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平稳、对称与占格
书法中,平稳与对称并非统一,字的中心、重心、格心并非统一。
所有人都知道横平竖直,所有人都知道左低右高,冲突吗?不。横平的意思是横要平稳,并非平直,所以不冲突。在左低右高中,如果较真,可以理解为形斜势平。
那么,为什么横是左低右高的呢?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是支点不动时书写范围是圆的左上角,先天如此。第二是由隶化楷而来。最核心的原因,是为了动势二字。点画精美、主次分明、松紧得当、稳中求动是我罗列的写好字的四大基本要素,之前有日记专门讲结体,也有日记专门讲过横的左低右高。
这一篇是从点画到结体,试图讲明白汉字的平稳与对称的原理及调整方法。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笔画的自身平稳,二是结体中的平稳、对称与占格。最近心力不足,有点拖沓。
前置:如何计算重量与平稳?
- 你需要通过玩跷跷板或称来了解力矩与杠杆
- 你需要明确了解书法中点画的长度、粗细、大小三个核心条件。
- 你需要明确了解捺先天比撇长一个脚
- 你需要明确了解平稳的两个分类:看起来平稳和真的平稳
- 你需要知道在同等条件下向上的笔画轻一些,向下的笔画重一些;前重后轻的笔画轻一些,前轻后重的笔画重一些。
- 你需要知道在同等条件下,高一点的笔画轻一些,低一点的笔画重一些。
- 不可用尺去量,毕竟不可能像数学一样精准的,明白原理就好,万不可钻牛角尖。
需要再次明确说明,字的中心与重心可能不是重合的。中心指的是宽度,即物理中心。重心则指的是平稳的中心。这两个东西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然后再引入格心,即格子的竖中线和横中线相交的那个点。如此一来,我们就有了三个点:
- 字的中心
- 字的重心
- 格心
如果你盲目地去把任意两个点重合,占格就会出问题。比如小学生们和很多成人,写木的时候竖在竖中线,写水的时候竖钩在竖中线,写大的时候竖撇起笔在竖中线。都是错的。不仅如此,很多教材都是错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二:
- 误以为所有的字都是左右对称的
- 被印刷体误导
- 压根没想过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回到第1条

先解释下“动势”的“势”,可以简单理解为力量的方向。比如“六”字的八字底,左撇右点(反捺),参照前文重量与平稳的第五条,在同等条件(面积、角度)下,撇轻点重,主要是因为撇是前重后轻前粗后细,其“势”(力量)是渐小渐收的;点则是前轻后重、前细后粗,力量凝于末端有强烈的下坠感,所以略重。从这个角度出发,撇稍低、点稍高,是为平稳。
第二部分是关于“势”的统一。“六”字左右对称,横宜平一些,约呈5~15度角左右。下撇与点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左右对称且平均,下部对齐,则字势平稳。若想更近一步,则是撇稍低、点稍高,如此一来,既能保持基本的平稳,有能够和横的倾斜保持一致,做到稳中求动。看图:
两种写法均可,第一个足够平稳,第二个平稳中动势强烈。如何取舍,一看个人喜好,二看篇幅要求。
插播:
- 平勒者:字左右对称、左右结构中的右部、字中负责平稳的部件,横宜平,约呈5~15度角
- 斜勒者:字左右不对称、字中负责灵动的横,横宜斜,约呈15~25度角
- 硬笔减5度

第一部分:所有的点画都是先天平稳的。
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事实也确实如此。所有的笔画都是自身平稳的,包括复合笔画。盖因力矩之神奇,总能找到平横点。就如同你用手指量起直尺的中间,让直尺在指头平稳一般。如果直尺是根粗细不均还有分枝的杂物,仍旧可以找到其平横点。这一点不作赘述,了解即可。
第二部分:重心右移。
在长度、粗细、面积三个条件下,我们在计算重量时,需要把顿笔的重量一并计入。以横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如何处理。
老话叫观复知常,用在读帖中十分合适。上图一二三六个横,仔细看,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 横短则微粗、顿笔小
- 横长则中间细、顿笔大
如果你对楷法比较了解,加入以下法则,就能够透彻地明白为何这三个字写成这样:
- 字本矮者用笔宜肥,虽宜肥而勿肿
- 形本自正则骨力必坚
- 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板
- 上下有画,上短下长
都是九十二法的内容,我有日记详细阐述。
回看“一”字,尝试找出中心与重心,通过计算发现,尾部顿笔大且向右下坠落,重量大于起笔的顿笔,因此重心在中心右侧。如图,灰点是中心,红点是重心。

