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现代汉语,不该错用“先生”尊称女性
距离上一次因为这种事情被恶意回复轰炸已经过去很久了,仅仅出于讨论语言学现象的目的指出目前再沿用“先生”一词指代杰出女性是不恰当的,结果收到各种极端恶意的私信或评论,本来完全与两性之争无关,但总有人刻意煽动对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wb上那些故意装成极端女利主义者的居心叵测的营销号,竟无一例外均为男性。 直到现在突然觉得,即使跟男权女权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一旦有人提出质疑疯狗们便倾巢而出,貌似一次大规模的网暴就可以让刚刚有觉醒意识的平权或女性主义者噤声。 也许长久以来就是靠着这样的手段暴力地镇压任何“平等”的念头,如果每出现一丝零星的火光都被如此浇灭,那么永远也不会迎来平等的机会。 她们只不过要求正常权利,甚至还没开口就被打为假想敌,真可悲。 如果仅仅因为被苍蝇叮过而举步不前,那就是在为污秽怨毒让出生路;如果正确的观念仅仅被质疑一次就束之高阁,那么正义只会永远蒙尘。 多亏这些人,让我终于意识到坚持自己观点的重要性。

03.观点补充
- 时代局限性
民国产生这种用法那是因为以前没有专门形容女性教育工作者的词汇啊,所以当时借“先生”这个词取的是“教书先生”的这个意思,特指从事教育或者成就了伟业的杰出女性。
- 现代汉语发展的必然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词仍然带有严重的时代局限性,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就像今天的中国叫中国,而不是齐国鲁国之类的。在任何语言的使用中,指代明确是第一要义,比如说形容女性的“她”,这个词原来其实是存在的,刘半农误以为是自主研发的😂 不过这个字以往作“姐”意,刘的功绩在于将它确立为女性专属代词。
- 特殊语言现象
更别提形容女性的词汇本来就不多,在总量较少的情况下还有些中性的词语发生了语义畸变,例如“小姐”一词,即使在对方无恶意的情况下女性被称呼为某小姐也可能感受到冒犯,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会称呼“某女士”。
- 称谓的来源
这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工作交往中一般使用职位或地名来称呼是最恰当的,比如说王右丞(王维)或者陈薇院士。还有在目前的口语体系中“师傅”一词也产生了语义扩大的文化现象,这个词在形容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是模糊了性别色彩的。在今后的文学或生活中,没有性别指代性的称呼将越来越多,这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 案例的特殊性
在张桂梅的案例中,她所做的一切具有明显的对女性的关爱,为了大山深处的女性拥有平等的选择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对待这样的女性再使用“先生”这种词汇去形容她就是又蠢又坏。
偏执地沿用旧习并不会让附庸风雅者高人一等,反而将他们的愚蠢与狭隘暴露无遗。
可能因为我们这代人接受教育的时候这个词语还没有被污名化,只单纯地觉得“小姐”形容小姑娘,“太太”形容已婚女性,如果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女士”。不过这几年发现不管是网络用语也好还是工作中遇到的人确实都会避开“小姐”这个词,我慢慢觉得也确实值得注意,免得无意识中冒犯了人家。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尊敬任何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或她的性别,而是他们为人类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所以如果有人借机发挥又开始煽动性别对立那就是真的小人行径,我们尊敬的“张老师”,不是“张先生”或者“张女士”。
04.对先生一词是否有性别色彩的回应:
“先生”本身就带有性别色彩。“不带性别的称呼”不如说是个人认为不带性别。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种新词没有历史源流,拿来解释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语义不断变化的特殊词汇完全没有可比之处。 而且正因为“不管91那堆人怎么解释在妹子眼里就只是一杯奶茶而已”,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把这个词的性别色彩剥离开来,不管按照该词的使用场景是什么意思,总是有人将它理解为“授予荣誉男性称号”,这才是务必要将这个词语与女性群体剥离开的原因。 词语的意义是随着日常用法和时代语言环境不断变化的,更何况是这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就像现在的中国也绝不允许任何人称我们为“zhi'na”,虽然它本身的起源和佛教徒将它传播开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历史上日本人将它确立为一种侮辱,现在再使用这个词语并宣称自己没有恶意的行为你觉得妥当吗? 