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帝国的庙与碑
清朝的皇帝完美诠释了汉人及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皇帝、满人的旗主、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文殊菩萨转世等身份,这一点,蒙元帝国的诸位皇帝无法全盘做到。其实,蒙古人在统治汉地之时,基本盘要好于满人,从开放性与包容性来讲,也好于清王朝,但恰恰就失败于汉化上,很是可惜。
文图 / 丰乐君
化羊庙
西安酷暑,已近40度。刚出家门一阵热浪袭来,这嚣张的热浪想把我推回凉爽的家中,空调的凉意如同温柔乡,常在舒适温柔中,怕是这炎炎夏日一次出门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西安的炎热自古出名,唐时长安盛夏,怕热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会经常待在凉殿之中,凉殿具有从屋顶往下流水的功能,殿内配有水利驱动的风扇和放着冰块的石头椅子。唐代贵族高官的宅邸之中也常建造有相同原理的“自雨亭”。古代上流阶层为了纳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忍受酷暑折磨。我们应真诚的感谢工业文明和“空调之父”Willis Carrier。
驾车接了友人,朝西南方向的鄠邑区行驶。去年隆冬,上网查资料时看到秦岭化羊峪口留存有一座元代建筑的消息。唐之后,陕西历史的主线是战争,巨大的破坏力导致陕西境内有底蕴的历史建筑极其缺乏,除了隋唐时期的佛塔,陕西明清前之前的建筑几乎凤毛麟角。关中地区遗存的元代建筑大部分集中于韩城。化羊峪的这座元代建筑也算丰富了西安历史建筑遗存的年代类别。
临近中午到达秦岭化羊峪口。景区是座小庙,名曰化羊庙,庙内供奉东岳大帝,是为泰山化身。 庙前已整修好停车场,庙门口小亭内有三位头上顶着湿毛巾卖浆水鱼鱼的老奶奶,一位中年男子嚷着让小孩不要上蹿下跳,沙哑的嗓音打破了炎热午后的安静。化羊庙门西侧立有一通名为“陕西省立鄠县师范学院旧址”的石碑。抗战时期,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院与女子师范学校迁此地,直至解放后学校才迁往别处。过去的学生在古庙内学习生活并不稀奇,西安城的东岳庙过去也曾是小学,印象中一些乡镇的小学也会利用旧时庙宇作为校址。
顶着烈日入庙,穿过两颗高大的松树,一座古意浓郁的献殿建筑立于中央,在其他气韵平平的建筑之中显得与众不同。我的访古经验里,参观的建筑类以明清时期为主,而宋元时期的建筑几乎是空白。经验的缺失让我对元代建筑无法做出精准的评价。仅从视觉感来评说,化羊庙献殿共五间六楹,檐庑殿顶,献殿的精华是纯木结构的25个辅作,有莲花纹、灵芝纹、向日葵等形制的木刻纹路。殿内直接用原木头做房梁,简洁粗犷。殿内的房梁上绘有红白黑三色相间的彩绘,仔细辨认有云纹等图案,因为经过多次修葺,这殿内的梁上留有墨笔,仔细辨认可见“大清康熙肆拾伍年拾日……”大明隆慶贰年贰月贰拾柒日……,这些题字是为纪念大殿重修。




