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意の山水城记|北京:燕京,在帝都之外(下)
本篇为下篇。纯粹赏景随笔。
上接上篇燕京:在帝都之外(上)
可能正在审核
第三次提交图片➕细修版了,再审核不过就不提交了。无语豆瓣真的好无语,别再抽风了写作体验好差不如备忘录哼
标明🍉形状处,为注释部分,在全文最末有注释。
(你看到这句话就说明本文还未修完,作者施工怠工中)
严禁抄袭,严禁未授权及标明来源姓名的搬运。
严禁抄袭,严禁未授权及标明来源姓名的搬运。
严禁抄袭,严禁未授权及标明来源姓名的搬运。包括站内
全文皆为原创。如有复制粘贴必追究责任。
————————————————————————
六、景明 北京的园子挺多,著名的更不少。问小学生都能数出一大堆来。首先万园之园圆明园,再是祭祀大殿天坛公园,北海香山玉渊潭。文人梦想的陶然亭。还有皇帝吊死的景山。 我没那机会全逛了,随意讲讲我得空进的几个。
1·有风 颐和园大半都是昆明湖,进了门,你往湖畔慢慢地移步吧!要慢,别惊到草里蹦跶的麻雀和湖里头浮水的小鸭子。你就悄悄走到柳树的旁边,走到正垂洗长发的那把最长的柳枝子跟前,这儿风能从四面八方从头到脚地抚摸身体,便能看见最好的昆明湖。我在杭州见过西湖水,称得上是湖面清浅,碧波荡漾。像我们所想象的最传统的湖水一样,波纹缓缓地摇荡,曲线弯弯地摆动。随着风的方向往远处流动。但昆明湖水是不同于西湖的,近处灰绿色的水面未熨,被鸭子孚过几线褶,皱得很。天上阳光只有一点儿,从云的缝隙中透出来,丝丝匀匀洒落在远处窄窄的清波上,波光像浅金银丝被揉断成无数条——太软太细,一碰便碎!又像得意的星子左右晃着,每一寸水波都亮晶晶地闪动。波纹像头发丝一缕缕地靠着,卷曲着,被和顺的风不小心掐断了,就融在一起,光立即碎成珍珠粉末样的润色。昆明湖的水好娇贵。它太拘谨,太秀气,太细了!

这右面的水是非常孤寂的,被雾气笼住,只远远看得见团团的森绿的树。左面的水则被玉白色的桥拦住,左右窄,中间宽,浅浅的弧线形状。真像是白玉带,握着一管腰肢,也只有颐和园敢这般奢侈,以澄空做衣裳,玉桥作衣带,昆明湖泊作裙子! 湖畔修了个亭。一只鸟飞到檐角上,停下来不动了,它细细的脚立着,勾出的橼向下,似乎低着小脑袋。是在看这古老的岩瓦么?这笨鸟应不晓得它祖先曾落在这儿。又或是..在等它的朋友?另一只双翅扇动着,正从砖红墙灰瓦盖的屋顶后旋过来。

鸟儿大概觉得那儿适合远眺吧。人类无法看见它们所见的风景。我只是远远望着这几只小生物,有一只胆大,抖抖翅膀,展开扇动着掠过湖面,离人类好近。人们就都抬起头看着,有的还举起相机抓拍下这灵动的生物,期待着再一次的观赏。鸟儿心中是得意的吗?于是像炫技般,又有好几只这样掠过。其实人类根本分不清他们谁是谁,只知道又有一只,又一只扑扇着飞过去了! 游船码头的介绍说这儿曾供帝后泛舟。今日老百姓倒也可以看看这皇帝的景色,皇帝豢养的鸟儿,真有奇妙之感。我走得累,拐到后面长廊上瘫坐。前头旅游团的导游正唾沫横飞,他转过身来,指着我背后柱子撑着的穹顶:"这幅文思光被,是蝠底金纹,慈禧太后的匾额呢!"🍉 于是一堆人似懂非懂地互相介绍着,站后头的听不见,问说些什么,站在前头的就告诉后头的那个,这是慈禧太后的匾。哦!哦!全部就拿起手机咔嚓一声,又打了个卡。我睁开眼来,见人们都对着我——身后的匾额咔嚓咔嚓,一时尴尬,也不知自己是否该继续在这里瘫着,或许有个游客手机里的慈禧匾额留念画面是本可以晒到朋友圈的相片,因为突兀地出现一个吊儿郎当的我,就此作废。 