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七月:盛夏未来。

七月初,南方进入盛夏,北方还享受着早晚的清凉,去了趟青岛,还是很喜欢这座城市,列入将来要旅居的城市清单。七月中,回到上海。待在家里,也不觉得炎热,能好好读书看电影撸狗,从上个月的忙碌中缓过来。开始研究营养学,中年人的自觉,体重慢慢在掉,身体轻盈,感觉更健康点。
可能这个夏天就要这样过去了呢!
七月阅读6本书,看5部电影,6部剧,5部纪录片,22部小电影(时长半小时以内,多为5分钟左右的电影)。
一、阅读:
1、《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讲真我没有特别喜欢帕慕克的小说,但这本《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把阅读小说的体验和意义全部讲完讲透了,以一位读者(实则作家)的视角升维去疏通并理解作者和作品、作品和读者的关系,试图让普通读者也能明白和作品的共情。这必须是两种身份长期阅读写作之下的产物。明明是一种类似文学讲座的东西,却很感人。
2、《哀歌》
4.5星。远藤周作真的是最爱的作家之一,可以如此自然描写一种普世的人物心理状态。这部短篇小说集《哀歌》作为《沉默》的前奏曲,不仅给远藤周作带来了后面的《死海之滨》和《耶稣的一生》,还让他探索了解到更多关于自己写作的“行车距离”(即篇幅)。因此对作者来说,这部小说集的意义着实重大。对读者来说,也都是耐人寻味的好故事。对同为写作的学习者来说,更是指导了一个大的写作方向标。
3、《金鸡》
胡安•鲁尔福可以把原本我并不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写得栩栩如生,《金鸡》虽简短却道尽“命运和轮回”,在篇幅上是短篇,宏大意义上是长篇。尤其意犹未尽之时被接踵而至的诗歌《秘方》感染,阅读情绪一度推向高潮。感受到一种试图打开读者五感的写作方式。过瘾。内容上,几乎每一篇都有死亡,全是死亡,各种各样的死亡。孤独啊,终极的孤独。哪有比死亡更孤独的事情呢?
4、《云没有回答》
没有想到是枝裕和会写这类记实性文学,很就像村上春树当年写《地下》。一位行政官员的一生,工作困扰和家庭生活交叉进行,面临着良心和官僚的夹击,也就是作者在后记中写的“双重性”,是枝裕和之所以特别关注山内先生的事件,也是因为在山内先生身上看到某种被“身份的双重性”拉扯的痛苦,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无法消化这种孤独的痛苦,选择自杀。
是枝裕和的叙述尽量保持冷静克制,前半部分稍平淡一些,后半部分渐入佳境,偶尔出现的小诗有了电影的味道,恰好也是山内先生的格调。很像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平平无奇的故事中,不知觉早已被感动。
5、《怪诞故事集》
3.5星,翻译至少扣0.5星。很奇妙,读奥尔加的这部《怪诞故事集》有种当年看《黑镜》的感觉,随处都是科幻大片的后现代气息。故事是分散的,精神却很统一:对那个与世无争、人与自然相互滋养的世界之向往。奥尔加是大自然的崇敬者,最后的诺贝尔获奖感言也证实了她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关怀。而她之所以选择用文字、文学去表达,也是因为文学是对世界仅存的温柔。但是真心拜托编辑们不要把译者的话放在作品前面,译者怎么敢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当作序言放在最前面?尤其这种翻译水平拉低作品质量的,只能翻过去先不看,很败好感。
6、《事故》
没能读下去,比《破碎的四月》差很多。开头若不是一场车祸的谜团会显得更加枯燥,满以为后面会渐入佳境,谁知竟写起了恋爱?!也不是一般的恋爱,而是充满肉欲的情爱,实在没兴趣读那些关于“恋爱”的情绪和细节,各种睡觉就写了好几大章,可整部作品想写什么表达什么呢?后面虽然也写到了点大局观的事儿,总体来讲还是晚了,乱了,淡了。一部挺好的题材写败了。
二、电影电视纪录片:
1、《花束般的恋爱》
这一定是已过恋爱年纪的人才能写出的爱情电影(阪元裕二54啦)。男女主是很棒的两个人,成就很棒的关系。二十几岁,还追求爱情,像我们这种老阿姨就会觉得男生说“结婚吧”并没有错,结婚吧,成为亲人,一起面对生活。生活多可怕啊,生活不能只有爱情啊,生活多么需要一个命运共同体去承担啊!可终究,有些关系适合恋爱,有些关系适合结婚。他俩只是把爱情的花束送给对方,共同度过人生一段时光。最后那一个挥手——曾经遇见你,谢谢那段时光!
