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电价政策和储能行业
1、发改委分时电价政策的背景目的
一系列组合拳的一个。之后还有会密集出台,7月已经出台新型储能指导意见;
1)大背景是宏观规划引导的 行业缺失,
2)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我们国家的电力,还没有市场化,而是计划经济的模式。所以我们要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习大大很早提出,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而我们在整体调度还不是市场化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分时电价就很必要, 后续可能还要 讨论新+储的引导。在这种背景下,一定要一些列政策来辅助。即使美国等地区,也会在储能早期一政策来推进,辅助市场 3)建设运行管理的不规范,接下来就是储能电站 安全的管理办法,以及新型储能管理规范。以及新型储能等管理规范,也是针对建设运行管理部明确不规范出来的。
4)标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今年会密集出台相关政策。
目的是为了促进储能的发展,以及双潭目标的实现。更具体点,中国的储新比 是6.7%,世界其他地区是16%左右,以后双碳了,储能的装机规模,跟新能源的装机规模,国际国内的分析结论是,15-20%才合适。 为什么中国6.7%还能支撑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的装机规模(37%)呢?
第一因为火电装机规模很高,发挥了调峰调频功能,第二我们又个“金山电网”。但是看未来,我们火电的规模必然收缩;另外,去年今年我们很明显,比如成都西安出现了拉闸限电,这说明我们的jianqinag 电网有问题,出现这么多拉闸限电,说明了很严重的问题,这是70后在 80 -90年的记忆,现在是21年了,为什么在城市出现这个,这说明我们的 jianqiang 电网 已经不坚强。所以要么加强电网建设, 但是不如 加强分时电价加储能,解决紧缺问题。这样就不需要做电网扩容。
这是本次分时电价的背景和目的。
2025年储能市场规模大概是500e规模,新型储能大概是800e左右,到2030年左右达到万亿规模,70%抽水,2800e+的新型储能。
我们国家必须在最近两年把储新比的下降比例遏制住!否则会出现很多恶性事件,比如今年的拉闸限电,所以现在密集出台各种规范,最近两年必须把 储新比拉起来, 比如拉到10%, 2030年能不能拉到13%-15%,这是本次分时电价的目的。用电的 冬夏尖峰、 发电侧的 季节尖峰,都需要靠储能调整!
2、分时电价对储能行业收益率对影响
这个更明确,局部地区会提升收益了。由于市场改造还没到位,计划经济的大电网结构,总体来说储能行业收益不行。能有收益的只有 调频项目,而且调频的收益也在下降,而且政策补贴也在减少。除了调频之外,基本上没有收益。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价格信号,另外就像抽水蓄能电站,也没有给一个市场化的收益,有的给了 xx电价,但也米有执行。 最近也是出了政策, 成本也就2.3 到 2.5的成本,本来是有收益的。
分时电价对储能的收益,对能量型 和容量型的就有撬动作用了。对7毛 9毛的电价,以前不亏钱的项目也没什么收益,尽管做科研报告,先定收益了,再确定项目做不做。按照受益来凑 项目、凑循环成本什么的。。
分时电价出来,确实可以通过拉大峰谷电价差。容量型的储能,确实可以开始起航,也就是收益可以开始明朗,用户侧的储能(416爆炸事件)安全性要上一个台阶来解决,安全管理办法也在修订。尖峰的负荷,也特别希望储能项目在一些地区 、对经济影响比较大的 拉闸限电的问题解决,那就不得了了。关于收益率的影响就是这个。
3、分时电价对居民侧储能推动作用?
我分几个,居民侧、工业园区、电动汽车结合的储能 (换电、有序充电),要把电动车的点反送到电网,5年内的模式行不通,但未来10年还是有可能。尤其是尖峰电价起来,还是有看点。
狭义的居民侧,主要是阶梯电价。阶梯电价主要是对工业园区,但居民对肯定还有政策出来,将阶梯电价里面,最低保障的电价不变、但高一点的电价一定要提升。今天的分时电价+未来阶梯电价,把未来新能源的储能补贴拉出来,未来不可能直接给新能源补贴,但是会通过电网定价来促进。
我们国家的居民用电太便宜了,一个家庭北上广 一顿饭几百块,一个月电费也就几百块,根本不当回事儿。一旦能耗占收入的10%以上,才会考虑节能,否则大家就觉得没什么价值。但是要保障低收入家庭,保障性的肯定不能变。。
所以阶梯定价,对居民侧的储能发展很重要。
4、未来专门针对储能电价真侧的展望
现在的分时定价,未来的阶梯定价,第三新+储怎么疏导,还会有电价政策出台。
5、配合本次分时电价调整,哪种储能的商业模式能走出来?