我还是站起身来,在长廊里漫步,左右望,一面是湖,一面是园子。这廊很狭隘,但很长。修得极华丽,穹顶以绿红蓝为主调,夹杂金色。斑斓地画了云纹,往下框了个长框,画了副清秀风的山水画。好似以暴发户戴大金链还摇扇子附庸风雅。园子并没什么好说的。私觉得比起昆明湖来,园子的趣味太小。我跟在一个旅游团后头,看慈禧从前休憩的院子。扩地小,规模却丝毫不减,门口摆石狮子,假山树丛都不少。活像60平小空地硬用欧式大装潢。从前只有皇帝会来。我对这院子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又没有太多旧事的意味。后来又晓得这是太监所规划,许多文人都持此长廊俗丽的观感,便更加深以为然。🍉
未有时间往苏州街方向去,有些遗憾。
2·见花 什刹海其实并不是海,是平静的一片湖。冬天水冻住,人们就来滑冰,孩子们被父母裹得像个面团,脸颊红扑扑的发烫,小腿试探地前伸,在冰上缓慢地学步。只是现在是夏天,柳枝清拂,蔷薇花正艳,叶脉被未干的雨露描画,真像托着小珍珠。连着路的水里长满了荷。大捧大捧的荷叶,每个都圆顶顶的仰着脸儿,如同碧绿的无瓣的花。这里的荷开得盛,好几根茎都拨开荷叶的边往上窜。茎笔直地从荷叶之间伸出来,上头露一只粉红的荷。每一瓣花都舒展开。凸起的花瓣盈着荡漾的水珠。瓣尖是明丽的粉,这粉却并不显得娇嫩,微微染了些融红,倒让人觉得这是刚强的颜色。花心处又泛白,风中摇曳,又纯净又脆弱。

每一棵柳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了名字就活了。灵动起来仿佛被赋予了浓厚的生命力,它们在水里垂洗头发,玫红的小花艳艳地仰头笑。什刹海的夏天是真正的夏天

我静静地漫步,湖边吹过阵阵闲适轻风,耳边叮铃哐啷的自行车铃儿不断响过,一路遇见弓着背拉生意的黄包车师傅,翻着白眼拉着调子撇嘴的大姐,背心拖鞋路上晃荡的大爷......小雨落完了,云一层一层地缓慢地磨,直至褪掉最后一袍灰黑的茧衣。好似等不及,太阳把他们拨开,柔光抚弄涟涟水波。目光触及到的湖面开始泛起浅金的颜色,温暖的热感从皮肤一丝一丝爬上来......哦,天晴了。 什刹海连着老百姓常居的地安门一带。路边拐进去就是个小胡同。仅走几步便不能够听见马路的喧闹,这胡同里极安静,只偶尔听见鸟儿唧唧的闲聊。墙瓦都极破,但看得出从前很敞亮。胡同又连着好几个胡同。每条里的每一户都是一个故事。


我从前觉得这样的生活最闲适:家门上两个门档🍉,大门刷漆红,扣金锁儿。左门边钉报箱,右门边钉奶箱。门口想栽什么栽什么。栽梅子红的小喇叭牵牛,或是毛茸茸的叶子绿的爬山虎,再挂一只鹦鹉喊门。客来了就叽叽喳喳地叫。清晨会有人骑着车一家一家地塞报。邻家的小丫头推开大门,抬起扎着两根羊角辫的小脑袋,踮着脚四处蹦蹦跳跳。我搬着小板凳,扇着大蒲扇坐在门口打哈欠。从来也不会担心偷偷溜走的时光。
3·又生🍉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大概现在大部分人慕名前来,是由于圆明园被毁的那段史实。"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尽管课本被无数代孩子念过,那段历史也无法再被改变。 在西洋园里绕过一个直木桥,少时看了无数遍,为之流了无数遍眼泪愤怒的那张图,那片残迹——大水法。现在真真正正裸露在我眼前了。 这是个好天,太阳的光照耀着死去的园林。亮得刺目。我一时间心蜷缩起来,有些羞愧,竟觉得用眼睛去触摸它——这个曾被满怀贪婪的人类毫不怜惜地损坏的华美的园,是件罪过。曾经的"万园之园",现在确确实实是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汉白玉石制的西洋式门洞、残破的流水葡萄纹立柱、巴洛克风格雕花圆顶单调地站着,断裂的发黄的原石板、皱软的焦黑的木、一行行被劈出裂纹的欧式圆柱型石壁沉默地躺着。曾经的琼楼玉宇从天顶到底座全都歪歪倒倒地挤睡在绿野之中。