2、《偶然与想象》
比较喜欢前两个故事,对最后一个故事无感。整体由故事和情绪推动,稍微有些过于文艺和私密,需要进入导演的世界才能品电影的美味。
3、《我的姐姐》
4.5星。一层是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酿造的悲剧,另一层是女性在社会中充当一种负重前行的社会。长期不被重视,偶尔被要求承担一切,似乎女性不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活得再好也是小透明。她为什么要对弟弟负责?如果父母都未曾对她负责的话。
很感谢导演把姐姐安排成一个坚强独立的角色,一个“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的角色,给予我们很多鼓舞和力量。
4、《华尔街之狼》
第二遍看完之后才发现几年前第一遍看的是“青少年版”?!以至于当年并没有那么强的冲击力。现在阅历和知识点都有所增加,才更感到这片子的震撼,三观震碎以及实名叹服小李子演技。也可能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是普通人无法触及的世界。(可最初他们哪个不是普通人呢?)欺骗欺诈做得多了,胆子真是会越来越大,监狱管得了他一时,出来仍旧是金牌销售讲师!讽刺!
疯子很多,华尔街之狼只有一个。
5、《我心深处》
这一次没有嬉笑怒骂,没有闲言碎语,把每个人的悲伤直接写在脸上?看完甚至都不觉得是伍迪•艾伦的片子。很想要“大声喊叫,逃离生活”——这就是《我心深处》中每个人的状态。最后成功逃离的只有母亲一人,可我总觉得是全家人共同谋杀了她,以冷酷的、温柔的、羞辱的方式将她推入海浪。我心深处,遍地悲伤。
6、《9号秘事》第六季
1、意大利即兴喜剧编排好有趣,不被信任的叙述主体增加了故事魅力。
2、像是回到了《9号秘事》的巅峰创作,剧里剧外call back,《权游》迷会感到意味深长。
3、普通人在政治陷阱面前随时被击毙,据说拍摄手法本季最佳。
4、生活中的配角实际是最佳演员,回味无穷,细思恐极。
5、谁是最邪恶的人,让魔鬼来得更猛烈些吧。
6、这么强的宗教和政治意味,我们看起来实属困难了,但能感受到一种讽刺和不满。不过听说有宗教背景的会赞叹他俩的才华。
综上,若没有很多知识背景及多年的影迷经历,真就可惜了这部剧啊!
