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 拉康理论简解
援引 潜在狗子
在第五期研讨班,拉康用一种结构主义的方法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总结成三个阶段。
俄狄浦斯的第一个阶段:
父亲还未真正的出现,首先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
孩子和母亲的镜像式关系。
但这不仅仅是两者关系,因为孩子和母亲的镜像关系中还有第三者——母亲所欲望的对象,想象的菲勒斯。
这个想象的菲勒斯就是父亲。
第一个阶段中的母亲是象征性的存在。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大他者。
孩子随时需要母亲,但母亲随时会不在场。
在孩子看来,母亲随时在重复着一种在或不在的运动。
因此母亲的这种运动对ta来说只是一种“随意的任性”。母亲这个大他者的象征界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谜。
有一部分的拉康派学者把这种象征界称为原-象征界,还没有被完全象征化的象征界。
面对母亲的无规律的消失,孩子就会想她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这个谜的谜底就是菲勒斯。
母亲消失是因为母亲想要菲勒斯,而孩子需要母亲,所以孩子就想要成为菲勒斯。
俄狄浦斯的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想要成为菲勒斯的孩子发现自己最终成为不了菲勒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物理上的无力,更是因为菲勒斯的位置已经被人占据了。
第二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想象性的父亲的登场,孩子本来以为母亲是最高的等级,绝对的大他者。现在发现还有统御母亲的父亲的存在。这个父亲破坏了母亲的完美。
这个父亲就是潜伏在第一阶段的菲勒斯。这个父亲把母亲阉割了,孩子发现母亲有一种实在的匮乏。
为什么这个父亲是想象中的父亲呢?
因为想象的关系在拉康这里有一种你死我活的二人决斗意义在里面。
这里当然就是围绕着母亲的决斗了。
俄狄浦斯的第三个阶段:
在发现母亲其实是匮乏,而且父亲可以填补母亲的匮乏之后,孩子就认为父亲拥有菲勒斯,于是就认同父亲,接受象征性阉割。
象征性阉割就是把之前自己想要成为的想象的菲勒斯割掉,这样自己就可以拥有象征性的费勒斯了。
于是,孩子开始认同父亲。
俄狄浦斯情结在拉康这里,反而是一种正常化的、认同父亲的过程。
象征性的母亲——想象性的沮丧
想象性的父亲——实在的剥削
实在的父亲——象征性的阉割
想象和象征的区别:
想象是两个人的关系,而象征则涉及第三者的介入。一定要注意,这个第三者倒不如说是缓和了想象关系的紧张性。
在弗洛伊德那里,父亲的形象往往是更加暴力的,而在拉康那里,父亲则相对是某种更加慈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