这建筑并不像我从前想象的那样,孤单地仰在空荡荡的荒野,有血色的天空为它哀鸣。它竟如此干净,大部依旧是纯洁的玉乳白色,正躺在万里无云的天底的怀,静静沉睡在美丽柔软的丛丛绿草里。100年的岁月已将这旧园冲刷了无数遍。雨洗掉了鲜血,风吹灭了火光,阳光抚育了新的草种,这儿遍地是绿,四处是绿,没有别的,全是绿。满眼所望之处都长满嫩绿嫩绿的向上的青草。勃勃生机的绿色环抱着乳白的古旧的建筑,掩映住它古老的伤疤。这白玉,它似乎不是已被毁灭,而是即将新生。 人们走过来又走过去,他们给这不言不语的园林照相。感叹着窃窃私语着。这里曾经是万园之园,现在只剩下遍地的苍翠的树木和青草。 风吹过草芽,吹到我耳边,它鼓进我的袖子,把我浑身都吹得舒展起来。此刻我竟未曾感到一点点哀伤,反而出奇地平静。大概是因为我突然发现它们未曾死去。 它们在暂时沉睡。 这园子只是睡着了,它们被火燃成灰烬,变成尘泥,看了一百年北平人间兴衰。但它们只是悄悄睡着了。总有一天它们会被唤醒,在这满地绿草中重新矗立。 我耳边传来一首缥缈又轻灵的乐调,这旋律含着一丝悲悯,又满溢无数纯净。我不由自主轻轻哼了出来。 我相信这里总会重生。我知道这里总会重生。 它不是已被毁灭,而是即将新生。
4·无尽🍉 即使并非空无一人,我也能感受到那份独一无二的沉静。 主建筑看不见一棵树,却也不像故宫有红墙金瓦遮挡,左右都是一片空旷,人在此处,心无所遮蔽,天地缓慢地凝望我全身各处,将生命、时间、内心一切都看得清晰。这儿高,在边缘看得见北京低矮的楼房。雾中极模糊,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天坛和其余的建筑仿佛被云雾分隔开来,所处不同的世界。 皇帝的靴曾到过此处,华贵鞋履缓慢地向前,企图以几柱木香换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儿竟不由得让人要仰起头。 我便仰起头来,沉默许久,才轻轻迈步,一步一步,每一步落下似乎都能够听得见天地的回响,天与地相接的地方扣在一起,沉出肃穆的声音。 圜丘四处无物,只中间有三层圆形石坛,石板上并无楼宇,空无一物,只一个圆心艾叶青石面。🍉像是未有建成,又像刻意为之。 我竟毫无胆量向上走。只缓缓绕过它,我想起那些冒犯之义的传说了。 我在皇穹宇配殿拜过日月星辰,便被回音壁挡住,迷路,绕得出不去,问谁都说不知路,左右远望,似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又似乎四处都是自己的回声。这天坛仿佛设了迷障,我实在未有方法,只好往来处走,才晓得该回到原地再往远处拐。绕完天坛得七拐八拐。 祈年殿被白玉石栏包裹,青黄绿色蜿蜒流线成华美的古韵纹路。深宝蓝的圆形屋檐一层一层上围,檐顶攒尖,宝顶鎏金,直连天际。屋檐是瑰丽的宝蓝,天是柔婉的绸蓝,一深一浅,倒像天坛落色,染蓝了天空。 主殿檐为青蓝,侧殿因不同用处檐分使用金黄、碧绿亮色琉璃瓦,皆如珍稀的生辉的珠玉,熠熠闪光。却又如云层压下晕染般厚重。 我同朋友喃喃:天坛不愧是天坛,这殿宇配色真精巧。 朋友却摇摇头:建筑工人在封建时期太受苦。 我沉默远望,看见附近遍栽着密密的苍翠的树木,这白玉石板、苍蓝宝顶的祭坛被透绿包裹。左右之和平竟显中央如此静谧肃穆,我原站在一面纯净之上,澄空壮美。无人言语,人人沉默。 我心脏突然停跳一拍,只觉风在耳畔轻叹,骤然一切古迹迅速后退,它们都远离我而去,云浅淡漂移,天空也慢慢破碎暗淡,推送我到孤独的千里之外。 越靠近神,就越远离人。🍉
