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梦想 | 《艺术疗愈在社区儿童工作中的应用——巧妙利用游戏》 开课啦!

《艺术疗愈在社区儿童工作中的应用》第二课来咯!
关于“巧妙的利用游戏”这堂课
芽芽会和哥哥姐姐们分享以下讯息:
*课程介绍
*第二课课程PPT+逐字稿
*第二课学员反馈
快和芽芽艺启回顾一下吧~

课程介绍

●艺启梦想在近四年的一线服务中,与来自各界的专家、志愿者伙伴累积下关于儿童工作丰富的经验。此次课程得益于罗湖社会创新空间“创益罗湖”品牌建设项目的资助,希望通过 “艺术疗愈在社区儿童工作中的应用”线上课程结合实践操作案例应用,能助力有志在社区儿童工作中扎实付出、用心沉淀的伙伴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此次线上课程共计8课时,每课时时长一小时,由6次基础课程与2次案例督导分析组成,在第六次课程结束后,为了让伙伴将学到的内容进行实践以融汇贯通,伙伴们可结合自身工作进行活动设计践行,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滞塞,可在督导课程中获得导师的解答与帮助。

课程PPT+视频逐字稿

各位伙伴大家好呀,我们又见面了!在昨天的反馈中有伙伴提到“平时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看似“有问题”的孩子,作为一名社工,希望能用更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引导更多人给这些孩子“去标签化”,引领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也是艺启梦想一直以来践行着的内容,作为艺启梦想的一份子我的感受是儿童的成长可以陪伴但不可替代,我们要做指南针,告诉孩子正确的方向,但要允许孩子有选择的权利,更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向自己希望去到的方向。

今天的课程会涉及到阿德勒社会兴趣相关理论,不知道有没有伙伴对阿德勒有所了解呢?没有也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能对阿德勒的主要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既然课程主题是“巧妙利用游戏”,在了解社会兴趣内涵之前,我想请伙伴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回忆一下自己作为孩子或者是你所知道的现在的孩子们熟悉的歌谣,请大家敲到对话框中。票选最高为《小星星》所有伙伴一起来唱一下这首歌,不记得歌词的伙伴可以哼唱旋律。
谢谢大家的精彩演唱,接下来,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刚刚这个过程中你的感受。回顾一下在过程中与活动以及他人产生连接的过程,是想去参与还是想往后撤?我们可以带着刚刚的这种觉察,思考一下,当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时,同样类型的活动,有些孩子能被调动、有些孩子会觉得焦虑、有些孩子会直接抗拒,这是孩子在面对团体或者说他所面对的小社会时的表现,团体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对孩子社会兴趣的培养来说是很重要,能够让孩子通过玩耍去学习,调整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的韧性和自尊水平。

