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明代儒學的一點想法
當初會讀儒學是因為高中時讀論語非常感動,因此逐漸把四書讀完,雖然知道有宋明理學的許多解釋,但我覺得只需要讀四書本文即可,理學家的著作太多讀不完,他們的解釋反而是干擾我理解孔子本人的想法。不過大學選了門儒學的課,才知道不只宋明儒者中也有許多富有啟發的創見,我之前看過的現代註解仍大量參考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我對論語的理解中終究脫離不了程朱的影響。
之後在一門中國軍事史的課上寫了篇關於顧亭林(炎武)和黃梨洲(宗羲)的地方軍事思想的報告,在閱讀他們著作的過程,深深感受到他們在許多制度上的創見卓絕,但提到明代學者時總是因不熟悉而一頭霧水。便興起了往回去讀明代的著名儒者的想法,順便看看他們是否有有這些有趣的創見。之後便能回來讀懂顧黃等人的作品,清楚他們希望對話的語境為何。
'明儒學案'算是翻過一遍,也林林總總讀過好幾位代表的明代儒者作品,我想我有資格來談談我對明代儒學的一些想法。
1.王陽明心學的重要性:
王陽明就是一顆投在明代思想界的一顆原子彈,對於四書的質疑、程朱理學體系的破解和知行先後都大大刺激明代的儒學思想,不管是支持者或反對者都必須針對陽明的論點提出自身的回答,造成了朱學派的分化和修正,王學也由於趨向的不同而分裂。明代儒學可以說是繞著陽明而轉,他是了解明代儒學應首先認識的人物,雖然我本人並不認同他的主要觀點,也不得不承認他問出了許多極為關鍵的問題。
2.學派的分類有過度簡化之嫌:
現代的明代思想史研究受'明儒學案'影響甚大,但不論是依照梨洲的地域和師承劃分,或是基本的朱王之分,或是有學者提出的理學、心學和氣學之分,都只是方便我們系統性地快速認識個別思想家的產物,但皆無法體現出個別儒者本身的主體性。我提一點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明代中後期後嚴格來說是不存在純正的程朱理學派,因為即使是宣揚朱子較有名的羅整庵(欽順)和顧涇陽(憲成)都已經不能接受理氣二分的預設,甚至融合王學對朱子學進行修正,更不用提儘管仍站在接近朱子學立場,但在著作中公開批評程朱的呂新吾(坤)和高中玄(拱)等人的學術定位,可能用光譜或象限圖的方式更能準確地進行明代儒學學派的粗略劃分。
3.目的論地看待明代學術發展:
無論是大範圍的向度,將明代的理學看做是宋代理學發展的延伸和修正,同時為清代樸學做出奠基性的轉向;或是明代自身的角度,找出明代前期造成心學出現的徵兆和可能,以及陽明學說的缺陷和王門分化的關係,皆具有強大目的論式的想法,容易忽略個別學者都是獨立個體,而不是起點和終點間的一個中繼站。如何擺脫過度學術史的'大論述'去研究明代儒學,仍需要更深度地挖掘明人文集的努力,相信定能發現許多有意思的可能。
最後說說我讀明代儒學史找到我當初想找到的'謬思'了嗎?我認為並沒有,以前認為讀懂論語不需要讀宋明理學,現在我還是覺得不需要讀宋明理學還是能讀懂論語,但這樣的論語仍多是現代人的自己擷取自身所需,宋明理學提供了一整個不同現代人的是解去理解孔子,我想還是沒有白費這段讀書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