七、尾声 人间
我是喜欢北京的。这城市大约合我的气场。一个城市是有风格的。所以尽管这儿便利店那么少、房价那么高、小吃也相当不近人情......我还是喜欢北京。 但不会留下来,我不会考虑放弃拥有的来做一个北漂。这也一早就知道。我不晓得我这样一个平凡人要在这儿扎根得多少年,或许永远。我大概受不了在这里蜗居,挤在满是眼睛的弯曲的楼房里。 路过颐和园那条路,几乎左右都是高校。我知道这路的尽头是什么学校。每年每个城市通过一场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把他们最得意的几个孩子送到这里来。 疫情期间,清华园并不开放。即使不能进去,人们依旧攀附在大门口,远远向深处看。用一种陌生、好奇又艳羡的目光贪婪地摸索与猜测。用这短暂的几秒钟记忆这个古老的中国顶级高校。 父母放开孩子的手,拍着孩子的肩膀,推搡督促儿女跑到门口抢一个最好的角度留影。举起相机竖着拍一张,再横着来一张。有的孩子才刚念一年级,便懵懂地被推到前面,摆出或乖巧或骄傲的姿势。这照片像条锦鲤,成为长久的念想,似乎就真能让人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 我心里传来一阵闷闷的钝痛,并没有停留,只是随意地拿起手机,在阳光里按下快门。 想起那个笑话。 "我也上过清华。" "这么牛?没听你说过。" "嗯,我上清华去,只是后来保安没让我进。" ....... 我整理相册的时候,停顿在这里。

两指放大这照片,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捕捉到了一个奇妙的画面。🍉我惊觉自己所纠结的一切都这么虚无缥缈。我甚至忘记西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而这个夏天,我还竟没给自己买过一个。 无数的焦虑与失败一直催促我不断向前,我看不见昆明湖的波光,够不到城市中的繁华。这条路好像长城的遥路般陡,四面是人流,我竟没有机会回一次头。 我在匆忙中迷失了自我,如今日日陷入深深的忙碌与痛苦。我曾经只是想要过得快乐。 我想买个瓜,8424、特小凤、美都...... 时间这么少,世界这么小,我大概也只来人世间走一遭。 转身是桃源,身后是人间。


附录:小记
我写此篇时,正患重感冒,嗓子烧干了冒烟,刮似的发疼。休息日早晨起来喝点颗粒,然后不断烧水倒水喝水,喝累了就抱枕头睡。电脑有几个键失灵,还未有处理,不方便用。只能在手机里断断续续地打字,打几行,擤一下鼻子,终于擤到鼻子干干地堵住,思路也堵住。脑子昏昏沉沉空空荡荡,只能不断阅读名家作品,妄图激发灵感,回看当时的照相,企图引起回忆。可能有读者觉得这文章太过断连,实际是我愈写愈难受,几次停笔之故。 正是疫情期间,本不敢感冒。怪我前些时间熬了几个大夜,这也没找到灵感。可见灵感这东西很玄乎。只是我已没时间等它——再等就把事情忘光了。我也瞎编文章 但一般不全篇瞎编,不是我有非得记录真实事件的高尚节操。主要是没那个本事写得活灵活现。只好趁还记得的时候,赶快写上。 大概是这样,我脑袋又开始痛,浑身冒汗了。大约这也都是托词废话。就写到这里。诸位有缘再见罢。
