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阅读日记六
花了六天,总算看完,也许是因结局过于开放,真正看完之后的“感慨程度”,比看之时要小,也可以说成是我不相信,这让我沉浸了六天的书竟戛然而止。直到还剩两三页之时,我心里仍想着作者有太多该讲的事没讲,没想到还真的没讲,我不愿去干那种意淫的自我构思情节发展,还是就书里已讲到的讲讲(我昨晚看的是第三部后半部分)。
万能的网络使我还没看到少安与晓霞成为恋人之时,便已获知田晓霞“以后会死”的信息,第三部以来,我每看到她,就提心吊胆地,生怕何时就“真的死了”。她来矿井之时我十分担心,我甚至因矿井本就有的危险以及少平与矿井的关系而有种预感,田晓霞会在矿井中出事。但实际上依旧相安无事,我在松了口气之时又加重了我的担忧,田晓霞早晚都要死,这样极有可能在死之时与少安相隔着十万八千里,并且没能和少安说上话。我所担忧的实现了,第六卷刚开始不久,作者就给了读者当头一棒(田福军的政治一线没必要讲那么多,毕竟不是讲官斗,主要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发展建设。不要否认这些“好官”的真实性,咱中国能发展成这样,以前现在都少不了他们。因此先跳过。),其实这也不算真的当头一棒,第一,我早就知道会以某种方式出事,第二,在田晓霞要去洪水那边时,我心里似乎已认定田晓霞会在那边出事,因此,真出事似是水到渠成。但,我很清楚地知道,田晓霞那般好的人本就不该不该出事啊,而这出事并不是意外,是晓霞因为她的好做出的光荣牺牲啊!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这次牺牲,这起码是另一个生命的延续(不管这个被救下的能否达到并超越田晓霞的“价值”,有太多此类事情,并不都会“物超所值”),这种敬畏生命的精神及其对应的行为,我也只能敬畏。可能有人会说,田晓霞自己给社会的贡献大,还是被救的那个婴儿可能给社会的贡献大(遗憾被救的人的命运没再提起)?田晓霞你死了,你家怎办? 不过,面对一个个活生生但就要夭折的生命,谁不会为之所动呢?那股敬畏生命的冲动是什么也挡不住的。就如田福军,不也为女儿感到欣慰吗?
不过奇怪的是,田晓霞死之时只是眼睛酸了,并无流泪,而看到孙少平的种种表现时,泪水才一发不可收拾,这难道表明了爱情还要更胜一筹吗?定不是,首先这应是晓霞牺牲时的积累,再到少平追思时的爆发,另外,作者在晓霞牺牲时并无用多少描写,就连心理也不曾展示,仅是写了短短几个动作加上一句“想到孙少平”,怕是连作者也不忍详写(半页不到),且本身这个过程就是如此急促,但这不妨碍其拥有极强的感染力。我相信,真正打动读者的,反而还是少平的种种表现(心理)。他的悲痛欲绝,他的幻想加上他们之前的交往,足够感动了。不过平心而论,作者早已意识到他笔下的少平和晓霞已是块烫手的山芋,分也不是,合也不是,唯有一死(读者自可想象分或合该是如何)。虽然他们早已发展到开始谈婚论嫁,想着生小孩的地步,但平心而论,仍旧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青春热恋,只是不失格调。(我本想像往常下定义时在句末加个“罢了”,但我破了例,因为这是我足够尊重的)
他们的爱情终究还是没那么成熟,尽管“不失格调”,要么就对比一下孙少安与贺秀莲,互相关怀一下难和共患难是有本质区别的,明显少平属于前者,少安属于后者。关于少安和秀莲共患的难及其意义,我不再详述,还是引用原书的几句话。
*他不仅是和她肉体上相融在一起,而是整个生命和灵魂都相融在了一起。这就是共同的劳作和共同的苦难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爱。他们的爱情既不同于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更不同于田润叶和李向前现在的爱情,当然也和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爱情有区别。孙少安和贺秀莲的爱情倒也没什么大波大折,他们是用汗水和心血一点一滴汇聚成了这深情的海洋……
*一年多来命运的升降沉浮,使秀莲和老人的关系一下子变得特别亲密。她甚至又提出要把家合起来。
*如今秀莲不干涉他给老人使用钱,还常提醒他应该给老人们买个什么东西或添置衣物铺盖。在为父母建新家垫钱的问题上,他们的认识高度一致;而且筑院门楼的建议就是秀莲提出来的。
*生活如此叫人感慨万端!贫困时,这家人风雨同舟;日子稍有好转,便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分家的局面。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生活风暴的冲刷,这个家又变得这样亲密无间了。
毫无疑问,共患难见真情(可能有点断章取义,这不是指“看出真实情况”,而是形成或加深这种“真情”),上几段已把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估计这就是为什么引用会被算进字数的原因,这引用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的。引文中提到这几对人物的爱情是有区别,不过作者没细说,但已很明显,少平少安的都已讲过,润叶向前的在前几篇虽已讲过,但别忘作者加了“现在”二字,所以更多还是愧疚、同情、怜爱等,但毫无疑问润叶已爱上了向前,何必在意真爱的形式呢?常见的爱慕,润叶的怜爱,还有晓霞少平灵魂相通的爱,反正最终做出的事都是一样,为了对方好、幸福,就已足够。润生和郝红梅的就不再细说。
实际上,双水村的发展也同样令人感慨万千,(这本书的最后一卷还真不多需要深究探讨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情感上的感慨),每个人都在发展各行各业,一切欣欣向荣,还出现了建庙会与建校会(好在少安因局限性做出了错误行为在少平的提醒下及时醒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没了,毕竟我又不是在分析这些产生的原因。
还是要说到金波,以他的痴情程度,却去青海找之时刚得知军马场的撤走便放弃了,本想着会有一段“找遍天涯海角”的佳话,可金波毕竟长大一些了,他也不得不为父母,为“世俗”考虑,姑且认为金波此行就是对过去的告别。
关于成熟是否就归于世俗,至少在这本书里,没有找到否定的例子。如同少平最后的“归于平凡”,的确,任何人在何处都能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已无需多说。这个平凡的世界,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有苦难,也有甘甜,不过“终将归于平凡”这一点又是绝对的,尽管不能为不少人所接受,但确实已是古往今来几乎全部人不可避免的归宿,当然,莫非你有绝对的实力。不过,对于13岁的我来说,一切都还太早,我希望是,又希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