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00后都不去KTV了,还有人记得90后心目中的「K歌之王」吗
2003年,张国荣从酒店24楼跳下,当人们从悲痛中缓解过来,却发现逝去的不只是一个独领一时的港台巨星,那个曾经可以跟好莱坞比肩的港台娱乐业,也已经走到了末路。
2004年,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上映。人们无不悲观的说,这或许是最后一部香港电影了。
自那以后,虽然还有《头文字D》《叶问2》,也有谢霆锋、吴彦祖、余文乐等新星接棒。但毫不夸张地说,00后长大成人的时候,港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比于电影,港台音乐人的退场要晚的多,但随着网络音乐爆发、欧美流行音乐的引入,日韩男女团体的兴盛,港台流行歌手也渐渐淡出了大众事业。
但当90后去到KTV,必唱的歌还是王菲、周杰伦、蔡依林、孙燕姿、梁静茹等等,和今天要聊的这位 K歌之王。
00后们,你们还听《浮夸》《K歌之王》《红玫瑰白玫瑰》吗?评论区见。
"90后请推荐"同系列回看:
凤凰综合评价乱入
\
原标题: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文/无事
陈奕迅,肥陈,Eason,E神……有很多个称呼写在他的背上,而去年他说:“幸好二十五年前有一个新秀歌唱大赛,要不然我真想不到我今天的职业会是什么。”
年轻的他臭屁,活泼,奇怪,耿直,努力,不认输。而现在的他已经47岁。

47年前他在香港出生,背负着父亲未能实现的梦想到国外学习建筑。然而他并不喜爱这个行业,最终凭借辅修在英国拿到了声乐证书。父亲不满儿子违背自己的道路,于是年轻的他同自己的父亲打赌,会在三年内在音乐界取得成就。赌约的结果如今天所见——
他漂亮地做到了。
他在1995年参加TVB举办的新秀歌唱大赛并获得冠军,踏入了香港乐坛。
然而那个时候的陈奕迅并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格,他靠着模仿张学友摸索着唱法,甚至获得冠军的那次比赛的演唱曲目也是张学友的《望月》。然而陈奕迅拥有一定的唱功,能把张学友的唱法模仿得非常相似这件事,却反而成为了他在乐坛中前进的阻碍——他并不能在这一唱法上超越张学友,他只能沦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模仿者。于是在获得冠军的第二年,在他出了第一张销量平凡的专辑《陈奕迅》后,便被外派到了台湾。即使并不会国语,在台湾的一年里陈奕迅还是努力学习了普通话并发布了第一张国语专辑《一滴眼泪》。后来他也正是凭借如今传唱甚广的,由粤语版《明年今日》重新填词的国语版《十年》打开了内地市场。
抛开作品来讲,陈奕迅的音色极具辨识度,他磁性和饱满、听感极其舒适的低音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之一。最重要的一点,他的歌声永远饱含感情,具有浓厚的语感,即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感,这使得他的歌给人一种通透感,更易入耳、更耐品味,也更值得品味;而他期望通过词与曲表达的感情,也更能无障碍地传达到听众处。但同时,陈奕迅作品的独特韵味更是在歌曲本身与演唱二者相辅相成之下才形成的。配合陈奕迅娓娓道来的唱法,他的歌曲大多时候总是在探讨一些深刻又简单的道理,在诉说一段悲而不伤的故事,又或是在做一次听似平静的内心独白。而这些曲子无论多高亢,他也总是用更通透、轻柔的演绎方式把感情呈现出来(特殊歌曲除外)。他自己也提到过,过于用力的演唱方式会让人觉得演唱者好像在与音乐打架,“刀子猛然插进去和刀子慢慢地扭转进去,痛和感受的过程都被拉长,后者更能命中歌曲的感情。”

《无条件》
比起录音室版本,个人感觉只有钢琴伴奏的live版本更加符合这一首慢歌的氛围。一如歌名,这首歌讨论的是“爱的条件”,在我的理解里,此处的爱包括但不限于爱情。“当潮流爱新鲜,当旁人爱标签,幸得伴着你我,是窝心的自然”,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有太多的选择,身边也有太多的流言蜚语,做任何事情时我们总是犹豫,总是在乎外界 的评论,权衡付出与回报——在爱里也是同样。
然而陈奕迅唱“当闲言再尖酸,给他妒忌多点,因世上的至爱,是不计较条件,谁又可清楚看见”。这也许过于理想,但无条件去爱是最普通却也是最浪漫的;而整首歌的风格也是如此,它的副歌并无太大的起伏,像是顺承着主歌的陈述,用四分二十七秒讲述普通而浪漫的爱。
《我们》
这首歌作为电影《后来的我们》的主题曲,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慢歌,它的伴奏以钢琴为主,只在小部分辅以弦乐,从简的编曲与歌曲期待表达的情感适配。歌曲的主歌部分,陈奕迅以他磁性而饱满的低音演绎了一个与恋人分别之人的悲伤与遗憾,而副歌的第一句“还能做什么呢”音高骤然变高,伴奏垫以弦乐,将感情推达另一个高度,让这一诘问力道更足,配以下一句的歌词“我连伤感都是奢侈的”更显无奈。