还有一点是,关于称谓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两种走向:一种是更多通过职业、等级来形容对方,比如说吴医生、王经理等等,这种词语存在时间并不长也没有与某一方性别绑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冒犯——这样的称呼行为已经从职场向生活用语过渡了。 第二种情况,针对某些无法逃避对性别的明确指代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新词汇,比如说在医疗领域出现的“男护士”之类。未来这种细分词汇会怎么样衍生就不是现在能预测的了。 另外,我还是坚持,因为我们尊敬这些值得尊敬的人的时候,并不出于他们的性别,所以最恰当的做法还是以他们的工作或者他们喜欢的方式去称呼。比如说张(定宇)院长、陈薇院士、袁隆平爷爷。 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就是关于贾平凹名称的读法,一般情况下这个字是念ao,但是作者本人更喜欢大家读wa。还有一些新闻名人的案例,尤其是在姓名中含有多音字的情况下,采访者必须按照受访者认可的读音来称呼,比如说“谌”这个字,作姓氏时其实应该读chen,但是对方强烈要求读shen,也不算读音错误。 翻来覆去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对于某些人的想法中我感到非常奇怪的部分再次做了调查: 为了保险起见,特地抽空查了查“先生”一次的训诂学解释,从古代始就确立了这个词的尊称男性的意义——真是万万想不到,连这个问题都有人存疑?至于是不是我的个人解释,要是愿意的话不妨查一查“先生称谓”的历时研究,从周朝定型至先秦时期,这个词就已经被定性为对父兄或有德行的男性长辈专称了。直到近现代,这个词语不论如何嬗变,它的词义从来都根植于对男性的特指。某些人的发言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承认有性别色彩这件事有那么难吗?就跟承认西方是姓资中方姓社一样啊… 这到底有啥好质疑的? 如果说这些已经属于固定群体的词语强硬地拉出来覆盖另外的人群,比如说把已经属于男性的“先生”强行扩大为“也可包含极少数女性群体,且该群体必须做出彪炳史册的功勋才能获得这个任意一个普通男性都能获得的称号”,这才是违反语言发展规律的。 民国时期有这样的用法不一定就需要世世代代永远奉为圭臬了,即使是数学上“三角形内角和180°”的“真理”换到高维空间也是会变化的,何必要一直纠结不放呢?同样举一个民国时期的例子,如果都按照这种完全不顾现实情况,只管一味扩充的话,那为什么“她”这个字正式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呢? 词义的演变不是只有扩大,也是有收缩的,有些情况下,精炼过的词义才能更准确地形容在语言使用中需要准确描述的对象,比如说古代汉语中“汤”这个字本指热水,在现代的语义下表示烹调菜肴的汁水。所以“先生”这个在历史特殊时期语义产生突变的词语,现在回归到正常、正确的用法,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算作语义的缩小——这也是正常的语言学现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另外,对“个人理解的局限性”这种说法感到冒犯。学术纷争落到实处也是一个个拥有不同学术成果、学术观点的“个体”的见解,这么说来意见不同者就都是“有局限性”的了? 本来觉得话都不用说得太白,即使不是学术交流,正常讨论的人也应该能明白,但是看样子为了防止误会我还是得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民国时期的用法存在“历史局限性”。
首先第一条佐证就是,以“先生”称女性是民国时期陡然兴起的特殊文化现象,同时代下“先生”不仅可以称当时社会上凤毛麟角受过教育的女性,也是称呼妓女的…尤其是“女先生”一词。这个你可以自行去查证。 第二条,依然是从造词法的角度来研究,将“她”这个词从“姐”中剥离出来的现象作为范例,更加能反衬使用“先生”一词有多么严重的局限性。前者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将语义细分,形成指代性更明确的中性词;后者却是现在男性群体的立场上施舍出立锥之地给“圈外人”。我们反对用“先生”形容女性既是希望给予杰出女性专属的代词,又是在澄清男性专属代称的整洁性——用适当的称谓指代准确的对象,是任何语言的基本要义。 第三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早就成为与男性群体牢牢绑定、密不可分的代称,人民的生活在进步,语言也在同步地发展,它的“局限性”体现在已经不能简单高效地指代准确的对象了。就像“护士”这个词,我们一般不会想到男性,但是男护士群体确实也是在不断壮大,所以产生了“男护士”“男保姆”“男闺蜜”这种新的词汇,这就是我说的造词法在新时代下会衍生细分的新词汇,可以简单理解为做加法,扩充了原有的词量。那么如何形容杰出女性呢?目前看来根据我国主流媒体或者官方渠道的报道来看一般都是使用职位或级别来代称的,比如屠呦呦教授、陈薇院士等。 因此在前文中我说是否会出现新的细分词语这点还未可知,目前来看使用工作称呼是更主流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