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人导演参加电影节后彻底火了!

电影节是给新人导演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导演刁亦男、徐皓峰、张猛、陈正道等此后扬名的导演都是通过电影节迈出重要一步,继而走向更广阔的电影世界。
李安导演在执导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前,其拍摄的短片曾获得学生短片奥斯卡奖。参加短片展并获奖的经历让他收获了一定的信心,在创作时能够用自己了解并擅长的方式去讲述故事、表达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能够获得如此大关注度的原因。
其次,电影节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扶植一个个年轻导演,这些人背后都有一群跟着他摸爬滚打的年轻电影人,可能是摄影师、美术等,比如当年的宁浩,他们都会一起成长为行业的中流砥柱。近些年,很多80、90后新锐导演到都是从各大影展、电影节崭露头角,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魏书均

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一位还是学生身份的90后青年导演魏书均带着自己的毕业作品杀进了戛纳,他凭借《延边少年》入围主竞赛短片单元并最终获得特别荣誉奖。这部电影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的采风经历,主要讲述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去城市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
在此之前,他已经拍过一部长片。2016年,魏书均执导的处女作《浮世千》入围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单元,他也成为历届入围釜山电影节最年轻的中国导演。

魏书均从14岁开始接触影视表演,主演过《网络少年》《戈壁母亲》等影视作品,上大学以后,魏书均开始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并从做场记、副导演慢慢做起。大学各个工种的经历让他真正意义上了解创作电影是什么事,电影是怎么诞生的,从各个角度细枝末节的去了解整个过程。
2020年,他执导的最新作品《野马分鬃》作为唯一一部特别展映影片亮相华语青年电影周,并且还担任了“年度新锐荣誉推选”短片单元终审评委。

仅凭两部短片两部长片,便让魏书钧在釜山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等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有了釜山、戛纳作为进入行业的敲门砖,魏书均坦言现在的话语权比之前有所增加。 身为青年导演,魏书钧也多次参与电影创投项目。2017年,他凭借《无声事件》获得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优秀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以及10万元的扶持基金。魏书钧说到,“包括华语青年电影周‘猎鹰计划’在内的这些创投其实特别好,能帮助年轻电影人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至少在面对行业内成熟的公司时有一定话语权,这个特别重要。”
王丽娜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获得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此前还斩获了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出众的质量令本片得到了国际影坛的关注与期待。
这是年仅31岁的青年导演王丽娜的长片处女作,她以儿童的视角讲述离别的经历。演员全部是当地生活的素人—— 喂羊仔的少年艾萨、一身红裙的少女凯丽努尔、淘气捣蛋的弟弟艾力,三个孩子走在夕阳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导演围绕着三个孩子、两个家庭、“世界的尽头”沙雅,描绘出了一个新疆家庭聚散离别的故事。
在柏林首映上,《第一次的离别》反响热烈,得到国际电影人的一致好评。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盛赞了影片在选题、拍摄、艺术表达等多方面独特的价值。严歌苓认为它是一部质朴无华,以真挚情感打动人心的作品。

《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无疑是中国电影又一高光时刻,同时也让青年导演王丽娜出尽了风头。可在这之前,她还是在电影圈摸爬滚打、默默无闻的新人。
王丽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念完大学后先工作了一段时间, 但她不满足于现状,决定辞职去北京,她觉得那里才是一个可以将心中理想释放出来的地方,就这样带着年轻、稚嫩、但执着的态度开始新的旅程。
北上的生活,说来潇洒,但真切开始的时候就有万千的难处。为了考研,王丽娜度过了无数个艰苦备战的日子,最终如愿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在拍摄几部短片后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以来的首部长片《第一次的离别》,她也凭借这部作品在业界打出了名气。
文牧野