7、《东城梦魇》
在一部悬疑凶杀案中没有看到真正的坏人,看到的只有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每个人都在硬撑着过生活,每个人都在经历“失去”,失去儿女、伴侣,甚至失去健康和人生。凯特•温斯莱特把一个中年丧子、离婚、工作一团shit的人物演绝了(这身材应该是为剧而生吧?),这演技和魅力绝不是眼角皱纹和宽松肥大的衣服可以掩盖的,她扮演成任何一个中年妇女的样子,这痛苦才有了普适性,才跟东城故事有了链接。结束在第七集很好,比结束在第六集更好,为母则刚,不赞同为保护孩子说谎,却完全能够理解。
8、《洛基》第一季
谁能想到洛基竟是这样的小可爱,诡计之王谈起恋爱竟像个涉世未深的情感小白。看到无限原石被当镇纸的那一刻,感觉跟漫威宇宙有了超契合的三观:所谓“无限”,只是无知罢了。所有快餐影视作品里真正带着哲思和理性、常年探索宇宙极限的也就漫威宇宙了。
9、《致命女人》第二季
3.5星。如果不搭着《致命女人》第一季,而是作为一部独立剧《菲尔科特夫妇的阴森爱情故事》倒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跟第一季没得比。爽剧不爽,隔靴搔痒。既没有探讨女性的觉醒,也没有第一季中年代更迭的思考。只有人性里的阴谋、贪婪和复仇,这种我们早早在十几年前的《绝望主妇》里就看够了。
10、《刑侦日记》
从剧情、结构、bug是否很多等悬疑剧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到8分,好在开头和结尾棒,好在“人格解离”这种主题还算新颖。如果编剧把重心放在人格解离和刑事案件上,大刀阔斧砍掉十集感情戏,让节奏更紧凑些,应该能称得上是好剧了。
所以最后是惠英红一人撑起一部剧,芯姐演技了得!
11、《天官赐福》
画风很美,故事也比较紧凑,没有刻意磕哪对CP,以斩妖除魔、劫富济贫为主,还真挺好看的!
12、《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太有趣了,真实、讽刺、荒谬,但有时又很感人。一位纪录片导演就是这样看待他的纽约生活。
13、《大山里的声音》
纯原声的纪录片,尽管看到最后一幕“孩子们不断遇到,一起哼着歌走在去上学的路上”稍微有点演绎成分,像伪纪录片了,总体概念还是挺好的。只是不太喜欢这种所谓“支教”的方式:城里老师来的那段时光像是一场梦,大山的孩子们因此做了一场梦,然后老师走了,梦醒了,孩子们也许不再有音乐课了,甚至人生的高光时刻就到这里了。对敏感的人而言,看到光芒之后跌入黑暗,是多残忍的事情啊!
14、《生活在别处》
十年前的片子,简单记录一些能人,串联起十年前大理的文艺生活和人际关系。如今再看,大理那个旧的乌托邦正在以各种方式消失,新的乌托邦也在慢慢成型。很认同一个说法:大理是具有世界性的大理。文化不能成为圈子,文化必须开放,一旦圈起来,文化就死了。开放才能带来包容性。
15、《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
纪录片展示了比尔盖茨天才的大脑,多么热爱学习和思考,多么热衷于慈善,为第三世界国家做了多少极具人文关怀的贡献,展示了全部他的伟大与胜利。他当然是世界首富,可是看他的人生经历和工作日常,更像是这个世界的高级打工仔。Still don’t like him.
16、《亿万富翁的饕餮盛宴》
这是一部让我等阶级瞠目结舌的纪录片,但看起来却丝毫不认为富豪们有夸张的意思。我以为“有钱就要吃得好”总归没错,富豪们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尽量吃得独一无二,因此才内卷成极尽奢侈、极尽享受的富豪饮食。看完图个长见识就好了,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同一个世界。
三、小电影:
1、《宇宙快递》
这……也太精彩了!脑洞大开又有趣的小短片儿,一个快递员毁灭了一整个他“看不见”的星球。因为没看见所以不存在,因为不存在,他们就真的不再存在了。这就是“事物因观测而存在”。那么,何为存在?
2、《土耳其瞭望塔》
短视频剪辑天花板?转场节奏音乐卡点什么的都太棒了,有种过山车的感觉,最难得的是:看上去那么复杂多变的片子,竟然有很强的记忆点,而不是阅过即忘。谈什么技巧,每天暴撸这个片子十几二十遍,再去打磨自己的功底吧!
3、《蠢蠢的死法》
也太喜欢了!蠢萌蠢萌的东西,又丧又可爱,死法又都很可怕!结合在一起,看小小人一本正经胡唱八道,so funny!另外,歌词那么讽刺,歌曲竟然真的好听耶!
