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祁连
July 31, 2021

对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大概是稍微了解明史的人,也知道其重要性。西起以嘉峪关为代表的甘肃镇、东至以山海关为代表的辽东镇等一系列军镇,是明朝抵御北方蒙古等游牧民族入侵最重要的防线。但相对于辽西的山海关而言,明时的嘉峪关在商贸上的意义则更为显著。

东起中原腹地的长安、洛阳西至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在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前,路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东亚及西欧的重要商贸路线。而哪怕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陨落,奥斯曼帝国垄断路上东西方贸易导致路上丝绸之路逐渐衰微,从中亚、西域前往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商人,也依旧能够让嘉峪关内熙熙攘攘,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虽然地理位置上,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关卡都位于敦煌、瓜州区域,但相较于汉唐时期的玉门关、明时的嘉峪关在战略地位上其实已经是大不如前。首先汉唐两朝皆为锐意进取的朝代,经略西域也是这两朝的国策之一。而作为出入西域的要冲,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瓜州区域自然成为军事重镇。从地理位置上看,汉唐时期的玉门关、阳关更像是深入西域腹地的前哨,其作用也更多的是作为军事基地的存在以卫戍周边进行军垦的绿洲,其目的自然是保持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军事威慑,以实现西域都护府在西域地区的有效统治。

然而明代的嘉峪关,其地理位置其实已经后撤至了阳关以东、祁连山与嘉峪山之间的狭长地带,而其目的也蜕化成为了一座以防御为主要目的的边防关卡。而在明代中叶开启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嘉峪关的作用便仅剩下军事防卫的功能。

当然,这一功能上的蜕化,其实也和中亚区域的气候、物产、商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息息相关。首先在唐代以前,中亚以及中国的西域的气候并非是如今人们印象中的戈壁沙漠区域,那时西起安纳托利亚、东至西域的中亚内陆都还是及其富庶的区域(东罗马帝国较西罗马帝国更为富有便是证明),而这也使得中亚地区在中古时代之前都是文明高度发达的区域。而正是因为丰富的物产及先进的文明,使得汉唐时期经略西域对于中央王朝而言一件有价值的事。

而到了明朝建立之时,由于气候的变迁,中亚地区的物产及文明程度已是大不如前,而这大概也是促使中原王朝退守河西走廊的原因之一。不过依靠着祁连山脉雪水的滋润,河西走廊却还依旧保有其价值。一区域从汉朝起就是重要的牧场,而战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拱卫河西走廊,乃至河西走廊以东的关中腹地,大概就是嘉峪关在明代的战略地位了。

汎柏沧海辛丑岁中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