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天不太冷


老东北有八大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虽然东北的怪文化如此之多,但局长只有一张嘴,还是得排排号慢慢说,大家才能看得尽兴。那咱今天说点啥呢?不如就先唠唠这东北第八怪——狗皮帽子。

文 | 赵百万
编辑 | 赵百万
为啥东北人非得戴皮帽呢?是觉得时尚吗?不,这你得瞧瞧,东北的冬天。

东北这嘎达的冬天,天儿冷风还大,刮得你怀疑人生。一入冬,西北风刮起来铺天盖地,不仅眼睛睁不开,脸上还像刀割一样,生疼。要是再遇上那大烟炮,更是连门儿都出不去。
所以对那时候的东北人来说,保暖就等于“保命”,冬天顶顶重要的大事儿就是拥有一顶又厚又暖和的皮帽子。
这皮帽子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貂皮帽子、狗皮帽子等等。但为啥偏偏是狗皮帽子脱颖而出了呢?
01
狗皮帽子凭啥C位出道?
以前东北的野兽很多,善于捕猎的东北人可没少尝试用其他野兽的皮毛来做帽子。可是百般试验过后,东北人发现,适合做帽子的皮毛种类并没有很多。
而像狐狸皮、貉子皮、水獭皮这些合适的动物皮毛都非常金贵,不仅很难获取,价格也比较昂贵,有东北“三宝”之一称号的“貂皮”,更是珍贵得很,只有一些身份高贵或者有钱的人穿戴得起。

但是普通百姓也得要活下去呀,得不到金贵的皮毛能怎么办呢?
生活处处是宝藏,只要你不把自己藏起来,总能发现点儿好东西。
这就跟现在咱们在网上海淘一样,大牌的买不到,可以整点平价替代嘛,咱这充满智慧的东北人民就又开始寻摸起比较常见的皮毛作为替代品。
过去的东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养狗来看家护院,狗皮也就成了一种非常容易获取的材料,而且狗的皮毛细长柔软,做成帽子戴在头上,既保暖抗风又轻便舒服,颜色还不带重样的,也不容易掉毛。
兔子毛同样比较常见,也非常轻巧,但是兔皮帽有个缺点,就是特别爱掉毛,戴上不一会儿就弄得浑身是毛,保暖性也是不断折扣。所以那时候,最暖和又经济实惠的帽子,便是这狗皮帽子了。

而且别看貂、狐狸的皮毛金贵,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戴得了的。它产生的热量太高,所以小孩儿一般是戴不得的,容易上火闹眼病。
狗皮帽子就不一样了,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行当,什么人在外出的时候都可以戴上一顶,绝对百搭!

狗皮帽子的百搭也让它见证了不少重要的历史时刻。
当年开发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就是戴着狗皮帽子工作,他手握刹把的形象,曾让多少国人都热血沸腾。

此外,当年那支打赢了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头上同样也整齐划一地顶着“狗皮帽子”,据说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一听说附近出现一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军队,就立刻慌了神儿、胆战心惊。
“狗皮帽子”在当时,可以说是东北解放军甚至是东北人勇猛、彪悍的代名词。
所以说这狗皮帽子能在当时“内卷”如此严重的皮帽竞争中C位出道,荣登东北八大怪榜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02
狗皮帽子的保暖秘诀
说了这么多,这狗皮帽子到底为啥拥有如此百搭的保暖功效呢?各位看官别着急,且听局长娓娓道来。

好的狗皮是基础
这狗皮帽子,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用狗的皮毛制成的帽子。
虽然听起来感觉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出一顶上好的狗皮帽子,可是有不少讲究呢!
既然是狗皮帽子,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拥有一张质量极佳的狗皮。
狗要在冬季的三九天宰杀,因为这时的狗皮上会有一层细软的绒毛,还不怎么掉毛,可以说三九天的时候,狗皮的御寒效果是最好的了。
不过光拥有一张天然的好狗皮,那是远远不够滴,还得再进行一步深加工,才能让这顶狗皮帽子戴得更久、戴得更舒适。
狗皮帽子要想既美观还暖和,关键就在这狗皮的处理上。一张狗皮好不好,全靠熟皮子功夫了不了得。
啥叫熟皮子呢?这是一种源于内蒙古大草原的古老手艺,通俗的来说,就是用草灰泡水后,把晒干的皮子“烧”熟,之后再把这皮子阴干。
经过这么一波儿操作,皮子会变得柔软无比,没有一点儿腥味儿,毛色光亮,狗毛也会更紧实地附在皮子上,保温效果自然也是yyds。

