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的最好一球是哪一颗?球王贝利:下一颗进球——建立动态成长过程的认知,受用终身

进的最好一球是哪一颗?球王贝利:下一颗进球
——建立动态成长过程的认知,受用终身
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是孩子学习走路时,不断重复的过程,最终孩子学会了走路,而受用终身。
有人曾经问过球王贝利一个问题,“你认为你进的最好球的一颗球是在什么时候。”球王贝利毫不犹豫地说:“下一颗进球!”
不论是孩子还是有所成就的大人,成长是没有终点的,而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体会这种不断更新的成长过程,从中发现受益终身的思维习惯:成长型思维,遇到挑战时,常常会迎难而上,不仅善于学习,即使失败了也会总结经验,勇于再次尝试。
如果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条件不够、运气不好等,就要重新训练自己的思维习惯了,要尽快想办法从“固定型思维”的误区中走出来。
也许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并不是什么“思维”在起作用,而是他想走路,目的很明确,愿望很自然,最终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一种认知,不断的尝试,会一点点变好,最终学会走路。“成长型思维”的建立是多方面行为与反馈共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

将自己的人生视为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从错误中学习,在实践中超越。用动态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成长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间会有跌宕起伏,在学习中不断实现自我的改变与升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属不易,需要在大量的正反馈系统中获得,一旦建立起来之后,才会稳定的发挥作用。
而球王贝利的“成长型思维”相对稳定,在动态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挑战或是应对问题,都显得很自然。
举我个人的例子:小时候父母的反馈,与学校老师的反馈,在我成长中发挥了大部分作用。小时候接触面少,主要影响都很集中,形成的思维大致居中偏“固定型思维”,而我现在调整到了居中偏“成长型思维”,这个过程的成本是8年的时间。当然,如果清晰目标、并且意愿明确、方法得当,将会大大缩短时间,降低成本。
总结后发现:
大人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就不太容易改变,这是因为这样的思维都是在大量累积中自然形成的。
如果想改变,就需要反其道而行,重新建立大量的正反馈,才能逆转。所以说:理解容易改变难,原因除了不够清晰、意愿并不明确之外,就是形成过程的漫长,量变后形成的质变。
但即使再难,这个改变也是要做的,这就是“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目标明确、勇于尝试,一旦学会受益终身。
幸运的是:现在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和明确的意愿,只欠必要“东风“了,那就是:得当的方法与付诸实际的行动。
——读境 · 双定位成长应用 · 善用成长规律,解决成长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