究。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学养深厚,熟悉各种有关人体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必须具有临床经验。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实验与临床,两方面缺一不可。
正因为如此,医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根本改变。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听听讲座。
同时,弗莱克斯纳也要求医学院的教授必须身兼科学家和临床医师的能力,以前那种医生在门诊之余,去学校代代课的医学院必须令行禁止。
而这正是许多“庸医制造工厂”必须关门的理由,也是弗莱克斯纳受到攻击的原因之一。

更让“庸医”们感到绝望的是,弗莱克斯纳还进一步提高了医师从业标准,因为他完全无法容忍不负责任的医生的存在,也不能接受任何给钱就能毕业的营利性医学院。
《弗莱克斯纳报告》提出,由医学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医学考试委员会,对不合格的医学院校不予认证。
他还为医学院定了入学标准:学生必须完成两年大学基础教育后,方能入读医学院。
1922年后,美国38个州遵行了报告中提出的标准。而时至今日,这一标准又进一步提高:所有进入医学院的学生都必须具有学士学位。
可以说,这篇报告为现今美国的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弗莱克斯纳本人带来了名望和成功。
此后,这位外行便频繁地受邀参加欧美两地的各种研究调查项目。
1912年,他加入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教育董事会,承担的项目之一就是用基金会提供的800万美元资助,按照他报告中的建议改造医学院。
为此,他与华盛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大学签订改革协议,帮助这些学校将临床医学打造成一门专业学科,将过去的那些代课医生逐渐替换成全职的医学科学家和专家。
至此,弗莱克斯纳对医学的改造终于大功告成。


全面进军高等教育
弗莱克斯纳对医学的改革,其意义已然远远超出了医学领域。
他为医学院建立的专业评估和认证模式,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要求,以及大学必须摒弃非营利性目的的理念,后来都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金科玉律。
而实际上,弗莱克斯纳自己也很清楚这点。1928年,当医学教育改革告一段落,从教育董事会退出后,已经68岁高龄的弗莱克斯纳却丝毫没有隐退的意思。
这是因为,自打他在家乡办学开始,再到后来发表《美国学院》,弗莱克斯纳始终惦念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他的医学改革实践了他的不少想法,但医学院毕竟只是大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他因而还有些“意犹未尽”。
出乎意料的是,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梦很快便实现了。1929年,新泽西的一位犹太富商决意投资开设一个医疗机构,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便找到了弗莱克斯纳。
但弗莱克斯纳并没有给出建议,而是劝说他们建立一所高等研究院。按照弗莱克斯纳的设想,这所学院将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蓝本,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的研究生院,它将拥有世界顶尖的学者,而他们则可以拥有最好的待遇和充分的学术自由。
犹太富商接受了他的提议,将研究院的地址选在了环境优美的普林斯顿小镇,同时邀请弗莱克斯纳担任院长。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这样诞生了。

需要说明的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
研究院建成后,弗莱克斯纳便开始大张旗鼓地从大西洋两岸网罗人才。刚好大洋对岸的纳粹德国开始迫害犹太知识分子,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纷纷逃往美国。弗莱克斯纳果断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
1932年,研究院第一个学院——数学院正式成立,虽然只有两位学者,但都是赫赫有名的学术巨擘,其中一个正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而关于爱因斯坦是如何来这里的,还有一则有趣的轶事。
据说,爱因斯坦在受到弗莱克斯纳的工作邀请后,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他要带着助手一起去;第二,年薪3000美元。
弗莱克斯纳同意了第一条,却拒绝了第二条,而他给出的解释则让人惊讶:“我不同意的原因,不是你要得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一年只给你3000美元,那么全世界都会认为我在虐待爱因斯坦!”
最终,双方敲定的年薪为16000美元,爱因斯坦就这样加入了弗莱克斯纳的研究院。

像爱因斯坦这样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跑到美国来的学者非常之多,弗莱克斯纳不仅凭借个人关系,积极为他们寻找出路,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最终来到了高等研究院任职,这使得高等研究院很快成为了一个名师云集的学术圣地。
为了给这些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弗莱克斯纳也是费尽了心力。他希望尽可能承担起学院的全部行政和管理工作,没有设立教授大会,也没有工作委员会。同时,他一边建设新的学院,也一边努力为学者争取到尽可能高的工资。
然而,弗莱克斯纳未曾想到的是,来自大学的学者们早就习惯了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对弗莱克斯纳大包大揽的做法不仅不感激,反而十分反感。
数学院领头人、著名数学家奥斯瓦尔德·维布伦(Oswald Veblen),就成了弗莱克斯纳眼中的刺头。
俩人在教师人选、工资待遇等问题上冲突不断。特别是当经济大萧条袭来后,投资缩水,而弗莱克斯纳却还要执意建设新的人文学院,这就使得他与教授们的矛盾更加激化。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弗莱克斯纳毕竟是一个“外行”,缺少必要的学术背景,因而在教师任命上自然会遭遇滑铁卢,引起教授的不满。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位此前从没有在大学工作过的人,却出乎意料地在美国打造了一片学术的乌托邦,并且以其出色的管理能力,让这个乌托邦顺利渡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危急时刻,并且最终成为了日后美国各种高等研究院的典范。
总的说来,弗莱克斯纳凭借其医疗教育改革,以及开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两件事,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他以其卓越的能力和大无畏的精神,向世人展示了: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是学术上的“外行”,却是真正的教育专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