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艺网转「LED手绘动画长卷」重现上海民国时期繁华街景

展“释”文化
露香园,缘起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的顾氏露香园,也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的诞生地。我们聚焦于“园”与“申”的深度关联,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影像及其他资料,试图以一园之“小”,折射申城之大,以“园于申活”为题办露香园记录展。展览共有两个部分,即露香园“前世的由来”与“今生的演变”。以此展现露香园所在老城厢在不同时期的面貌、风物、民生;另一方面,则勾勒出露香园的复兴之路。

我们通过可交互的互动投影展览讲述了明代露香园的传奇故事,而露香园从一邑胜景沦为荒烟蔓草之地之后,可还能重现昔日繁华?露香园展览“前世今生”章节的第二个篇章,将带领观者一探究竟。
请翻转手机,点击展开卷轴



尺寸:长6.1米x0.686米
呈现方式:LED屏手绘动画长卷

随着顾家的衰落,露香园也走向破败湮灭。其后两百年,这里经历过旧观恢复,也经历过建营房、设火药局、做演武场,甚至曾在一场爆炸中夷为平地。而露香园这个名字,也终为“九亩地”的新名所取代。
从露香园到九亩地,几经浮沉,沧海桑田,其间经历令人唏嘘。作为露香园展览中“前世今生”章节的第二个篇章,我们将其命名为【浮沉】。

九亩地(露香园)在近现代发生的事,更像是晚清民初上海沧桑兴衰的缩影。所以在【浮沉】这一篇章,我们更希望能呈现一个浮华之巅的老城厢九亩地,再现当时“康衢四达,商肆如林”的繁华街景,将百年浮光掠影的极盛之态重现。
鉴于整个九亩地是非常大的一个地块,到处是熙熙攘攘的城厢街道、遍布中西合璧的新旧里弄建筑,最终我们决定聚焦于露香园路,以小见大,通过展现这条贯穿南北的街道的风貌,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风采。

不同于【缘起】篇章,【浮沉】篇章的展示方式预先已设定——通过LED屏进行画面展示。根据展示墙面的尺寸比例以及LED屏自身的尺寸模数,呈现画面内容的尺寸设定为:长6.1米x高0.686米。
然而,最终设计的画面是否仅仅只是这样一个尺寸,以及整个街道如何呈现,画面效果又是如何,则需要进一步思考与设计。

我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1949年和1979年老城厢的航拍图为基础参考,同时参考存留的旧式里弄空间特点,在21世纪初的测绘CAD基础上进行了露香园路及其周边里弄的肌理推敲。


同时多次踩点探访上海老城厢的旧式里弄建筑,从现存的保留建筑及存留的历史影像资料中,收集建筑空间的特色以作为参考,从而进行街道立面的3D建模与分析。

经过多次的推敲与修改,最终得到推测出的民国时期露香园路的街区模型。于是我们便以这个模型为基础与参考,进行长卷的构图设计,并进一步对建筑进行更为细致的刻画。


民国时期随着新舞台迁至九亩地,带动了一整片地区的戏剧业与商业的繁荣,九亩地也成为了上海县城中的热闹地段,变为”繁华靡丽之场“。
虽然露香园路曾经具体的商铺分布已不可考,但是从历史资料中,依旧可以梳理出其主要的分布特色与功能组织模式:
整个街区整体以居住为主
沿街建筑多为底层商业二层居住
里弄内部也穿插了商业和部分公共功能的建筑
商业多数是和市民相关的小商业,亦有分布一些食品、日用品类的工厂、手工业作坊等
于是,在主要刻画的露香园路街道立面上,我们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绘制。通过搜寻民国时期上海的旧照片与资料,尽可能还原当时街道风貌。其中包含保留至今的万竹小学(现名上海市实验小学),仅有遗迹留存的上海古城墙,以及推测的一百余家种类繁多的商铺,如糕点铺、洋行、当铺、酒庄等。


同时在整幅画卷中,我们共绘制了900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是商贩,或是行人,或是学生,或是居民,他们形态各异,拥有不同的行为活动。还绘有黄包车、自行车、骡马车辆等40余辆。

而为了在最终画面中更为生动地呈现街头景象,我们对其中300多个人物、30多辆车马、60余个招旗进行了动画设计。在整个动画的展示中,这些人物与车马都有各自的运动的轨迹,互不干扰。


同时为了渲染画面整体的氛围以及契合中式传统画卷风格,画面中还绘制了大量的植物与云纹,并对其中部分元素也做了动画处理。


最终,我们绘制了近8.6m长的画面,900多个人物、40余辆车马、100多家店铺,并制作成为时长3分钟的动画长卷,展示于6.1米长的LED屏幕中。
因为历史,才让我们认识了时代更迭规律,而了解了过去,才能读懂现在。 露香园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我们虽无法回到过去去真实的感受它,但庆幸的是我们身处在一个拥有历史积淀和创新力的时代,在艺术科技的赋能下,让我们参与到了民国的“生(申)活”。
-END-
该作品版权归©上海城投控股&麦稞文化创意
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