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感
以下内容总结整理了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和从别人的影评那里了解到的一些东西(后者所占比重更大一些)。因此严格意义上不算原创。
一、技法层面
这里粗浅地谈一谈该电影使用到的拍摄技法中的一部分。
(一)声画分离:
(1)解释:声音和声源不在同一画面里。
(2)举例:在电影的开头处,小四的爸爸要求老师查分---声,在走廊里的椅子上坐着的小明---画。等等。
(3)作用:增强真实感和感染力;丰富了画面内容,扩大了信息容量。
(二)打光的妙用
(1)举例:
①哈尼死后,“小公园”去找“217”复仇,激烈的帮派械斗在一片黑暗之中进行,只零星地出现光照;
②父子俩推着自行车在路上对话的场景,一共出现两次,两次的镜头和景别一模一样,但灯光和气氛形成对比,而且第一次的主讲人是父亲,第二次成了小四。
(2)作用:
①黑夜吞灭了漂亮的招数与亮相,只留下激烈的碰撞声和凄厉的惨叫声,烘托了令人胆寒的气氛,既增强了真实感,又给观众留下遐想空间;
②体现了父亲的理想信念受到了迫害与摧残。
(三)设置意象
(1)举例:收音机等等;
(2)作用:象征着这个世界与外面世界联系的窗口。
(四)运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解释:只勾画出几个露出水面的小山包,至于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本体则一律留白;
(2)举例:小四家墙上的挂历,路上时常经过的坦克车,隔壁家传来的日本歌声,收音机里的世界大事等等;还有小明和小神经的既像是仇敌,又像是姐妹一般的关系;
(3)作用:以小见大,展现时代烙印与社会环境。
(五)叙事上的“延迟满足”
(1)解释:前面起个头,后面三四个场景后才会有结果;
(2)举例:处处皆是。
二、内容层面
杨德昌:“青春,是尚未遇见悲剧的生命”。
顺着这条线索,结合各个人物的迥异生活环境,可去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
小四:知识分子家庭,老实好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书本上的道理。父亲刚直不阿,遇事喜欢讲原则;母亲则比父亲更加实用主义。小四更认可父亲:这个世界本该是道德自洽,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那一定是世界出了问题;小四的身上带有理想主义者的色彩,企图去改变这个世界。
哈尼:和小四一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不过哈尼向往的是一个侠义世界:有恩必报,有仇必还。从哈尼反问小公园的人怎么都开始搞钱了,可以看出,哈尼信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观念;从哈尼对《战争与和平》中“老包”(皮埃尔)的评价以及后来一个人去挑衅“217”,看出哈尼有着大无畏精神和英雄主义情结(非贬义)。
小明:和小四、哈尼截然不同,小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小明的父亲早逝,母亲重病,生活的重担早早地落在了她的身上。小明只能凭借仅有的一些资本,去依附有权势的男人,以求获得保护。小明的价值观来源于血淋淋的现实。小明临死前对小明说,这个世界是不会因为你我而改变的。
小四的父亲:父亲出身于广东小镇,来到上海打拼,随着时代洪流被卷到台湾小岛。事业上郁郁不得志,经常说自己问心无愧,其实意难平。前期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认为世界自有秩序,碰到不对的事就梗着脖子只往前上,却往往碰一鼻子灰。然而,一次严酷的政治审查令父亲真正地直面生活血淋淋的一面,他的知识分子式的软弱性也展现了出来。父亲讨厌因循守旧、尔虞我诈的官僚体系,却没有其他本事,必须寄生在这个系统之中,他向往干净单纯的生活,却不敢真正地为之牺牲什么东西,想要自由,却不敢失去温暖安定的枷锁。
父亲是布道者,却不敢殉道;与父亲不同,小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殉道者。
三、精神层面
本电影没有可见反派,戏剧张力全来自于道德价值观的碰撞。在悲剧的语境下,当道德被现实无情地碾碎的那一刻,反而会迸发出强烈的“美”。小四,放在现实中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但在本故事里,象征着一代人纯真的失去。
小四为何杀了小明?
从表面上看,小四爱情和友情的幻灭,对前途未卜的未来的迷惘,理想和价值体系受到的冲撞,再加之其偏执的性格,令其崩溃;
从象征意义上讲,这几刀,象征着道德、理想、纯真对冰冷、残酷的现实的不甘与反抗。
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风格:叙事风格冷静克制,信息量大,从中窥见很多东西,但是最终都指向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