重心右移的原因是尾部的顿笔,尾部顿笔的原因是横的倾斜。如今许多孩子些字横无端倾斜,导致整个字都是歪的,像一个人斜着肩膀,如果把尾部的顿笔加上,这种歪斜不正的情况就能缓解许多。
我们给横加个竖看看。

灰点是格心和字的中心,红点是重心。现在应该都能看出,悬针竖在中间偏右一点,横左宽右窄。原因就是那个顿笔,顿笔的原因是横的倾斜。如果横再平一些,尾部顿笔小一些,竖在中间,没毛病。字啊,讲究上紧下松、内紧外松,横偏上一些,就是为了上紧下松。如果横在中间,图中第二个十字,就不好看了。
“十”字的竖要穿过横的重心,不是中心。均分法则是以重心为基点计算的,不是中心。这是一大误区。
第三部分:捺比撇先天长一个脚。
我常说撇短捺长、撇高捺低、撇锋捺脚,指的是从撇捺相交的点开始计算,撇短于捺,撇尾高于捺尾。撇锋捺脚指的是尾部的具体形态。如图:

很明显,撇比捺要轻上很多,所以捺的起笔要靠左一些,把前1/3并入左侧重量中,以求平稳。此外,撇捺的对称,一是角度,二是长度。撇捺盖下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盖下,一种是交叉盖下,九十二法中叫“盖下之势”和“趁下之势”,核心仍是求其平稳,并在平稳中追求动势。常见规律是,撇捺相交盖下,相交点左移以平稳,如图合吞春;撇捺交差盖下时,长短基本相同,如峰。

具体书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撇捺是可以做到长度相等的对称平稳的。
一般情况下,捺的比重要高于撇,因此我们都会让捺更长一些。捺更长则更重,字的平稳要有额外的处理方式。

因为捺更长了些,我们需要如下处理:
- “木、未”的横左宽右窄,增加左部重量
- 中竖偏左,增加左部重量
- 竖钩的钩可以增加左部重量,并让字型更加丰富
是不是很复杂?一个不够两个来凑。再举一个复杂的例子,横折,如“口田日目”等字。九十二法有云:“左右有直(竖),宜左收而右展”。意思是左右有竖时,左竖微细短,右竖微粗长。为什么右竖要粗长一些?首先是竖跟横一样,多竖时,粗细长短都要有变化;二是右竖多为横折之竖,不粗一点长一点,怎么抗起上面的横?
挑两个最典型的来讲,瘦高的“目”,和扁平的“曰”。仔细看末横的处理方式。

“目”字右竖粗而长,比左竖重很多。横折的横和末横都是自身平稳,所以左侧两竖短一些,把重量留在左边,这样整个字就稳了。所以末横在两竖中间,我称之为“左右相连”。
“曰”字右竖粗长很多,上横左宽右窄仍是左轻右重,虽有中间短横偏左,仍不足以平稳,所以末横起笔更靠左以平稳字势。我称之为“左托右接”。
既要求平稳,又要求灵动,因此导致了处理上的复杂化。印刷体还得背很多锅,相对而言,楷体字(印刷体或电脑字体中的楷体字)更接近书法的书写特点,这是为什么相关机构的教材、样稿等均采用楷体字的原因。但楷体字仍旧有很多地方不够细致,加上学生看的不仔细,进而导致了大量不合理的书写结果。
我有日记说过楷体字是源自《高书小楷》,作了一些变化。从印刷和电脑显示的角度上来看,这样成本更低,是合理的。但用于教学,不够合理。大胆想象一下,或许三五年内,会由有关部门出一套用于学科教育和书写的字体,符合书法基本原理的字体。
引申出封口之法,规则如下:

