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如何写作?
近日阅读许多理论类的文章,看了许多理论类的视频,堆积在脑海中成为一团“思想情绪”,迫切想要转摄入为输出。但这种输出绝不能是作业式、论文化的,那只是知识本身的另一副模样。要真正将理论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唯有通过故事。
用理论写故事,未必是马克思式的——所谓“用实践检验认识”,因为私人化的认识不需要检验,甚至未必是唯物主义的。但故事的的确确是抒发情绪的最好方式。故事有着日常属性,是随性的,而理论则必须严谨有逻辑,一个人情绪的散发必定是日常而随意的,而非在日历上圈出某个特定的日期,为期刊的某个专栏投稿“我的情绪”。
前些日子看麦克·尤恩的演讲,他提到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人真正成为现实,我们要要如何去了解它?唯一也是最好的途径,就是人工智能的创作。人工智能的创作当然不会局限于故事,因为他们诞生于机器、诞生于数据,但人类本身便诞生于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但绝不会说“一个孩子发展到了‘象征界’”,所以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通过故事,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最好是通过故事。
故事也不能是日记式、散文化的书写,因为目的在于输出,输出就必然要有受众,需要他人的回应和批评,可读性不可或缺,以小说为最佳格式。这时便免不了受到“六要素”、“三段式”的束缚了。如果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式创作,那同写论文又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大概是,一个是从理论到理论,一个是从“已化作情绪”的理论到故事。
这样的故事创作也必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无法实现及时的情绪输出,所以我写下此篇日记试图与自己稍微探讨,稍作缓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