化羊庙创立的确切时间已无法得知,现藏于户县文庙的《阿难答令旨》碑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安西王阿难答颁发令旨,要求华阳谷东岳庙受到保护,内容原文为:“这安西府有的、华阳谷东岳庙名庙里住的为头先生每根底赉擎的令旨与了也。这的每观里、房子里,使臣休安下。休当者。园林、水磨、店舍、铺席、解典库,不拣他每物色休夺要者。”说明化羊庙的建立应不晚于元代。
这位发布旨意的阿难答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安西王忙哥刺的儿子。安西王阿难答的统治势力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北部在内的西北大片领土,这是蒙古帝国过分独立性的分封制度所带来的恶果。权势熏天的阿难达与海山争夺帝位,失败后被杀。
阿难达本人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蒙古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形成了黄金家族和蒙古王公内部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萨满教、基督教、伊斯兰、藏传佛教百花齐放,例如蒙哥汗本人对基督教颇有兴趣,似乎还做过洗礼。蒙古人对待宗教始终以宽容的态度,蒙元帝国内的儒释道三教都有其存在的空间,但相对来说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更为强势。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的基本构想是,藏传佛教作为皇族的宗教信仰,帝国融合草原军事力、中原经济力以及穆斯林商业力这三股力量。蒙元帝国一方面巩固草原军事力,另一方面又部分地应用中原行政模式,用中原的财富来管理,再将穆斯林的商业网加以利用,创造出国家主导的超大规模的通商体系。藏传佛教和穆斯林在帝国内部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可看到其宗教的势力之大,而蒙元帝国的包容性又允许其他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伊斯兰教徒的安西王阿难达颁布令旨保护化羊庙,可以理解为作为少数者的蒙古人统治统治庞大帝国的政治策略。
献殿外,立有一通的元代的石碑,一通明景泰三年(1452)所立的《重修古迹东岳庙记碑》,以及嘉靖十一年(1532)《化羊峪补修东岳庙记》碑,但保护不佳,字迹已漫漶。回家查资料了解到,化羊庙献殿应是明初对庙宇进行改建时建成的,正值元明建筑风格的过渡时期。
化羊庙献殿上挂着庆贺晋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横幅,献殿外杂乱堆着建筑材料,看来免不了提升改造一番,如大姑娘出嫁,披红挂彩总要体面过门。
献殿外松树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吃着午饭,此番场景将我从怀古的思绪中拉回现实。对于访古者来说,研究历史的真相并非根本,而是寻找历史和当下空间的重叠,这是历史古迹的永恒性。


秦镇
离开化羊庙,赴秦镇吃米皮。对于饮食不讲究的我,米皮独爱之。在秦镇凡是家门口有空地的,门口均张贴或悬挂“停车三元”的标牌。我停车后,一位大爷迅速迎来,熟练的从裤兜掏出打印好的二维码,我也知趣地扫码付款,一段无声又默契的对接。

记着去年在米皮店的饭桌玻璃隔板下,看到一张当地人手绘的老秦渡镇地图,图中明确标注城墙、城楼等城防设施,以及城隍庙、药王楼、戏楼等承载民间信仰和提供娱乐活动的建筑物。
我曾在渭南大荔、合阳、澄城地区见过村庄里遗留的明清戏楼,这些老戏楼因地理位置偏僻,未受战火或运动洗劫,很幸运地留存至今。当时修建戏楼的目是丰富娱乐活动,但深层次是为了用戏剧中的礼教去教化百姓,同时乡镇戏楼又兼具宗族召集村民和传达发布消息的功能。 中国古城的规划和建设,均建立在崇礼尊法、教化民心的基础上,城市中的礼制建筑信仰内核是太平无事,风调雨顺,其生活功能性会放置次位。
秦渡镇地图中的部分建筑在大的州府城也是同样配置,这种配置遍布古代中国大小城市中,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共性,也是中国古代王朝控制庞大地域的方式。秦渡镇的老建筑已经消失,还好留下一些老街老店,以及南门城楼和一小段夯土城墙,这些消失建筑所承载的思想,牢固印在每位国人的心中。

重阳祖庵
重阳祖庵来过三次,第一次下大雪、第二次酷热,这一次依然烈日当头,促使我参观的驱动力是祖庵中的元代碑刻。
重阳祖庵为全真教祖庭,其实全真教在金朝时期已有很高地位,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以72岁的高龄赴现在的阿富汗地区觐见成吉思汗,传授养生之道,劝其勿杀生,多行仁慈之事。这次会面奠定了全真教派在未来蒙元帝国的地位,这一通通碑刻就是证明。

我在西安碑林和北京石刻博物馆看过数通元碑,私以为元碑有唐碑通体浑厚的气韵。这次又阅碑几通,如《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此碑立于蒙古至元元年(1264),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志平,是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其掌教期间,全真教兴盛一时。尹志平可以说是大德之人,只是被金庸小说污化了。

