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昆苏合演的苏滩施家班

早期昆苏合演的苏滩施家班
说起民国时期兼演苏滩和昆剧的戏班,大家肯定会第一个想到后来赫赫有名的国风苏剧团。国风苏剧团在班主朱国梁的带领下,吸纳了昆剧传字辈艺人周传瑛、王传淞,辗转演出于苏南浙北一带的农村城镇,一边演出化妆苏滩,一边夹演少量昆曲折目,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新中国成立,这才有了日后的《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还活跃着一个坚持昆苏合演的苏滩班社——苏滩施家班,他们同样吸纳了昆剧传字辈艺人,同样在演出苏滩的时兼演昆曲,但关于这个班社,我们却知之甚少,学界亦少提及,在此仅就目前所见的资料及前人回忆,对这个早年存在于上海的苏滩班社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苏剧的前身苏滩,最早称南词,属于江浙地区的一种滩簧艺术样式,与流行于此的苏锡文戏(锡剧)、申曲(沪剧)等近似,后来为了有所区别,于清末以后才改称”苏滩“。苏滩的主要流行地区西至常州、东至上海,南到嘉兴,除了大本营苏州之外,上海的苏滩一度也非常兴盛,久而久之就有了苏州的”苏道“苏滩和上海的”海道“苏滩之分。而本文所说的施家班就是”海道“苏滩的一家。
关于施家班的班主施步云,生卒年无考,相关生平记载亦少,只知其为早期海道苏滩艺人,与女儿施湘芸搭班演出。其女施湘芸的生平,据苏州苏滩老艺人朱筱峰、华和笙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印行的《苏剧研究资料》中记载如下:“施湘芸,上海人,施步云的女儿,由步云自己以及聘请的京剧、昆曲、苏滩名艺人到家里教授。父女搭档演唱,称为男女苏滩。她不但前后滩都能应行,而且还会表演魔术,因此更引起观众的注意。后来同京剧艺人林树棠结婚。1951年民锋苏剧团成立,首次在上海演出,她在《李香君》一剧中饰演主角,相当成功。现在已经六十岁了,仍在大世界演魔术。有一子二女,都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苏剧研究资料》印行于1962年,施湘芸的生年大约在1900年前后,卒年应晚于1960年。晚清民国时期的苏滩,最早还是采用清客坐唱的形式,演员均为男性,然后到1919年金朝宗、金筱仙苏滩班开始有了男女合演的苏滩班社。1925年以后上海出现了蒋婉贞、蒋素贞等的”玉韵集“全女子苏滩班,到1929年1月7日的《申报》上已经出现了”绝顶女子苏滩 文武戏法 施湘芸“的记载。则苏滩艺人施步云和其女施湘芸的施家班大致便兴起于1919年至1929年之间,早期可能是父女合演的男女苏滩,后来则慢慢演变称全女子演出的女子苏滩班。
在1929年施家班演出“绝顶女子苏滩 文武戏法”的同时,从“新乐府”昆班脱离出来的沈传芹搭入了施家班。据桑毓喜先生《昆剧传字辈评传》一书中关于沈传芹生平的记载“民国18年,传芹脱离新乐府,搭入上海施湘芸苏滩(兼昆曲)班担任教师,兼演小生。曾向施湘芸、施飞霞、施宝玉(后易名施巧红)等传授了《游殿》……等昆剧传统折子戏,以及吹腔戏《贩马记》等,使该班逐渐成为演唱昆剧为主,兼及化装苏滩的戏班。民国25年与施巧红结为伉俪,是年12月5日始,施湘芸苏滩班易名为霓裳社,应邀至新开业的上海大新游乐场,日夜演唱男女昆曲,化装苏滩,传芹常与夫人施巧红同台献艺。尔后,随夫人一度搭入上海施春轩申曲班。复于民国27年双双搭入朱国梁为班主的国风社……”笔者曾见有未署年份的文武施家班广告一张,广告上记录了当时施家班的主要演员为施湘芸、施飞霞、飞来凤、飞虹女、施宝玉、施宝莲等,班社地址在“法界南朱家桥杀牛公司对面同康里内”。根据上文桑毓喜老师关于沈传芹与施宝玉(后易名施巧红)结婚的记载,倘若1936年结婚时的施宝玉已改名施巧红,则印有“施宝玉”名讳的广告应早于1936年,大致时间应该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施家班的营业范围:”特别苏滩京调十六元八,特别文武戏法念四元八。女子武术软硬功夫,滚灯顶碗双头奇人,水火灯彩文武戏法,三来三去筋斗飞水,女子魔术掉人刀箱,化装苏滩念四元八。“又有”全球欢迎,女子苏滩,京调昆曲,十四元八,特别灯担,外加四元,女子武术,滚灯顶碗,文武戏法,十六元八,苏滩戏法,卅一元六角,连环合演,加送京调,车资饭金,每行四元。“由此可知,此时的施家班已明确以昆曲作为招揽生意的号召。
