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跨专业保研服务设计,我为用户创造产品的合理性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走偏锋,作者小樱

嘉宾寄语:转行的路上不要着急,多给自己一些尝试的机会
Eric
# 背景
2014-2020本科:某建筑老八校 - 暖通>景观设计
2020-2023硕士:同济大学 - 服务设计
# 实习经历
19年暑期:某地产的景观设计管理岗
19年年末:深规院规划设计
20年上半年:五大行商业地产策划(线上实习)
20年暑期:某K12教育公司-增长策略运营
21年3-6月:SAAS做2B方向的市场运营
21年暑期:携程 - 用户增长方向产品经理
我为设计而来,也为设计而走
初中时有一档挺火的节目叫为中国而设计,我正是在这里认识了贝聿铭,并对这样的建筑大师心生仰慕,从而坚定了自己要学设计的决心。在高考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了建筑,规划,景观,暖通,然而前三个志愿都没上。于是我先进入了暖通专业。在大一下转专业到建院。
至于为什么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是因为当时面试我的是我们院长,也是景观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她和蔼可亲地问我想选哪个专业,当着她的面我不好意思说其他选择,就这样我转到了景观设计。
在五年学习生涯中,我渐渐意识到了景观设计和我个人特质上的某些不匹配之处。我困惑于自己做的景观设计意义不明确。总是先画泡泡图,做个分区功能,接下来就是强调平面构成, 但我不理解站在上帝视角画那么美丽的流线型构图和人们真正在使用这个空间时的感知有什么关系 ,我又该如何去评判这种形式的好坏。我更擅长于做策划,而不是平面构图。当然,形式也是设计中很重要的而一部分,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只是这和我所想追求的设计有所冲突。我希望设计也是理性的,是可以用数据做支持或决策的。

图 / 本科毕设答辩
于是我开始想寻求其他出路,我大概是在大三左右了解到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这一领域。初识也是来源于一场机缘巧合,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同济的创意设计学院的相关讯息,这学院之前是建筑学院的一部分,蛮适合建筑类学生去跨界。 服务设计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与建筑设计并不相斥,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服务设计?
我所理解的服务设计,即从人的角度出发,为人们减轻痛苦,让人产生一种被善待的安心感。与建筑设计囊括多种群体的用户不同,服务设计更偏向于针对于某一类具体的而用户,通过关注TA们完成一项流程的每个触点,去改善用户体验,其中空间也是服务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触点。
举个例子,求职者到公司面试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如何引导求职者迅速找到面试场所,提升公司和求职者双向的面试体验是一项服务设计。 服务有发生的次序 ,用户在面试中的整套流程中的每个动作都可以被拆解开,从而成为改进的服务触点。如求职者到达公司后,需要测温,登记信息,刷卡进入building,到达等候区等。在这一系列动作中,有的触点是APP(健康码),有的触点是空间(等候大厅),有的触点是实体产品(刷卡机)等。在服务设计中,我需要从流程的角度去规划每一个动作的利益相关者是谁(保安,求职者,面试官等),并进一步通过服务设计去提升面试体验。如能给予求职者一张印有TA名字和欢迎语的名片,就能让求职者倍感温馨和受重视。
转行是一场厚积薄发的征程
我在大三下报了交互设计入门网课,开始学习基础的交互设计工具,如Persona,用户旅程地图,服务蓝图等,没有学习具体的代码知识。软件方面主要学习Adobe XD出交互稿和和Protopie做基本动效。 完全摒弃原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所以我在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式去完善我的景观设计作品集。
在我的保研作品集中,我选择了大三时做的住宅社区规划设计,并聚焦在居住区中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更多的是从空间构成,围合角度来思考。但作为一个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社区空间,单单一个空场地是没有意义的,需要思考如何帮助空间的“为儿童服务”的价值恰当表达出来,且能够建立桥梁,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触达到这样的空间。我所设计的触达方式是一个社区活动预约小程序,让这个儿童空间不仅只是物理上玩耍的场所,也具有线上社群氛围,通过联合线上线下,打通用户场景,让空间中发生的故事更有意义。



