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碧血剑》
以前没看过碧血剑的电视剧,也没看过碧血剑的书,这是第一次看。
金蛇郎君倒是颇合我意。文末的袁崇焕评传比碧血剑整本小说还好看,震撼人心。
我就纳闷青青这个角色有何讨喜之处?除了是个线索任务,牵出金蛇郎君这条线之外,这个人物本身没有任何让人喜爱的地方,武功不高,自卑又自负,是个女的她都能吃一顿醋,我真的是服气,也就亏得袁承志这个角色是个端正忠诚的男子,要不然这种作女早就让她自己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了。这个青青跟黄蓉、任盈盈、小龙女、赵敏这些金庸女主比实在是差太远了,简直可以说得上是有点让人讨厌。
另外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吧,就是中规中矩的金庸武侠小说,男主品行端正,踏实学艺,机缘巧合得遇名师,一番辛苦成就功业,结交英雄豪杰,不是盟主就是教主,总能号令一方,然后功成身退。当然,不免被不少女子钟情,而男主总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为所动。
可能我年龄大了,看这种类型的武侠小说,总看不出特别的味道来。倒是后面的袁崇焕评传让我心中起伏良久。
就这么多吧。

碧血剑
金庸
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
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第一回 危邦行蜀道 乱世坏长城
乱世功名,得之无益
第三回 经年亲剑铗 长日对楸枰
打暗器要先练力,再练准头,发出去的轻重有了把握,再谈得上准不准
第四回 矫矫金蛇剑 翩翩美少年
撒赖
第五回 山幽花寂寂 水秀草青青
我就是恨你一视同仁,不分厚薄。
第六回 逾墙搂处子 结阵困郎君
兴头
第七回 破阵缘秘笈 藏珍有遗图
黄真面子上嬉皮笑脸,内里却是深谋远虑,未思胜,先虑败,定下了眼前脱身之策,又筹划好了日后取胜之道。
自己明明本钱短缺,怎地生意却越做越大?头寸转不过来,岂不糟糕?”
蛇身蜷盘成团,系隐藏己身所有弱处,昂首蓄势,系以己身最强的毒牙伺机出击。如果贸然窜出噬敌,蛇身极长,弱点甚多,不免为敌所乘。
第十回 不传传百变 无敌敌千招
艺成品立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第十二回 王母桃中药 头陀席上珍
袁承志道:“这种贱男子,何必跟他一般见识。”
袁崇焕评传
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
一
只因为他做皇帝的时候实在太久,所以对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祸害也特别大。
在十五世纪时,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棉区之一。由于在正德年间开始采用了越南的优良稻种,农田加辟,米产大增,尤其是广东一带。因为推广种植水稻,水田中大量养鱼,疟蚊大减④,岭南向来称为瘴疠的疟疾已不像过去那样可怕,所以两广的经济文化也开始迅速发展。
神宗是相当聪明的。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大都有些小聪明,隋炀帝、宋徽宗、李后主,都是文采斐然。明神宗的聪明之上,所附加的不是文采,而是不可思议的懒惰,不可思议的贪婪
三
他不识字,但记性很好,是个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赌棍。当世第一大国的军政大权却落在这样的人手里。
以中国之大,为甚么经常缺乏有才能的统帅?根本症结是在明朝一个绝对荒谬的制度:由文官指挥战役
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唐伯虎一类身分),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
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苏联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四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放弃顺化、岘港,弃军四十万,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可以与之“媲美”。
六
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这道奏章有很大的重要性。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
七
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
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行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明末当国的君臣都是庸才,对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大局发展的前途都是茫无所知,既无决战的刚勇,也无等待的韧力。
九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十
俗语都说:“皇帝不差饿兵。”崇祯却认为饿兵可以自己捉老鼠吃。
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皇太极写给崇祯的信,可说谦卑到了极点。
拒绝和满清议和,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愚蠢。他初即位时清除魏忠贤逆党,处理得十分精明,于是臣下大捧他为“英主”。他从此就飘飘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认为“英主”决不能和叛逆的“建州卫”妥协。在明朝君臣的观念中,“建州卫”始终是中国皇帝属下一个小官的领地,皇帝决不能跟小官谈和。
十一
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从“请发内帑事件”开始。带兵的统帅追讨欠饷,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债户对于债主追讨欠款,不论债主的理由如何充足,债户自然而然的会对他十分憎恨,如果债主威名震于天下而又握有武力,十几岁的少年债户除了憎恨之外还会恐惧。
戚继光率领来平定倭寇、守御北边,后来在戚死后又去抗日援朝的浙江兵,都是浙东义乌一带的人。
毛文龙死后,部将心中不服,颇有逐渐叛去的,其中重要的叛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
十二
明朝初年为了防备蒙古人,对北方边防是全力注意的,好好修筑了长城,设立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统偏头、宁武、雁门三关)、陕西、延绥、宁夏、甘肃九大边防军区,那便是所谓“九边”。东起鸭绿江,西至酒泉,绵延数千里中,一堡一寨都分兵驻守。
明太祖本来建都南京,成祖因为在北京起家,将都城迁了过去
以汉人为主的中华民族所以伟大,主要是在文治教化,征战本非所长④,如果基本战略一错,局势就难以收拾
皇太极与诸贝勒都说:“十五年来,从未遇到过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于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驻兵在海子、采囿之间。
他对部属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
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一面扼守坚城,一面另遣大军抄德军后路,终于聚歼德军三十三万人。经此役后,德军就此一蹶不振。苏军元帅朱可夫的战略,基本原则也不过是“守坚城,抄后路,聚歼之”九字而已。
中国历史上甚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敌军兵临城下而将城防总司令下狱,却是第一次发生。
“流寇”本来都是饥民,只会抢粮,不会打仗,这些溃兵一加入,有了军事上的领导,情形完全不同了。“流寇”真正成为明朝的威胁,就从那时开始。
十三
兵部尚书梁廷栋总觉得要杀袁没有甚么充分理由,便授意谢尚政诬告,答允他构成袁的罪名之后可以升他为福建总兵。谢尚政利欲熏心,居然就出头诬告这个平生待他恩义最深的主帅
要了解一个人,那是多么的困难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的父亲吴襄曾做宁远总兵,和祖大寿是关辽军中同袍,都是袁崇焕的部属。当明清之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部队。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
辽东将士都说:“袁督师这样忠勇,还不能免,我们在这里又干甚么?”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以为张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容貌却如美女一般。
十四
然而为甚么终于杀了他?显然,崇祯不肯认错,不肯承认当时误中反间计的愚蠢。杀袁崇焕,并不是心中真的怀疑他叛逆,只不过要隐瞒自己的愚蠢。以永远的卑鄙来掩饰一时的愚蠢!
皇帝是不能辞职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清朝比明朝好,只不过中国人运气好,碰到了几个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然而袁崇焕当时是不会知道的。
后记
《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
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322 《自我突围》 (1人喜欢)
- 321 《堂吉诃德》 (2人喜欢)
- 320 《双城记》 (1人喜欢)
- 319 《巴黎圣母院》
- 318 《嘉莉妹妹》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