接下来让我们这个学习团体一起来看看精神分析运动中最早具有社会倾向的人物——阿德勒,这两年阿德勒的理论非常得火啊,我个人觉得跟他始终引导人积极向上需求自身生命意义有很大关系。关于阿德勒与佛洛依德之间的理论分歧大家可以在后续去了解一下,我们这里就不再延展了。
在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主要概念为以下几部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如何去看人、人怎么主观认知外在世界等等,那今天我们重点会讲到的是社会兴趣与社群感,其他的部分我们简单的过一下,方便大家有基础的认知。
阿德勒认为人类基本上是由社会关联所驱动,也就是说任何的行为是有目的性与目标导向的,可能是为了父母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朋友的认同,或是某一种他认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抉择与责任、生命意义,及追求成功、完成与完美。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的原动力。这与阿德勒幼年的生活有很大的关联,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羸弱。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当我们在跟某些身心有障碍的孩子工作时,应该也会有这方面的觉察。我之前在成都八一康复中心脑瘫中心为3-8岁的儿童提供服务时,有一组儿童是因先天脑部原因造成四肢行动障碍的,他们在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握笔这件事都有不太好的体验,那在最初阶段我选择了易于抓握的炫彩棒为主要创作材料,炫彩棒笔杆较粗便于抓握、孩子们很容易就能在画纸上有所呈现,第二次课程时,部分孩子们就不再像第一堂课时,要求父母陪在身边,而是希望能独立完成。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助人者我们是能够帮助孩子将自卑感转化成向上奋斗的动力的。
阿德勒学派采用现象学取向,试图由当事人的主观参考架构来了解他对外界的看法。这种「主观的现实」包含个人的知觉、想法、感受、价值观、信念、执念及结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在面对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帮助理解这个概念: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草帽,晴天时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时她担心小女儿的草帽卖不出去,因此每天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位智者告诉她,晴天时小女儿的草帽一定卖得很好,雨天时大女儿的雨伞也是人们所需,从此老太太每天都很开心。
接下来看看人格统整与模式,强调个人的统合性与不可分割性,个人的所有层面都是彼此交互关联的,我们无法只以部分就对他人完全了解,完整的个人只有在其人际关系中才能被完全了解家庭、文化、学校与工作…等等形成的社会脉络关系中,才能完全被了解。
阿德勒重视人与人的互动,社会兴趣最重要的是个人感觉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以及个人面对社会事务的态度。我想请每一位伙伴,特别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伙伴或是有参与过志愿服务工作的伙伴,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投入志愿活动时是否很容易获得满足感。最近因为疫情,我们有部分学习的伙伴每天晚上都要在社区值班进行防疫相关工作,在近期30多度的高温天气下一定特别辛苦,但我相信在这个辛苦的过程中一定也有很多感受到幸福和满足的时候。
好,我们来看看社会兴趣与社群感的部分。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需要,它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谐相处的愿望等。”他将社会兴趣等同为认同感与同理心,“以别人的眼去看,以别人的耳去听,以别人的心去感觉。”在这里的话,阿德勒强调作为人一定要完成普世价值的生活任务:与人建立友谊、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奉献社会。要有自己的好朋友,对于儿童来说,朋友可能是来自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或者是来自培训班有共同兴趣作为基础。
关于社会兴趣稍后我们会重点来探讨,先来看看阿德勒主要概念最后一个部分:出生序和手足关系。是说每个孩子会因出生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位置。阿德勒认为人类问题本质上均是社会性的,而家庭关系是人最原初的社会性关系,所以特别强调家人间的关系。作为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人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是一个人的社会兴趣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对阿德勒主要概念简单讲述后,把重点放到社会兴趣这个部分来。社会兴趣是阿德勒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理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他强调对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种先天需要、一种潜能,但这种潜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获得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发展,必须是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兴趣进行认识才能得到发展。其次,他认为社会兴趣是终生都在发展的。发展内在潜能的第一步就是靠亲子之间的合作,我们刚刚说到,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人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是一个人的社会兴趣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母亲不仅要学会和儿童合作,还要让儿童乐意与自己合作。为此,母亲要了解儿童的真实需要,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健康的亲子关系。儿童社会兴趣的发展经历从母亲到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再到团体,社会甚至全人类。
最后,他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存在物,人在社会中出生、成长,应关心社会、关注他人,这也表现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单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人类必须相互合作,团结起来,同时对一个个体的理解不能脱离这个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一种内在的潜能,必须经过挖掘,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唤醒、挖掘社会兴趣的潜能。儿童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使内在的社会兴趣发展起来。那对与儿童工作的我们来说,了解其情况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出生顺序等不同,其社会兴趣发展的水平也不同。根据儿童已有社会兴趣的水平,有目的地引导儿童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要与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工作时,第一次的游戏设置倾向口语表达类的文字接龙好呢?还是以活动肢体的接抛球好呢?那么类似像萝卜蹲这样的游戏在什么时候与这个孩子玩耍好呢?我们可以想想,那对于性格急躁的孩子呢?我们又可以设计怎样的游戏跟她建立连接,帮助他理解如何与人沟通呢?

游戏中往往混杂着学习或工作,这是儿童游戏的好处。在与儿童工作时如果忘记了游戏本来的好处在于自由的表现,而把游戏这种学习强加到儿童头上,那游戏的重要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这里我想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成都博物馆敦煌展时,我带着当时8岁的女儿一起去看展,因为展览预约紧张,作为家长很希望孩子能在看展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让我忽略了过往展览中,我都是安静的陪着她在她对某种展品有兴趣发问时,或是分享自己的发现时才去介入。那一天观展最初,攒动的人头着急去跟随导览员听展品介绍的我,让原本把观展作为一场游戏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在走到一半时,她告诉我:我觉得不好看,我想出去了。我一下子醒悟过来,作为陪伴者的我忘了这本应是一次轻松的博物馆游戏。因为我的急切使这个游戏变质了,当我放弃自己的执着,在另一个展厅中,孩子反而发现了壁画中一处自己特别喜欢的图案并在回家后画了以这种图案为主的一张画作。
在刚刚我个人的示例中,作为家长的我哪怕是在游戏中,也会忍不住想要教给孩子一些什么。那作为陪伴孩子的我们,在跟孩子工作时,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把自己转变为带着关心守护着孩子行为的人,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可能性才会发挥作用。
一方面,与儿童工作的我们要了解、倾听儿童内心真实的需要,培养儿童的乐群性,利用游戏契机,扩大儿童交际范围。想办法让儿童先学会和自己合作,再扩展到和其他人合作,培养儿童合作、移情等能力的发展。

