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官探源
我是爱书之人,经常跑路桥区图书馆借书。路桥区图书馆设有南官书院,会不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名之为“南官人文大讲堂“。那么所谓”南官“,指的是什么呢?
“南官“指的是南官河,借以指代路桥。路桥之名,据路桥文史资料第一辑路桥风情介绍,源出宋高宗赵构。据言宋室南渡时,高宗来到黄岩、路桥一带,赶上大风,滞留此处,后天晴起驾,便问此处为何地,地方官吏不知其地名,便云:只是路多桥多,不知其地名,请赐名。赵构以其路多桥多赐名路桥。那么南官河又有什么历史记载呢?依托我们台州一带丰富的方志资源,笔者试图从故纸堆中找寻出些许吉光片羽。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整理点校出版过一套台州文献丛书,按《台州丛书》甲集、乙集和其它名家专集、合集、別集、地方史料、档案资料等系列分类编纂,对保留台州地区的乡邦文献大有贡献。丛书中不仅有有明一代著名地理学家王世性的名著《广志绎》,也有诸如《嘉定赤城志》、《台州府志》等一系列的地方志。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史书中所记载的”南官河“是一个怎样的面貌。据齐硕、陈耆卿所著《嘉定赤城志》记载:“官河在县东南一里。自南浮桥南流,至峤岭一百三十里,陆程九十里,广一百五十步,又别为九河,各二十里……”据所以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此处所记载的“官河”即是永宁江流域内的一条支流,流经的都是城郭外的乡间野地。又喻长霖著《台州府志》关于黄岩水的条目云:“县境之水曰河曰江在郭曰县河,流入乡区为官河,官河或支而为泾。江之正流为澄江,亦称永宁江,其别浦为西江。县河直南至南水门,直北至北水门,是为干河。干河支分为五,曰五支河。由南水门过杜公桥东南流经路桥镇至泽国镇黄岩桥,是为南官河……”那么据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大约推断出官河是永宁江流域中一条比加大的支流,在下游又分出九条支流,暗合路桥河流水系密集的特点,而南官河为县志记载的官河的支流。
除台州丛书之外,还有哪些文献资料记载南官河呢?笔者检索中国知网,发现浙江师范大学硕士黄芳芳的一篇学位论文《民国时期黄岩县的水利建设与地方社会》。文中转引池太宁所著《永宁江文化史话》说南官河是温黄平原上最长的一条河,五代时期由官府出资兴办,素有“浙东运河”之称。笔者没有找到这本书的一手资料,故此处的介绍源出几何,想着县志里对此应该有所介绍,便动手寻找有关地方志。由于路桥区在1994年设区之前隶属于黄岩,于是便从黄岩县志入手寻找相关资料。正巧发现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有中国方志丛书,其中就有光绪三年刊印的《黄岩县志》,便找来阅读。黄岩志卷之三·地里(理)志三水利篇记载官河曾经在北宋元祐年间由浙东提刑罗适重修过。另据网上·今日黄岩的报道,南官河开凿年代较早,大约在907—931年间吴越王钱镠大兴浙东、浙西水利时所开凿,距黄岩立县为期不远。这种说法大约跟“唐武肃铁券”有关。黄岩志卷之三十四·金石志载有“钱王铁券”,曰:黄岩南有打网桥,相传因获券而名。黄岩县志·金石志还引用了元末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记载的一段故事。于是笔者顺藤摸瓜翻找到了《南村辍耕录》。《南村辍耕录》卷之十九载“唐武肃铁券”,曰:吾乡钱叔琛氏赟,乃武肃王之诸孙也……盖至元丙子天兵南下时,其家人窃负以逃而死于难,券亦莫知所在。越再丙子,渔者偶网得之,乃在黄岩州南地名泽库深水内,渔意宝物,试斧击之,则铁焉,因弃诸幽。一村学究与渔邻,颇闻赐券之说,买以铁价,然二人皆不悟其字乃金也。有报于叔环之兄者,用十斛谷易得,青毡复还,诚为异事。路桥传媒中心的全媒体记者庄向娟以为人们在白枫打网桥一带打捞上了越王钱缪的金书铁券,由此推断五代钱镠时期南官河曾经大兴水利。此种说法颇误,须知金书铁券原为钱氏后人所有,宋末遗失,后经渔人打捞。但是据《民国黄岩县志》记载:“南官河,开凿年代无考,察其分布状况,大都就古代塘河遗迹于设治后,加以整理。查浙东西之水利,大都距黄邑立县为期不远。境内官河或于斯时成之。”民国时期的方志作者们大致认为南官河开凿于距离黄岩设县不久的时候,应是比较中肯的见解。
我们知道路桥本来是黄岩下属的一个镇,由于南官河水运便利,商贸逐渐繁盛起来,最后发展为台州三区中的路桥区。现今闻名于世的“十里长街”就分布在南官河两岸。可以说路桥之兴,始于南官。要了解路桥的兴起,不能不关注南官河的水利。也因为此,本文试图在故纸堆中探源南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