4、《熊的故事》
没想到这部短片有那么多层次,可以看到动物、马戏团、强权等等,包括创作者使用的材料都有所隐喻。短片只要隐喻做得好,就能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很棒!
5、《金·凯瑞:我需要色彩》
看过金•凯瑞那么多作品,竟然都不如镜头里闪过的几幅画印象深刻。没想过一位演员也会有除表演之外的角色,看着他肆意绘画泼墨,大胆构图用色,是真的需要色彩的金•凯利。
6、《雇佣人生》
真实到了一种恐怖的地步,导演竟能用这种方式拍出这人间真实。感慨。渺小。卑微。如何跳脱这打工人生。
7、《失物招领》
小朋友多看看这种暖心的动画片多好,既容易理解又能引人向善。那些“失物”组合起来行走的桥段,真的很皮克斯了。
8、《兔子和鹿》
脑洞大开且非常有质感的短小动画片,2D和3D的切换也无法阻挡小动物间的友情。
9、《今夕何夕》
真是个恐怖又悲伤的故事,中间一度看得毛骨悚然,太暗黑了。画面那么萌,初代艾米莉声音那么可爱,探讨的却是生死、宇宙、虚无,细品都是戏,隐喻和所指很多,包括和初代艾米莉奶声奶气的对话也形成一种对比。4.5星。
10、《今夕何夕2》
我想知道有多少人看懂了这部动画小短剧全部的意义,既存在硬科幻,又很烧脑。依旧弥漫一种恐怖式的悲伤情绪,尽管最后用童真解决了时间难题,永生的个体依然无法避免孤独的情绪。
11、《精神分裂症》
看完之后很无助和悲伤,人与人、与世界、与万物都隔离着这种无法触及的距离,此为“孤独”。精神分裂症患者只是将这份孤独量化出来,而看似正常的我们,只不过视而不见罢了。同病相怜啊。
12、《你被写在我的眼睛里》
意外地被暖到,善良勇敢的人终会被看见,爱情不需要鲜花和巧克力,爱情是彼此凝视的温柔双眼。
13、《午后时光》
暖暖的爱意,想起的不是自己,而是母亲。从我们出生开始,她就是母亲,因此从未好好思考过母亲也有她的童年、青春和回忆,母亲也有属于她自己的一生。
14、《回忆积木小屋》
人这一生在,走到最后,都是靠回忆一点点累计余下的时光。
15、《请吃红小豆吧》
竟然一口气把第一季刷完了!很有趣,萌点也到位,就是我们这种情怀不多的人只能2倍速看,太慢有种消磨意志的感觉,2倍速反而挺带劲儿!但是这种剧光靠萌也不行啊,如果能来点隐喻啊、讽刺啊之类的,内涵就很多了。
16、《蓝雨伞之恋》
皮克斯的动画在拟人方面做得太牛逼了。在动画里,给予万物以生命。
17、《罗尼和我》
竟然全程用手机拍摄,感人的画质增加了真实性和纯真度,代入感更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两个帅小伙vlog的一天,可是你看他们逛街、吹气球、海边看夕阳,就能感到日常的幸福。
18、《直到我们可以》
尽管看上去像是某种宣传片儿,但旁白太美了,堪比诗歌的优美,可以作为英文诗朗诵的那种。反复诵读,进入一种恋爱的甜蜜意境,宛若雨水滴进心里,宛若轻风抚摸眼前的你。
19、《没有宇宙我们无法生存》
带着对宇宙诗意的期待去看的,没想到最后是to our friends。格局好像小了一点,但也不好说,毕竟友谊也是人类之光。
20、《堤》
一场动态的“黑白静态相片爱情日记”,这在1962年无疑是超新颖的方式,更何况还有科幻加持,看下来有点好玩,也有点悲伤。在时间中游走,浪漫唯美。可时间究竟是什么?这才是导演的重点。
21、《心跳无限次》
这就叫“心有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22、《无翼鸟》
最后风中的眼泪,倒是有点……太煽情了!
八月也要加油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