图 / 保研作品集
转行tips
1. 转行前先明确自己的目标,仔细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条新赛道。很多人只是觉得交互很火,但可能学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要盲目跟风。
2. 真的感兴趣或者坚决要转行,要尽早安排学习计划。我的保研不是偶然试了试就成功了。我大概从大三就开始准备了,并提前规划好什么时候报课学习,打磨作品集的每个节点。
3. 不要完全放弃本专业知识去做一个纯线上APP,应是从做建筑/景观设计中发现问题,尝试去用服务/交互设计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同济做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专业隶属于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在每年6月,无论你是否拿到本科院校的保研资格,你都可以报名参加同济的夏令营,若能最终拿到优秀营员,在拿到保研资格后就可以直接保研,或者在考研初试通过后就免去复试被直接录取。
从申请到被录取参加夏令营共需要两轮筛选,申请材料包括简历,成绩单,英文成绩,动机信等。最后整个设计创意学院选出90多人参加线下夏令营,服务设计方向有12个人,而拿到优秀营员的有5人(5/12)。
夏令营的总体形势即参加工作坊》小组汇报》笔试》面试,比较特别的一点是交互设计方向的技术大佬偏多,最终汇报用中文;而服务设计的范围会更宽泛一点,最后用英文汇报,所以需要有比较良好的英语能力。笔试也是类似于快题考试,根据题目要求是一套相关的服务流程。而面试时老师主要关注学生的申请动机,本科专业和服务设计之间的联系,多是开放性的问题。

图 / 夏令营
服务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在学习上有什么不同吗?
和建筑课程类似,我们研一还是以做studio设计为主,课题内容很丰富,例如有“以疫情中的远距离交流”为主题,完成一个交互式产品设计项目。建筑学的小课很多人都不听,但服务设计的小课(如何做用户研究,如何设计写作,系统创新设计等)都挺有意思,大家也会认真学习。
在studio上,有一个很大的差异点是 我们多是跨专业合作 。服务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交互设计等多专业融合组队,这会激励每个人站在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另一个差异点是我们会 做更真实落地的用户调研 ,去真正接触用户,做用户访谈,而不是从纯设计纯空间的角度去拍脑袋做决定。
工作量方面,我甚至觉得 比本科还要累 。虽然服务设计不需要排A1的图,但也要花熬夜做PPT。景观设计一般是个人作业,而服务设计基本是小组作业,并且同济有许多外国老师和同学,需要跨时区合作讨论,进一步加大了交流成本。
实践才能照亮真正的职业理想
交互设计可以限定到纯线上端的界面交互,它和景观一样聚焦于某件事物的具体设计。而服务设计更在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更考虑不同系统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思维方式更适用于于产品经理。所以我未来的求职方向还是以产品经理为主。
若说转行中最大的困难,我觉得是信息差。 我大五时就确定了想做产品经理,但是在找相关实习时屡屡败北。当时我作为一个纯建筑/景观设计出身背景的学生,去找第一份产品实习很困难。于是我退而求其次去做了运营,但是在工作中发现运营需要做demo,提需求,和产品的工作有很大交集,慢慢地我在实习中对互联网的职业划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一个是我觉得产品和运营在公司中谁处于主导地位,要看公司产品的发展阶段和业务的性质,比如K12很明显是运营话语权大一些;另一个是产品和交互设计主要做什么事要看是在做2b还是2c,也要看不同公司的内部职责划分;同时我也在实习中逐渐积攒了一些能够找到产品工作的资本。

图 / 实习时全公司人都走了,就我还在加班
大多数人在转行前只是对“产品经理”,“交互设计”,“运营”这些岗位有个笼统的认知,但都不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才会知道产品和运营之间没有鄙视链,大家都只是一颗颗各司其职的螺丝钉罢了。 想要转行,就先不计所得地进入这个行业,不要一来就头铁冲大厂产品经理。哪怕一开始只做基础的社区运营或视觉设计,你的信息差都能在每日工作中一点一点被抹平。
目前我的学习工作状态除了身体疲累,其他都很满意。我能清楚地感知自己在一点点向最终目标(互联网产品经理)去前进,去创造真正影响用户的产品,这让我觉得很开心。虽然有时也有点后悔没出国读硕(我本科6年,同济硕士3年),节约一点时间,但既然木已成舟,就不再一个人辗转反侧纠结了。
但是,我也并没有觉得互联网一定比建筑行业好,大家不要无脑跟风。 互联网的地域限制太强,想要有竞争力的职业发展前景,就只能被圈禁在那几个一线城市。而地产的话一二三四线都有许多机会,并且地产行业比起其他传统行业并不算差。如果永远追求局部的最优解,有时候也可能会妨碍达到人生总体的最优解。
END
口述/图片:Eric撰文:小樱审核/校对:对照组老鹰,哈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