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诞生于怎样的土壤?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是关键
纵观芬兰、韩国、波兰、挪威、瑞士、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几乎都有一个共识:想要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

芬兰持续三周的高强度考试,韩国24小的补习班,波兰对教育的高度投入,瑞士的职业教育,以及挪威、西班牙、希腊这些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都在向我们展现:想要培养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1.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保障 2018年的PISA测试分析显示,波兰教师全体研究生学历高达95%,排名全国第一,芬兰教师全体研究生学历高达90%。

(来源:PISA测试数据)
在芬兰,有着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教师准入标准,教师必须是师范硕士以上的文凭。有数据显示,芬兰每年约有2万名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报考师范类本科专业,但录取率只有10%左右。 当然,在芬兰教育者的收入也相对比较高,也比较受人尊敬。

(图源:纪录片《他乡童年》)
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强大的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也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本身的成长。
2.注重基础教育,构建目标明确的学科知识
众所周知,韩国的升学压力非常大,但在这种高压之下所呈现的基础教育,表现也非常出色。韩国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上,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与此同时,芬兰、波兰、挪威、西班牙等国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高强度的习题训练、考试评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老师也会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个别辅导。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国家都是“快乐教育”,但事实上任何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都离不开高强度的训练,这是学习的必经阶段。
3.培养学生的内驱力
在芬兰,周末或寒暑假老师不会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但据数据显示,在芬兰40%的孩子认为阅读是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芬兰初中生的每周阅读时长35个小时。
在芬兰学习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芬兰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原因。

(图源 | 记录片《学习的人》
很多时候放任自由的“快乐教育”会让学生失去目标感,而高强度的打压式教育也容易磨灭学习热情。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不断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在拼命鸡娃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课题是——我们的教育是否能真正触及孩子的灵魂,是否能够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让他们拥有不断向前的内驱力。
-
英国私校申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10 11: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