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途记181-“砚墨相吸”实验+砚石质地好坏标准之我见
学画途记181-“砚墨相吸”实验+砚石质地好坏标准之我见
目录
零、前言
一、砚墨相吸实验
二、不同等级砚台磨出墨液情况之对比
三、砚石质地好坏标准之我见
四、各类砚台质地标准极浓墨液之图示
零、前言
这个日记本来只是一个做“砚墨相吸”的记录,后来由于第一部分砚墨相吸中的一些感触,我做了第二部分“不同等级砚台磨出墨液情况之对比”的试验。最后在第三部分,提出了我自己的“砚台好坏标准”。
没有什么连贯性,却是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的灵感激发过程的展现。
说明:豆瓣日记好像一镶嵌bilibili的链接就不能更新,所以所有试验记录的视频都是以bilibili的链接形式记录。
一、砚墨相吸实验
古人有句话叫“砚墨相吸”,我曾经有个疑问“为什么我磨墨容易有泡”。隐隐感觉两者有某些关系。
那天我思考了下,磨角下力不容易体会砚台和墨的吸力。故选了一块下墨比较快的日本青墨苍璧磨面。当砚台和墨的磨面完全贴合时,墨把砚台吸了起来。
【砚墨相吸来一个,久了会掉…关键是磨墨到砚台表面和墨的磨面磨合到无缝就吸起来啦-哔哩哔哩】https://b23.tv/aamfZE
20210805,今天用又玄精松再试验了一下。也吸起来了。
【用不同的墨条做可重复的试验,来验证磨墨的砚墨相吸是无两个镜面间加入液体后的吸力导致-哔哩哔哩】https://b23.tv/KZd8x4
用不同的墨条的同一结果,实验的可重复,验证磨墨的砚墨相吸是无两个镜面间加入液体后的吸力导致。预测如果是油烟墨,由于胶比更大,吸力也应该更大?
这样磨墨虽然没有去掉泡泡,确是一种非常舒适的一种磨墨手感,可以不太用力地让这种吸力带着磨墨。
20210810,这几天把屯胡特油的坡面基本磨平了,试了试,不如胶轻的墨容易拎起来。有种上油的感觉。
没拍的时候拎起来一次,后头拍的时候都拎不起来了。
【磨墨中油烟墨的砚墨相吸不成功实验-哔哩哔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L411H7Ej?share_source=copy_web
我想主要原因应该如下。下一步要找个锋芒盛的砚台磨下油烟验证下这个理论。
胶轻,或者能磨得动重胶墨的砚台,或许是二选一可以更容易砚墨相吸的方法。

20210810,用松花试了试粘不住。
【测试:这个松花屯胡特油三滴水后也就只能磨边下墨,会有咬合感。平磨开始打滑没有咬合感了。-哔哩哔哩】https://b23.tv/wGXpb7
又用一个粗坑仔杨排风试了试,虽然一路加水无压力,还是吸不住。


磨完的墨从面子上看没啥,用的时候泥浆状,和用水舷,松花磨出来的两用质感。想起当年磨醉墨也是,这块就是泥浆,水舷就是水状。砚台对墨液质感的影响,如是。

二、不同等级砚台磨出墨液情况之对比
20210811,为了确定我对粗砚和细砚不同的感觉,又做了个磨墨实验:实验证明不同砚台磨出来的墨液细腻度区别还是很大的。
以比较粗的坑仔杨排风和水舷金星“金波湖”对比。同一块屯胡特油,一个糊一个清顺。墨液放越久,粘稠度的差距越明显。
【磨墨实验:不同砚台磨出来的墨液细腻度区别还是很大的。以比较粗的坑仔杨排风和水舷金星碧池浣纱对比。同一块屯胡特油,一个糊一个清顺。墨液放越久,粘稠度的差距越明显。-哔哩哔哩】https://b23.tv/l7ZGje
磨墨顺序是先磨“金波湖”后磨杨排风。过了一段时间,杨排风墨液糊状明显,更粘。而碧池浣纱还是很细腻,粘度也没有明显上去滞笔。
到最后杨排风上的墨液渣感明显,“金波湖”上的虽然也稠了,但是没有豆腐渣的感觉。
【磨墨实验:不同砚台磨出来的墨液细腻度区别还是很大的。2/2-哔哩哔哩】https://b23.tv/FIcwCF






三、砚石质地好坏标准之我见
20210825,上周从福建回到天津,经受了 南北方磨墨下墨速度的巨大差异(
学画途记184-南北方砚台使用反差冲击 https://www.douban.com/note/811018112/),让我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质地砚石的标准。
虽然磨墨过程有时候很着急,也希望砚台下墨快,但是我也明白下墨快绝对不是衡量一款砚石质地好坏的指标。
砚台以用为上。用它的作用是下发墨,所以到目前我仍认为砚石质地的好坏不是以产地、坑口或是品种论,而是应该以磨出墨液的细润度衡量。同一款墨,不同等级的砚台磨出来的极浓墨液性状从高到低应该是:1.接近水状>2.稠牛奶状>3.液态酸奶状>4.固态酸奶状。换言之,同一款墨磨出来的极浓墨液越清澈而粘度小,越是一款好的砚台。
四、各类砚台质地标准极浓墨液之图示
以第二部分中的例子来说,在杨排风的极浓墨液是4,“金波湖”是1。
再以下面这个眉纹中坑的石片来说。在天津也可以做到下墨嗖嗖嗖,并不代表它就是好的。发出来的墨介于2-3之间。从这个例子也要说明的是不同灯光效果,拍出来的墨液和砚石的质地也不同,所谓的1-4等级的判断是需要肉眼实地判断,而非完全靠照片看。
第一张照片看上去料子细腻,墨液等级是2。

第二张料子看出底子没有那么细,而墨液等级是3。事实上需要肉眼看,可以判断它在2-3之间。

这块豹儿花也是在2-3之间。

附录:碧池浣纱一词的出处
20210811,看哔哩哔哩“北鱼斋”说歙砚,提到好烟料入水如碧池浣纱。正好昨天才做过一个墨液入水实验,觉得这个词很贴切。后头查了下任伯年有个画也是这个名字,便想给水舷水波金星砚取名“碧池浣纱”。
20210825,正式整理这篇日记时,翻看之前的记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82b290102xpy1.html),发现这砚我早年给它已经赋名 “金波湖” ,遂仍保留其“金波湖”之名。“碧池浣纱”四字存档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