开始起航,针对尖峰负荷的模式,肯定可以。另外就是,针对拉闸限电的肯定会出台政策,可以算出账了,可以有政策。这个影响幸福感,价值很大。
地方可能就是说,你解决我尖峰需求,就有政策支持。
说一个数据,截至今天,电化学储能的场景有五个
新+储,电源侧调频,电网侧、分布式集微网、用户侧削峰填谷(工商业居民)
我们分布式微网是最少的,不到100wh,用户侧也很少。但是从数量上最后两个是最多的。
用户侧的数量有100个项目,分布式集微网,有七十多个数据。 但是这两个体量是非常非常小的。
电源侧辅助服务,新+储是最多的。
分布式集微网也会有政策出来,比如绿电。制造业现在也在做水电、光伏,因为制造业出口必须含绿电成分,未来很可能不是税的问题,而是市场准入的问题,可能成为卡脖子的点。
从技术研发方面,要做可持续的回收工作了
目前电化学储能都是开胃菜,未来容量型的储能 才是正餐。否则目前还只是能量型的,配合新 +储,都是为了配合政策出来的,低价招标的。
未来各种政策出来,新+储能会很规范,未来—年左右要把问题解决。
6、第八期储能产业调研。
储能行业的爆发时点,产业的大爆发目前为时尚早,2025年之后菜爆发,但是最近要加速发展了,尤其是储新比,一定要到2025年拉到10%+以上,这个是规律,最快到明年要遏制这个下降。储能的爆发,最近几年是快速发展。
从技术层面,今天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撑大爆发,还有三个问题要解决
一是安全问题。8-9月可能会出来储能项目安全管理办法,到时候就会约束了,安全技术要进步。北京416事件,本来大家以为磷酸铁锂是安全的,但出了世界级的安全事件。电池针刺肯定可以通过针刺,但还是出问题,所以未来安全一定要解决。
二是成本,今天的度电成本还是5毛,有的说是2-3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际的储能跟电池实验室测试的条件是不同的,哪种情况是刚好一天12次充放电,不仅是循环寿命,还要考虑储存寿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就是5 - 7毛。 技术要降到3毛,甚至跟抽水储能一样降到2-3毛,才是爆发前提条件。
三是可持续,回收是否方便,电池怎么回收,要方便,现在的回收成本高、污染大。要走聚合而不是分裂。
从我们判断,要25年之后才有。但是也看局部情况,也可能小范围爆发,还要看用户侧、工业用户、小型储热的可能爆发。
7、目前制约电网侧的因素
一是收废电定价,电网侧是有公共事业的意思,现在电网侧是租赁制,未来估计两年左右会有政策出来,二是技术方面,电网侧包括分时电价政策,对电力安全作用,这个备用能量的价格需要政策支持,尖峰负荷,三是峰谷定价来套利的。电源侧是新+储,问题是电价疏导和储能疏导没有建立起来,未来逐步出来例如共享储能的政策。
新能源发电电源侧,目前成本没有疏导出去,导致新能源 利用低价电池 劣质电池,甚至砖头,这些一定要疏导出来,今年明年要出来。
现在是强制配套储能,2025年应该不会强制,对共享有要求,而且也不可能要求每个电站用10%以上,太浪费了,目前是先上了再说。如果储能再不跟上,遇到极端天气,会遇到更加恶性的情况。
辅助调频,这个市场容易饱和,政策也有影响,可能会结合火电灵活性改造,结合水电的小调频也可能要储能。
用户侧上面说了。
8储能技术路线方面
第一个抽蓄全面开建,确定无疑。第二锂电电池占主导,国际是90%国内是87%,目前来看虽然各种各样的电池,但从调研来看,基本很明朗,产业化的和实验室不一样,目前来看电化学储能这块,以磷酸铁锂材料为基础的高安全大容量的 电池,氢能更遥远。
现在是动力电池装到储能电站,就用储能电站。这是很落后的,今天的储能电站用电动电池,十年后肯定不会用动力电池,肯定是专用电池。肯定是磷酸铁锂材料为基础的,解决成本问题、安全问题、容量问题。
不是说280磷酸铁锂电池就是标配,只是最近使用,2025年前后要迭代。就像10年前在18650电池基础上开发专门的动力电池。
但是很多新的其他东西,要要远一点。给新技术应用的时间窗口不多了,出来之后要面临残酷竞争。
9场景。
备用型场景,批次电池。 能量型的,容量型的,未来2025年达到2000e以上应该没问题。
10产业链上的变化
打开围绕280磷酸铁锂电池,做标配版的电站。以及其他电池,做一些示范,只是局部场景。钠离子虽然没有锂,但需要其他资源,要降成本,跟磷酸铁锂pk,并不是说只有钠,还要猛、镍等元素。钠离子跟铁锂并不是硬碰硬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