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萧红》
也许很久之前看过《呼兰河传》,内容不记得了,但每每看到或听到这本书,心中就莫名腾起一股怅惘、苍茫的愁绪,而又听说作者是一名女性,让我对她产生无限好奇和兴趣。
萧红 ,一个北方女作家,一个每一个男人见了都会爱上她的女作家,一个在封建社会敢于做新时代女性的女作家,一个频频将自己置于陷身囹圄的处境,却又频频有异性“英雄救美”的女作家。她应该没有惊人的外貌,却有着惊人的才华和男人的果敢和胆识。她是那么强大,却又那么脆弱,她是那么果敢,却又是那么“恋爱脑”,她身上这种复杂的特质孕育出一种特别的魅力,让人情不自禁被深深吸引。
终年31岁,她短暂的人生却充满了丰富的故事,感情经历和作品数量一样多产。用现在的话来说,搞事业的同时一点没耽误感情生活。于我们现代年轻人来说,虽然只活了31岁,却活得很够本了。她的爱情故事跟她的作品一样吸引人:
为了读书而与不喜欢的相亲对象在一起,未婚怀孕后被抛弃。
在身怀六甲、走投无路之际,被文武双全、才貌双全的青年未婚男子爱上,帮她脱离苦海困境。
在面对“渣男”爱人四处留情却还理所当然的时候,她选择逃避到日本散心,复合后怀孕了,却再度过上了“被大方”的生活。
在苦闷之际,纵然大着肚子,却总有青年男子被她的才情吸引,然后怀着前夫的孩子嫁给现任丈夫,现任丈夫还给了她一个体面的婚礼。
在面对炮火灾难时,现任丈夫只顾个人安危独自避难去了,身体虚弱的她被遗弃在灾区无助无力,却又有小她6岁的年轻人不顾生命安全来解救她。
为了读书,不惜离家出走,跟父母反目的萧红;为了读书,不惜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的萧红;为了跟爱人在一起,不惜隐忍的萧红;为了安稳生活,不惜跟不喜欢的人结婚的萧红。一身辗转动荡不安的漂泊生活,一生为写作追随理想,一生得到无数温暖却又从未被妥帖善待。这是恋爱脑的萧红,亦是理想主义的萧红。
除了爱情,萧红的生活近乎只有写作。她20岁开始写东西就展示出写作的天赋才华,和鲁迅往来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写序,和肖军在一起并称为“二萧”,北京、上海、香港、武汉的文人朋友遍地都是,是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仰慕的才女作家。她的作品多写的是她的故乡和她故乡的事。
萧红笔下的北方寂寥、贫乏、灰白而麻木,作品既有北方的大气、辽阔、强直,又带有女性的细腻、柔韧、沉静,像一个负重前行、万千心绪的中年人,少年气早已不再,只有为生活拼命奔走的机械和麻木,或许在某一天的某一刻会想起内心的渴望,继而摇摇头,连叹息声都没有。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又无处不在的透露出麻木的接受。
我不记得她的作品里有什么精彩的人物故事,也不记得有什么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更不记得人物内心有什么尖锐的冲突和矛盾,但我记得那个一望无际、白雪茫茫的北方,摧枯拉朽的老牛车在土路上咿咿呀呀,一年有大半时间穿着厚厚的蓝黑棉袄棉裤,躺在炕上不知何谓抽大麻的地主,整日忙碌不知何谓的农民奴仆。。。场景景致的描写仿佛在人心里下了一场潮湿的雨,让人无限忧伤。
她仿佛一个记录者,记录着那片孕育她的北方苍茫大地的生活日常、人情往来、礼俗常规,丝毫不带个人情绪,却又处处包含情绪。这种写作方式,不是靠作家传递给你的,而是靠作品传递给你的。这很棒。电影中,有一幕镜头是鲁迅为她的《生死场》写序,鲁迅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所以,看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是靠人物故事来吸引你的,她的人物故事也没有很大的冲突和尖锐的矛盾,更没有戏剧性的发展情节,就是真实、细致的北方生活,北方景致描写让你感受其中。
真实而充满力量的作品,始终带给人感动和力量。有时间我应该还会再找几本她的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