随意支棱是关键
戴上这样一顶毛茸茸、暖呼呼的狗皮帽子,暖意就会很快蔓延到身体各处,严寒的天儿也可以在雪地里撒欢儿地玩耍啦!
这做好的狗皮帽子该怎么戴呢?
狗皮帽子的方形帽圈外面,一般都有“大帽耳”和“小耳”。“大帽耳”上开了个洞,为的是即便扣上了大帽耳,也不影响听觉,“小耳”则可以防止寒风通过这个洞灌到耳朵里。
精妙之处在于这“大帽耳”和“小耳”,既可任其随意支楞,也可以往上翻,非常有趣!
在腊七腊八这样可能“冻掉”下巴的时节里,就扎紧“大帽耳”,把脸蛋儿和下巴都紧紧护住,只露出眼睛。如果不太冷,就可以把“小耳”撩起或者把“大帽耳”往上翻,系到帽顶,冷了再放下来,方便得很。
出门耕作、冬捕,要是缺了这顶大毛皮帽子,那真可能会把耳朵冻掉了!
那时候在东北,冬天必须得整上这样一顶帽子,才有勇气跟别人说自己真的准备好过冬了。


03
狗皮帽子的身世之谜
不过这狗皮帽子虽说是东北人要过冬的象征,但它还真不是东北土生土长的本地货。
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其实也就是满族人聚居的地方。但据说满族人不仅不用狗皮做帽子,而且严禁杀狗,拒绝食用狗肉或使用各种狗皮制品。对满族人来说,狗可是最好的朋友。
说到这儿,局长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关于满族祖先努尔哈赤的传说。

相传当年明将李成梁放火烧杀努尔哈赤,就在火势马上要蔓延到他身上时,一只大黄狗跑到水里沾了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一次次地反复,最后扑灭了火,救了努尔哈赤的命,自己却累死了。
为了报答狗的恩情,努尔哈赤就制定了许多与狗有关的禁令。满族人不仅自己遵守,而且也忌讳来访的客人穿戴狗皮制品。

此外,信仰多神论萨满教的赫哲族、鄂伦春族以及鄂温克族等,也都将狗看成与自己同等的一种生命,所以他们往往穿戴狍皮帽子,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曾这样描述鄂温克族人的服饰:“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
既然东北土著都如此看重狗子,这狗皮帽子咋就诞生在这片黑土地上了呢?
这就跟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儿有关了,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闯关东。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河南、山东那几个省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可谓水深火热,连年自然灾害不说,还总是打仗。为了能有口饭吃,他们只能跋山涉水,跨越山海关、走过渤海湾,来到关东谋条生路。
不过谁成想,东北这儿的生活也没想象中那么舒服。
迎接他们的可不是暖呼呼的大火炕和热腾腾的铁锅炖,而是一到冬天动辄零下四十度的冷空气、呼号的大风和漫天的冰渣子。

孔孟之乡来的哪里体验过这么冷的冬天呐,一直守着一亩三分田的老百姓也不擅狩猎,得不到野兽的皮毛抗寒,只好忍痛杀掉了看家护院的狗子,用狗皮制成帽子,挨过漫长的严冬。
后来定居的关内人越来越多,戴狗皮帽子走在路上,也慢慢没那么尴尬,反而成了东北人街头巷尾社交的谈资。
“老铁,你这狗皮可真亮呐。”
04
狗皮没了,精神图腾还在!
时过境迁,在生存技能和手段不再匮乏的今天,人们御寒已然不需要狗皮帽子了,这帽子反而成了东北人怀旧记忆的寄托之物。
时代轰轰向前走,狗皮帽子也逐渐跟不上脚步。
东北人对待狗皮帽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曾经是与恶劣天气作斗争的生活所迫,如今却成了遥远的星辰大海,只能从老人的回忆和零星的传承中寻得几分踪迹。

在那个物质贫穷却精神亢奋的年代,狗皮帽子给东北人注入的是一剂生活补给。而在如今这个物质与精神状态恰似完全相反的时代中,它能够带给人们的,也许刚好是一种精神慰藉。
昨日之狂热,亦是今日之流行。不是为了取暖,而是出于情怀。
现在仍有很多人会戴这种形制的帽子,却大都不是真正的狗皮帽子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造毛、“金贵”动物的毛制成的帽子。
内容虽变,本质仍是保留着的。
即便心里知晓,人们也更愿意称呼这些帽子为“狗皮帽子”,其实也是在试图拯救古老的温暖记忆。
就像东北网友在看到云彩时,心里惦念的也仍是狗皮帽子。

一代代人用心生活所构建起来的习俗,即便形亡,也早已化作温暖的精神图腾。它曾带给东北人的温暖,是可以永远留存在人们心间的呐!

声明: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无图说图片均来自网络,为非商业用途。如因版权等疑问,请于30日内联系本公众号。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