《大元赦藏御服碑》,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赵孟頫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书法家,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兰亭序摹本之一就是他所临。该碑记元成宗感异梦而赐御服于孙真人之事,侧面了反应汉人知识分子服务蒙元王庭的情况。

重阳祖庵现存有五通元代蒙汉文合刻碑,蒙文部分为蒙古八思巴文字。该文字为藏传佛教萨迦教派法王八思巴,受元世祖忽必烈之令创制而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形仿汉字方体,自上而下直写,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是元朝的法定文字。《皇帝玺书碑》是其中一通,此碑立于元延祐元年(1314),碑文以蒙、汉文对照,刊刻元仁宗圣旨一道,主要内容是保护重阳宫财产不受侵犯。这样一通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石碑,是蒙元帝国文化多元兼并的象征。螭龙碑额、龟趺碑座是典型的中华传统碑刻元素;碑身上部分刻八思巴文,展现出蒙古统治阶层对自身文化的尊崇,也能看到藏传佛教对蒙古上层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半部分的汉文是蒙古语与汉语的结合体,在使用汉语词汇的同时又用了蒙古语音译与语法,形成了这种“每个字我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的语言。摘录一段供感受。
长生天气力里
大福荫护助里
皇帝圣旨
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行的使臣每根底宣谕的
圣旨
成吉思皇帝
月阔歹皇帝
薛禅皇帝
完泽笃皇帝
西律皇帝圣旨里
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甚么差发休当告
翻译:
天助福祐 皇帝圣旨:
列位军官、军人,管城的达鲁花赤官员、往来的使臣听旨。奉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武宗海山圣旨:
对和尚、基督徒、道士,无论何种课税徭役,都勿要征发。
从这篇圣旨中可以看出,蒙元帝国对待汉文的态度,进而可以窥探其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他们竟然执拗到不愿放弃蒙文语言的特性而对汉译文进行润色。
从这块碑也可以看出蒙元帝国历史为何不过百年,抛开民族观不谈,私以为蒙元帝国是继唐帝国之后最具包容开放的王朝,鉴于金朝的建立者女真人因迅速汉化而导致亡国,蒙古人对待汉文化十分谨慎,终归没有全盘接受。所谓上行下效,蒙古各阶层的官员汉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出现这种从蒙语直译过来的圣旨。

蒙元帝国最失败之处是没有吸取汉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每次更替都面临着一场腥风血雨的残酷杀戮。从大方面讲,蒙元帝国始终没有形成适合管理中华的中央集权制,导致元末时期起义肆起,蒙元帝国没有阻止一起像样的反攻,便仓皇逃往漠北。反观清王朝的建立者满人,无疑在汉化和保持本民族文化上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是其根本是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必要的汉化。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从此后金汗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彻底名存实亡。这从制度上解除了限制君权的屏障,又消除了八旗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标志着清朝从汗国过渡至中央集权王朝。而蒙古帝国类似的呼勒台大会一直延续。
清朝的皇帝完美诠释了汉人及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皇帝、满人的旗主、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文殊菩萨转世等身份,这一点,蒙元帝国的诸位皇帝无法全盘做到。其实,蒙古人在统治汉地之时,基本盘要好于满人,从开放性与包容性来讲,也好于清王朝,但恰恰就失败于汉化上,很是可惜。
出重阳祖庵,已近下午四点,仍是烈日当头。重阳宫外兜售西瓜的摊贩,用期盼的眼神目送我进了景区大门,待到我出来时,依然满怀期待地盯着我看,只盼着卖掉一只瓜。马路对面重阳广场附近的商户,因天气炎热没有顾客,有的目光呆滞,有的昏昏而睡。抬头眺望,可见巍峨的秦岭,我陷入到某种混乱的思绪中,草原、蒙古、内亚、汉化、包容...... 等等,我需要喝水,该回车里吹吹凉风回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