与《无条件》相似,这首歌的副歌并不明显;再加上怀念、悲伤这样的情感本就很难演绎,一不小心或是技巧不够便会显得生硬而做作。然而陈奕迅出色的语感以及他高超歌词技巧却将这首歌期待表达的悲伤与释怀演绎得恰到好处,并不歇斯底里,只是喃喃:“曾经亲手把时间变慢,可惜我们没有等我们”。
《K歌之王》
这首歌同样有国语与粤语两个版本,而不像《十年》与其粤语版《明年今日》,《K歌之王》两个版本的词意大体相同。与歌名相称,两个版本的歌词中都含有许多的歌曲名,如国语版的“《爱如潮水》我《忘了我是谁》《至少还有你》《哭》”,与粤语版的“如从未听过《誓言》如《幸福摩天轮》”等。更加有趣的是,粤语版的前奏使用了王菲的《约定》的前奏,对应第一句的歌词“我唱得不够动人你别皱眉,我愿意和你《约定》至死” ;国语版的前奏使用了张宇的《用心良苦》的前奏,对应第一句的歌词“我以为要是唱得《用心良苦》,你就会对我多点在乎”。
在国语版的MV里,陈奕迅在身处一个KTV包厢中,其他人都在谈笑,只有他从默默地唱着歌。最后,唱到“我想来一个吻别作为结束”的时候,一位女生上前蹲到了他的身边,二人相视一笑,待到他唱完,女生从他手中抽走了麦克风走回了人群中。在平静的“想不到你只说我不许哭,不让我领悟”里,歌曲结束。
《白玫瑰》与《红玫瑰》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在网上流行的话正出自于《红玫瑰》。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人都至少有过这样两个女人,红玫瑰可能是朱砂痣,白玫瑰可能是“床前明月光”,这两首歌曲子相同,不同的是,《红玫瑰》用国语倾诉自己成为了爱情中的“蚊子血”,而《白玫瑰》则是用粤语讲述一位男子渴望得到那朵高傲的“白玫瑰”的故事,可当真正得到时,白玫瑰却也不再是白玫瑰。两首歌视角不同,但无一不在表达“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这一矛盾而无奈的事实。
整曲并无特别高亢的地方,伴奏的弦乐为悲伤增添了迂回与如泣如诉之感,使得它更加悠扬与绵长,增添了此悲伤“漫漫无绝期”之感。
《浮夸》
此曲作为陈奕迅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他情绪较为高亢的曲子之一。《浮夸》最初的名字为《Depression》,本是作曲人江志仁为悼念张国荣的逝世所作。后曲子被陈奕迅选中,重新填词后成为了如今的版本。
谈及此歌,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歌曲最后的那一歇斯底里的呐喊。“有人问我,我就会讲,但是无人来”、“重视能治肚饿,未曾获得过便知我为何”......于是在副歌他说:“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为很怕”。全歌都为不被重视的小人物的陈述、疑问、以及近乎病态的呐喊,而歌曲最后的“凝视我别再只看天花”、“别遗忘有人在为你声沙”二句的最后一个高音,以及最后的那一声呐喊,都使用了颤音并加上特效,营造出一种扭曲感。它让人听着心惊胆颤,只觉光怪陆离,此人似乎已在崩坏的边缘,但这却似乎那样合理。
曾经有粉丝说,陈奕旭那种倔强任性、自以为是的样子,会突然让我们想起校园时代那些资质平平却傲气十足的男友。
年轻的他臭屁,活泼,奇怪,耿直,努力,不认输。而现在的他已经47岁。
47岁的他比起年轻时,经历了父亲入狱,经历事业全面暂停,经历被“冷藏”,也经历爆红,经历抱得妻女,经历幸福的负担。
他唱每一首歌都动情得似在讲自己的故事,每一首歌都使他看见自己,他在悲伤时大哭,在高兴时便大笑。于是47岁,他仍然臭屁,活泼,奇怪,耿直,努力,不认输。
于是当他拿起话筒开始唱歌,唤出一个不再搞怪、鬼马的陈奕迅之时,才并不会有人感到违和;他如同二十多年前低吟浅唱,我们才也为之沉沦。
对于我来说,疲惫时听陈奕迅,也许他所唱的那一曲悲伤与我的情绪并无相关,我却仍会在代表着陈奕迅的声音里平静下来。他自己有时也会在累与怀有热情两种情绪间切换,自嘲自己情绪太善变。但我想我们被治愈理由一定是一样。
音乐治愈了他,音乐治愈了我们。
音乐不变,于是他也没有变。
三月份的时候,“新疆棉”事件让许多的明星取消了和相关品牌的代言,陈奕迅也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取消的是与阿迪达斯的终身合约,于是他必须赔偿高达6000万甚至以上的违约金。因为这件事情陈奕迅在香港被骂得很惨,而我看着离谱的言论,忽然想起几年前他参加的一个香港节目。
那时他和其他人聊到参加《中国新歌声》的事情,有一次刘欢已经选择了演唱中的选手,而导演为了更好的节目效果,在一旁暗示那英和他也按下选择的按键,他说,她唱得不错,但是不至于我选择她。于是最后他也没有听从导演的暗示。
我想,他就是一个如此纯粹的人。也正是那份少年气的臭屁,活泼,奇怪,耿直,努力,不认输让他走到至今,是少年气的浪漫让我们走向陈奕迅。
也许我们总是拥有与失去,但拥有如同陈奕迅那般可与时间抗衡的那份初心,便可以让我们偶尔悲伤,总是热情,可以陪我们度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