文牧野来自东北,是一位青年导演兼编剧。他最早拍摄短片时,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展露才华。2010年,他创作的短片《石头》首次在第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2013年,他又凭借短《BATTLE》FIRST评委会特别奖,颁奖给文牧野的正是未来“药神”的男主角徐峥。2014年,文牧野拍摄的《安魂曲》入围FIRST学生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
可以说FIRST青年电影展是文牧野的福地,正是在这里,他的才华被更多的业内人士看到,也得到了徐峥和宁浩的赏识,所以才有了后来《我不是药神》的合作。而电影节执行官李子为也可以算得上是,看着文牧野从默默无名的新人成长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可多得的才华导演。每一次新作要展映时,李子为一直在朋友圈为文牧野打call。

虽然文牧野在影坛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他也是从新人导演走过来,深深理解个中艰难,对于行业新人,他鼓舞要沉住气,要多花时间去沉淀自己,厚积才能薄发。同时,他也鼓励新人导演多去参加电影节,当你参与这种活动时,你就会发现,这个行业的人都在干些什么,电影是一个得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儿,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对于电影创作,文牧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拍电影没有捷径可走,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他的14个小时你拿出多少时间精力在电影和故事上,就决定你拍成怎样的电影。你的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顾晓刚

2020年,一部《春江水暖》获得多项国内外电影节的殊荣,2019戛纳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德国汉堡电影节“影评人选择奖”、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与“最佳音乐”两项提名。
这是顾晓刚的首部剧情长片,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泰松评价电影“最出众的地方就是将当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回响融合在了一起,一个艺术和诗中捕获的中国。”
这些荣誉对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顾晓刚来说难能可贵。早年学服装营销专业的他因机缘接触影像,因而对纪录片产生兴趣,常常去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系做旁听,积累自己在艺术和影像的知识。毕业后顾晓刚先后去栗宪庭电影学校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进修,向电影梦靠近。

同时,顾晓刚开始短片的实践。2012年拍摄《自然农人老贾》,随后做成《种植人生》,并斩获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项。接着顾晓刚回到家乡投入剧情长片拍摄。2016年开始《春江水暖》剧本创作。2017年七月份正式开拍。
顾晓刚将夏天的戏拍了一部分,并剪辑成短片。不过,拍摄过程中屡次出现资金的短缺,《春江水暖》多次因此停拍。为此,顾晓刚经历了向朋友众筹、发动团队网络贷等曲折经历。
后来在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顾晓刚的这个项目获得优秀青年导演创投优胜项目奖以及青年电影专项基金的资助,同时也引来投资人和公司的关注,资金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对此,顾晓刚坦言,自己在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得到最大的帮助是信心,评委们对项目的认可让他有把这个项目继续做下去的心态。
久美成列

2020年,由久美成列自编自导的影片《一个和四个》亮相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充满节奏与悬念的故事,在短短的20分钟内,导演展现了西藏独特的空间地域和凌厉的影像,极具风格又成熟的创作手法得到了评委们的赞赏,最终顺利入围了上影节创投“制作中项目”单元。
《一个和四个》在电影节上大放光彩后,也得到了莫非影画、天工异彩的特别关注。这两家分别专注于声音制作和调光调色的公司恰好与影片的诉求吻合。
23岁的久美成列是一位藏族青年,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他跋涉千里,来到北京追寻心中的梦,通过参加艺考顺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并在毕业后参与《老炮儿》、《旺扎的雨靴》、《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等多部作品。
和很多新人导演面临的困境一样,有才华,能写一手好的剧本还不行,你还得找到联合出品方和后期制作、国外发行方面的伙伴……所以他们将目光都投向了电影节,当然,他是幸运的,年纪轻轻就在电影节上得到了评委和电影大佬的赏识,自己的电影也能以更好的姿态的落地。
如果你也有作品,也想在电影领域有更高、更长远的发展,让专业人士帮你扣响国际电影节的大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名单,会出现你的作品、你的名字,可以咨询电影节投递申报服务。具体投递申报服务咨询+V: bjmeiyili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