1942年2月,昆剧仙霓社报散,仙霓社的昆剧传字辈艺人十七人一下子没有了赖以生存的“饭碗”,不少艺人纷纷改行,郑传鉴加入了袁雪芬越剧团 ,倪传钺、姚传芗等旅居重庆,加入了丝绸公司,朱传茗、薛传钢等做了拍曲的先生,传字辈后期的知名演员赵传珺甚至沦为乞丐,饿死街头。在这艰难困苦的时刻,王传淞、周传瑛等搭入国风苏剧团,而袁传璠、王传蕖、周传沧、方传芸等则先后加入了施湘芸的苏滩班,连上之前参加过施家班的沈传芹,整个传字辈艺人当中曾在施家班落脚的人数达到了五人,超过了参加国风苏剧团的人数。而笔者又见未署年份的施湘芸施家班广告一张,就内容看应晚于前一张广告。此施湘芸施家班广告正面拍摄有”施家班施湘芸(饰柳氏)、施飞霞(饰陈季常)合演《狮吼记·梳妆跪池》“的剧照。由此可知,施家班已经开始以向昆曲学习的化装苏滩前滩演出作为重要的广告内容。此时的施家班,班社地址依旧在”法界褚家桥华成路杀牛公司同康里内“,班社安装了电话,号码为”八四五五二“,营业范围则变更为:”各界欢迎,女子昆剧,化装苏滩,廿八元八,女子戏法,廿元八角,老牌苏滩,二十元八,车资饭金,每行四元。“在广告页的中间醒目位置,施家班打出了”特别大堂会“的广告:“文班昆剧苏滩戏法,演四小时,六十四元”。由此可知,经过传字辈艺人的悉心培养之后,施家班的女子苏滩演员已经能够承担一般堂会昆剧演出,并能承接连续演出四小时的文班昆剧苏滩戏法的大型堂会演出,这在当时的苏滩班社中是堪称难得的。苏州苏昆剧团的老艺人尹斯明出身于苏滩尹家班,她曾在《尹斯明从艺回忆录》一文中记录了施家班演出昆曲的情况:“施家班施湘芸除了唱苏滩外还能变戏法……后来昆曲传字辈有个叫沈传芹的,加盟道施家班,教会了她们昆曲,也就唱起了昆曲了,她们在化装苏滩前面加演一出昆曲,后面演一折苏滩后滩戏,也很新鲜别致……这种形式是施湘芸先用,我们(尹家班)后来也效仿了。”
抗战爆发以后,苏滩开始走下坡路,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便是引入了昆曲的演出,开始了苏滩向苏剧发展的改良道路,仍旧不能改变苏滩衰落的命运,到民国后期,苏滩的重镇上海也很难听到苏滩的演出,施家班也在此时无声无息的报散了。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苏滩老艺人朱筱峰、华和笙、李丹翁等邀请沈传芹、薛传钢、袁传璠等昆曲艺人到枫泾、嘉善等地演出,而朱国梁的国风苏剧团此时也正在浙江杭州附近,苏滩艺术又有了一线生机。1951年春,苏滩艺人吴兰英组织民锋苏剧团,朱筱峰、华和笙、李丹翁、尹斯明、施湘芸等是发起人。此后民锋苏剧团排演赵燕士编剧,应云卫导演的苏剧《李香君》,施湘芸在其中扮演女主人公李香君,并赴上海青岛路明星大戏院演出,可惜因为票房不佳,难以维持,宣告停演,施湘芸大约也是于此时离开了民锋苏剧团。到《苏剧研究资料》印行的时候,施湘芸“现在已经六十岁了,仍在大世界演魔术。有一子二女,都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收皮囊的恶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且说一段曲坛掌故 (11人喜欢)
- 民国上海怡社京昆剧词二种杂记 (2人喜欢)
- 从全福班名伶到平声社曲师——陈凤鸣生平杂记(未定稿) (9人喜欢)
- 周信芳访苏演出纪略(未定稿) (16人喜欢)
- 苏州曲友葛缉甫及其《可读庐曲谱》(2025.2.25增补一稿)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