另外要巧妙地利用游戏,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儿童,从社会行为的角度看,儿童的游戏是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再到合作游戏。与儿童工作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水平,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还可以提供不同的材料引发不同的社会层次的游戏行为。

这里我会简单提及游戏疗法这种心理疗法,其核心是自由的游戏,在其中,孩子的创造活动会显现,通过它,孩子会自己得到治愈,自己成长下去,在童年通过游戏养成的想象力,在成年之后进行创造活动时,也会作为其基础而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想一想,那些被迫一门心思学习很少游戏的人,在成年后对于完成创造性的工作是怎样的。
自由的游戏当然重要,但我们在与而儿童工作时所说的自由并非放任不管,放任不管当然轻松,但如果我们带着关心去观察,总会忍不住想要出手干涉或者进行教导。举个例子,我接触过的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沙,这里说的是真正的泥沙,而不是我们在游乐园中用决明子或者其他植物种子代替物。儿童在玩的时候作为成年人总会忍不住去说“不要用手挖,用你的小铲子吧”“沙子不能四处撒,弄到其他小朋友眼睛里很危险”。要不出声的守护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仅是在挖沙,还在享受着手与水、沙接触的感受,平时在家里一直处于清洁环境下的孩子,手上沾满沙子时会特别的快乐。或者,孩子间在挖动或者水渠的过程中,相互就会交换工具,并且把各自修建的工程去连接起来,以此为契机去完成自身社交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让成年人点头赞叹的情况,或者向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方面发展,比起成年人所认为的,孩子拥有更为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有这个能力的。

那最后,我要说的是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要从培养儿童对社会环境、社会中的人的兴趣等内部心理因素入手。作为陪伴孩子的助人者我们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乐趣,如果自己不高兴,让孩子自由自在也是一句空话。要让自己的工作更快乐,就要用温暖长远的眼光来观察孩子。如刚刚所述,耐心的等待不立刻干涉,会发掘原来每个孩子都有着属于自身闪亮的秉性。有的孩子变化快,有的孩子变化慢,长远的眼光,有时候甚至是一年或者是两三年,绝不可以操之过急。当然要承认的是与孩子工作并不全是愉快的事情,无论多么愉快的事,越是深邃,越是需要痛苦作为后盾,想要不经历痛苦就得到快乐,相当于是不劳而获。真正投入进去,与儿童工作同样也是苦中作乐的工作。希望所有伙伴都能在与儿童工作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学员反馈

●游戏在活动的使用也是有技巧的,很多时候不注意游戏的设计对应的群体很不容易达到活动的效果和目的。这样的情况我们也经常遇到过,刚与对象建立关系,有时候使用的游戏不恰当,小组氛围很难调动起来。今天的课程进一步了解我们在活动中游戏的设计和安排要如何结合实际和孩子特性。
另一个就是刚开始环节,唱歌,确是,作为我自己来说这个环节参与性不是很强。作为五音不全的人,很难参与到这样的活动,而且也发现这样的环境或者说群体是陌生的,阻止了我开口的欲望。现在想想,突然明白了。
——余晶
●教育是唤醒。
——尚宁娜
●有时候在服务开展中,游戏只是一种形式,我们给儿童做游戏不只是为了让他玩,更重要的是从游戏中去寻找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巧妙利用游戏让我想到自己服务的一个学生,与他聊天中他开口闭口都是游戏,但是在游戏中,他让我感受到他是一个渴望获得成就感的孩子。其实很多的家长都说孩子玩游戏不好,但是我觉得家长也应该要去回到游戏上思考游戏到底给他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同时如果家长总是以说教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告诉他不对,为何不尝试以游戏的形式去传达呢?
——李静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