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冲突和和解
冲突的成分在各种层面上都是类似的,从国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到中东地区的冲突;从公司管理者与一般职员关于工资水平的争吵,到长期不和的夫妇。不论处于冲突中的人能否正确知觉对方的行为,他们总是认为一方的获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
冲突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冲突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很少会想到要面对并解决他们的问题。
一、什么会引起冲突 1、社会困境。一些对人类未来威胁最大的问题——核武器,全球性气候变暖,人口过度增长,自然资源枯竭——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不同群体追逐各自的利益所致。讽刺的是,这些行为最终都损害了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个体有利的决策对整体而言可能是不利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能让人们追求个人的权利和集体利益协调一致?于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就产生了。 A、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最初是由塔克给出的一个著名例子。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矩阵。我不会加表格,大家将就看哈。 A╲B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即使A和B都相信,“抵赖”是最优解,但由于无法沟通从而相信对方,使得他们很难以彼此合作的姿态(抵赖)来面对。于是,困境产生了。
虽然允许私自持有枪支是为了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感,但讽刺的是,允许公民私自持有枪支的国家,整体上的安全性却往往不如禁止私人持枪的国家。
一旦选择对他人采取信任和合作的一方,换来的却是陷入不利的境地,那么自卫和反击就变成了无奈之举。所以,世界各国仍在不断把钱花费在武器上。
B、公共地悲剧。很多社会困境都包含了两个或更多的利益集团,因此造成危害的责任分摊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就会变得微不足道。比如一辆汽车尾气造成的二氧化碳能有多大?洗一个长长的舒适的热水澡能有什么影响?多制造一点点的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能有多大?重要的是保持个人的干净与舒适。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与所有人都密切相关的事竟成了无人关心之事。
囚徒困境和公共地悲剧有一些共同点:首先是参与者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为外界的压力(“我不得不提防被对方利用”,“我用的少了,别人也不会少用”),而且不客观的评价他人(“他不可靠”,“他很自私”)。多数人从未意识到对方看待他们时,同样也会有这样的基本归因偏差。
其次,行为的动机是在变化的。也许最开始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慢慢就会发展成掠夺别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再次,现实生活中的多数冲突,是非零和博弈。每种情境都将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的回报与群体长期利益对立起来。就像大气层日益增厚的二氧化碳层,并非某个人故意为之,而是由很多看似合理的行为造成的总体后果。
C、如何解决社会困境。减少社会困境危害的方法包括:确立法规以限制利己行为;将群体分为较小的单位,因为群体数量变小,分摊到个体身上的义务和责任会增加,人们更有可能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进行克制。让人们能够充分沟通,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倡导利他的行为规范。当好人真的有好报时,好人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多。
2、竞争。当利益相抵触时,冲突便产生了。竞争就是为了夺取利益,也会引发较多的攻击行为。雄性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往往是出于对领地、交配权等的竞争。
3、知觉到的不公平。就像前边的文章中提到的,夫妻之间的不公平感会造成婚姻紧张,从而引发矛盾。社会中,知觉到的不公平也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重要的不是大家都没有,而是你有我没有。当认为自己本该有时,不公平感会更加强烈。
但问题来了,有限的社会资源总要以某一种原则进行分配,不同地位的群体会根据不同的原则来界定,总的来说都是以与自身付出相匹配为原则的,比如: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希望平均分配,而工薪阶层希望按照工作绩效分配,资产阶级可能会希望由他们来进行分配。
4、误解。很多冲突中真正对立的目标只是核心处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问题来自对对方动机和目标的误解。引起误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服务偏见使个人或群体乐于承认自己做的好事,而对自己做的坏事却推卸责任,同时并不考虑对方类似的行为方式。当无法摆脱自己的丑陋行径时,自我合理化的倾向进一步使人们向否认错误倾斜。由于基本归因偏差,冲突的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敌意行为反映了他们邪恶的品质。群体思维使得一个群体中,利己、合理化和偏见都会得到极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将自己所属的群体描述为高尚而强大的,并将对方的群体描述为卑劣而弱小的。负面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
A、镜像知觉。冲突的双方对对方的看法往往惊人的一致。比如,都认为对方并不友好,是狭隘、自私的,都认为对方对自己充满敌意。问题在于,当我们认为对方充满敌意时,会对他们产生抗拒和防备,对方感知到以后也会以同样的姿态回应,最初的偏见最终被自我证实了。另外,除了误解对方之外,夸大双方的分歧也是镜像知觉的表现之一。主观臆断往往使双方在不知不觉间将对方的观点极化,实际上双方的分歧可能没有那么大。
B、简单化思维。当形势紧张时,理智的思考变得非常困难。对敌人的看法变得更加简化和刻板,更可能凭经验式的判断,就像国际危机中发生的那样。
C、知觉转换。误解和冲突总是一同出现,随着冲突程度的起伏变化,误解也会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在受困于社会难题、为了稀缺资源而竞争或是感到不公平时,我们只有同时抛开偏见并努力解决确实存在的分歧,才能使冲突结束。试着进行换位思考:也许对方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二、怎样获得和平 尽管冲突经常被社会困境、竞争和误解所引发,但一些强大的力量,比如接触、合作、沟通和和解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当人们为了克服同一个困难或者实现同一个超级目标而在一起工作时,接触会变得特别有益。合作学习也可以将竞争的不同群体融合为一个新的集体。
冲突双方还可以直接谈判,或通过第三方调解人来调解。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转变“非输既赢”的观念,学会放弃绝对收益而达成“双赢”。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起双方的信任,也是和解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很多不必要的冲突都来源于沟通不顺畅。把自己表达清楚并确保对方理解,是最基本的有效沟通,却也是很难达到的。
综上所述,很多误解和冲突,都源自一个问题:想太多了。
© 本文版权归 Le* Meng * @y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