本文本欲投稿,由于未摸清北京报刊习惯,暂时打消念头。 忘记说,在这里感谢沈从文先生,写本篇前我反复读《湘行散记》前几篇,特别《绿》,细细研读其中句子好几遍,找到一丝丝想法才能下笔。我想我以后写游记,也会多多阅沈先生。他的写景非常经得起反复揣摩。
再次说明:感谢喜爱,请勿抄袭。
🍉注释🍉
一匆匆篇
🍉走到古玩市场旁边的陕西大厦来:为防这里有读者误会,说明:陕西大厦和北京南站并不在一起。笔者出站后有些事情,结束再从附近顺路去的陕西大厦。
二段子篇
🍉关于北京的一个玩笑:真的是个玩笑。聊天讲的段子活跃气氛用的。勿在意
🍉梁家园:以下摘自搜狗百科: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起梁家园东胡同,西至红线胡同,南抵骡马市大街。胡同形状为“T”形。因有明人梁姓花园得名。明代称梁园和梁家园,系梁姓私人花园。
🍉王气深藏:关于北京的五行属性,八字强弱等等。
三篇
🍉天安门及故宫:相关建筑内部结构名词查询来源于搜狗百科及各式资料。
四旧迹篇
🍉菊儿胡同:以下摘自搜狗百科: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 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七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一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开山和尚是皇帝替僧。
🍉百年义利:老北京点心店。关于百年义利的主观品尝内容可能之后会再写日记说明。
🍉四知书屋:位于前鼓楼大街上,承德避暑山庄有个真正的四知书屋。北京这里的只是一个书画教学机构。后文畅想是为行文考虑。
五雾篇
🍉安庆省:说明,我国目前无安庆省,安庆属地级市。但此处并非笔者或刻字者笔误。安徽省会旧为安庆,以省会代省称呼,安庆省是古早说法。
六景明篇:
🍉蝠底金纹,慈禧太后的匾额呢:指颐和园长廊匾额文思光被
🍉便更加深以为然:颐和园设计来自太监,这条信息出自 《重写旧京》本书考证依注释,可见来源于古文旧集。后在搜索引擎搜索,未有相关结果。
🍉又生圆明园篇:圆明园有数字化恢复的捐献工程。我在当场扫码捐了几块钱。
🍉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出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无尽天坛篇:此篇没有图片。是因为笔者迷信于天坛某些地方不能拍照。因此全文未放照片。
🍉艾叶青石面:天坛篇所有专业术语为百科查找得知
🍉越靠近神,就越远离人:本句寓意非笔者原创,不知出处。觉得好就用了。聚有改动。
七尾声人间篇
🍉一个奇妙的画面:即先前投稿在"误入他人世界的瞬间"话题下的稿件
参考阅读书目及文艺作品
天坛、天安门、故宫建筑知识:搜狗百科
梁家园古迹考察、颐和园考察信息参考:
季剑青《重写旧京》
景色叙述风格灵感:沈从文《湘行散记》
写作兴致引起:萧红《萧红全集》
孙犁《孙犁精选集》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