这是一般方法,具体还要看实际书写的情况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则字更有魅力。
增补一下竖钩与弯钩的常见误区:

竖钩和弯钩都不在中间,都不在中间,都不在中间。从这四个字,横的左宽右窄应该十分明显了吧。以后碰到这些字的时候,想一想原理,再看实际书写情况,然后再决定中竖起笔在哪里。
第四部分:竖弯钩与横折弯钩
昨天上课时,教到竖弯钩,我问学生竖弯钩分成几个部分,同学回答我说三个,分别是竖、弯、钩。我说对的,所以叫竖弯钩。然后我问她,说你把一个笔芯折弯,笔芯的粗细有没有发生变化?同学想了下,说有,弯的地方变细了。
就粗细变化而言,弯处略细是重点。但对于竖弯钩来说,想要平稳,关键在于弯之前的竖,要向左一些,看图:

为什么要向左?因为右部向右伸展,太重了,得平横一下。
这里把第一部分强调一下,点画的自身稳定,稳定与灵动并非冲突,是可以融洽相处的。我说的字好看的四个条件,第一个是点画精美,首先要把点画的形态写的精准美观,平撇写成斜撇就不精准了,竖弯钩写成竖直钩既不精准也不美观。好多学生都把竖弯钩写成竖直钩,直的地方或许还会上凸。我调笑说得改名,不能叫竖弯钩,得叫竖直钩或竖折钩。
为什么弯处略细?因为那是受力点,远取诸物。
竖弯钩的书写成本与难度,我认为是所有笔画中最高的。尤其是毛笔中,行笔距离长、粗细变化差异小、控毫难度大。因此,很多学生直接给写成竖直钩,省事。
横折弯钩依然如此,没变。
第五部分:硬笔也需要这样么?
有区别么?没有。
处理平稳和动势的方法有很多,但若你想把字写的点画精美主次分明松紧得当稳中求动,就得这样。谁说铅笔水笔钢笔写不出这样的点画形态?谁规定铅笔水笔钢笔写不出粗细变化?法则是底层的基础逻辑,适用于其上端的一切应用。
第六部分:更平稳的形态变化。
这部分有一个基础条件是书写难度与书写成本。
我在教授悬针竖时,多以“十”字开头,并强调横长竖短、横细竖粗、提按明显。99%的学生在写这个字时,都是横短竖长。
就平稳而言,扁平的字型的平稳姿态优于瘦高的字型。以前文的“曰”字为例,左右两竖倾斜内收是为灵动,主要是因为倾斜后字型上宽下窄,平稳且不失灵动。但如果你反过来写成上窄下宽,就动不了了,下面太宽,僵死了。
同理,在“工、古、五、互、丑”等字型中,为了消除上窄下宽的僵死感,会对中竖进行变化,我称之为“中竖倾斜以灵动”,如图:

作为部首时,也可这样处理。如果不这样处理,不能说错,各有优缺而已。
回到字形方面,“十”字横长则字势沉稳,横倾斜和中竖微偏右则显灵动挺拔姿态。就像走钢丝的人拿的平衡杆,这个平衡杆如果短于身高,就没用了。同理,上下结构中上部宽于下部时,应让上部更宽一些以求平稳。如“胃、背”等字。
之前一篇讲结体特点的文章,其核心就是平稳。应先看这一篇,再看那一篇,更容易理解体会。以左上包围的厂广病尸户虍为例,左边的撇那么长那么重,被包围部件不靠右并向右伸展,如何能做到平稳呢?
如果你观察的足够仔细,会发现,同一部件在字的上下左右中的不同位置,形态会有细微的变化。比如“口”,在上则方正一些,在下则扁平一些。在承重方面,扁平比方正能力更强。同样在力量方面,弯曲比直线更加富有力量感。
© 本文版权归 沈之和986位...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沈之和986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梦中的......(又活35) (5人喜欢)
- 春天你好呀(又活34) (13人喜欢)
- 我好像失去了一个超能力(又活33) (3人喜欢)
- 你好,2025.(又活32) (7人喜欢)
- 致敬漫长的2024(又活31)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