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这是一本令我“醍醐灌顶”的书,由于只看了第一遍,对书的各种指引方法还没有完全消化,在此不做讨论,仅记录我看完书后的所思所想。
这是一本我看过的最“醍醐灌顶”的书,就如在我的生活中安装了摄像头一般——直击我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指明我未来发展的方法、点醒我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也带给我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就是这样一本我认为字字珠玑、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当我点开豆瓣的书评时,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认为这么棒的一本书,却被很多人批评为“功利世俗地用金钱定义人生、鸡汤堆砌文”呢?虽然我十分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和价值观,但这样强烈的观点反差还是让我不禁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这本书开篇我便非常认可作者的这个观点:
其实人生规划不是某一个时间段的“短跑计划”,而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马拉松计划”,更是一家人的“合力努力”,甚至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和我一贯坚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阶级的跨越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观点(大意如此)高度吻合。作者之后详细展开的人生规划、资源配置、时间管理、专业学习、职场实战五个方面,都是为马克思所说的“阶级”跨越者们提供的奋斗良方。
有的人可能出生在家族完成了阶级跨越之后,有的人可能是在之前,当然还有的人自己就是那个完成阶级跨越的重要成员。对于早中期的阶级跨越者而言,金钱是人生中必需要追求的目标。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列举的,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求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如何才能满足第一层的生理需求呢?那就是金钱。人们需要足够的金钱来购买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用品才能维持生存。这一理论在作者书中提到的Dollar Street中有了冲击眼球的体现,那些家庭收入只有几十、几百美元一个月的家庭的生活条件是完全无法和每个月有上千、甚至上万美元的家庭相比的,他们甚至衣不蔽体、更不要说那些高收入家庭所享受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所观察到的,穷人很多时候很难改变贫穷,因为一旦有钱,大多数人都会优先购买“立竿见影”满足生存需求的用品,很少有人会愿意投资到需要长期见效的东西上,例如教育。对于他们而言,用追求金钱来定义人生的成功并没有错误,因为只有这些早期阶级跨越者的努力赚钱才能打好“经济基础”,为后代提供更好的机会追求更多元化的“上层建筑”。
我想这就是我和豆瓣书评中的有些观点截然相反的原因,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处于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一代人,而有些人出生时家族可能已经完成了阶级的跨越,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他们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从一个阶级跨越的历史发展路径来看,一个站在历史发展晚期的人回看发展初期的人,确实会觉得他们的人生太过贫乏,似乎只有金钱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所以才会认为这是一本用金钱定义人生的功利世俗的书。
但对于那些努力奋斗在人生一线的人而言,这确实是一本“警世良方”。作者开头请读者对照Dollar Street来定位自己现阶段的人生,宛如一盆凉水泼在头上,瞬间醒悟、认清现实。人很多时候是很会被外界环境影响迷失自己的,看到身边的人如何“功成名就”,就容易很轻易地认为自己只要这样做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成就,却忽视了自己和他人背后那些真正看不见的差异。而很多时候“成功”的人是不会随便说出他们成功背后真正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性,他们会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奋斗。这时候,那些“不明就里”想要一样成功的人就会被带入一个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的错误赛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白费力气。
其实我很感谢大学里面的一位“坦诚”的前辈。那时候我和小伙伴刚毕业来参加求职交流会,碰到一个刚毕业就在很厉害的公司年薪30+的前辈。我的小伙伴问前辈,你是怎么样做到的呢?本来以为前辈会说一段非常励志的奋斗史,没想到前辈非常坦诚地说,因为我爸是公司股东(类似是这个意思,原话记不清了),简单结束。我现在回想,如果当时前辈他没有这么坦诚地说出最核心的原因,而是在强调他从大一开始就不断在这个行业领域努力实习之类的话,我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继续投简历、往这条可以通往毕业年薪30+的道路上努力,哪怕是磕的头破血流。正是因为他的坦诚,让我在尝试一次失败后认清现实后,转向了别的我更擅长的领域投简历,才能成功快速地找到工作,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当然,我也不会觉得这位前辈因为爸爸是股东而高薪是一件“不耻”的事情,因为他的爸爸也是在更早的时候这样不断的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条件。
而这本书就如那个前辈一样,不仅仅点醒我自己的定位、还提供了一系列让我继续努力前进的指导。这是一本值得我多次、反复、长期学习阅读的书,给每一个在纷繁复杂世界中的普通人厘清思路、指引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