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中国人超会吃”
查看话题 >如何用2天吃下一座成都?
如何吃下一座城市,不仅仅是指吃下当地的美食,还要品当地的风情,处当地的朋友,过当地的生活。
走进一座城市,就如同揭开一碗老火慢熬的靓汤,各味食材在其中精妙配比,才酝酿出独一无二的味道和功效。每座城都是不同的。品一座城市,便是将这些食材精华混杂而成的滋味慢慢啜饮,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韵化作一种滋养,疏通困乏的筋骨,充盈干瘪的精神。
旅行便如品尝一味美食,并非每天都需要吃到,但当我感到精神饥渴,急需滋补的时候,我心自知去处。
所以当久居深圳的我,想获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滋补时,我想到了成都。
在中国不胜枚举的城市里, 成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特别的城市。
#1成都印象
想到成都,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巴适”,与上海、北京、深圳这些知名城市比,成都的“悠闲安逸”是清晰可感的。

少不入川,怕是少年人来到这里就被悠闲消磨了斗志;老不出蜀,怕是离了这里就再难找到更适合颐养天年的逍遥乐土。
成都真的很难不悠闲。

这是一座叨天之幸的城市——地处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天府”,天子的仓库,一听就知道这是遍集天下美物精华之所在了。
四川物产之丰富,也确实当得起这个名号,郫县的豆瓣、阆中的牛肉、宜宾的五粮液、通江的银耳、泸州的老窖、乐山的钵钵鸡、保宁的醋……哪一个拎出来不是在全国享有名号的。

而在这“天府”之中,成都偏又占了独一份的优势——位于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中,又是一处地势开阔的冲击平原,冬无朔风,夏无酷暑,草木常青,渠水长流,宛若天然形成的聚宝盆,易聚难散。
别忘了它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司马相如到诸葛亮,再到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再到三苏、陆游、范成大,这些在人类精神宇宙里闪耀过的巨星,都在这里留下过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武侯祠、青羊宫、文殊院、望江楼、杜甫草堂见证了他们曾与这座城市生活过的痕迹。

这就是成都!天地之温润、物产之丰富、文化之厚重,守着这块宝地的人不需要那么辛苦操心,就能过上仓廪实、衣饱足的生活,剩下的时间自然关注起怎么样享受生活。(着实令人羡慕啊!!!)
这又不得不说起会享受生活的成都人了。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方式就是跟当地人打交道,最好能跟当地人交上朋友,最好能走进当地人家里。
城市中那些无名的特质,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它是被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一种跨越时空、纵贯历史的伟大默契共同塑造的,传承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
所以说,品一座城,如品一个人,观一座城,需观城里人。
好了,铺垫了这么久的工夫,这道靓汤也该煲好了,如果已经吊起你的胃口,就请跟随我的笔墨,去成都过个周末,细品它独特的味道。
#2 没什么比吃更重要!
飞机抵达成都机场半个小时后,我们扛着行李直奔建设巷。此时此刻世间没有事情比吃东西更重要,更何况是在成都吃东西。
周一到周五,每天吃着公司周边毫无灵魂的外卖,越是邻近出发,越是期待一场能治愈精神的美食之旅,这一期待在飞机起落架接触到成都机场跑道那一瞬间达到巅峰,我几乎按捺不住想马上冲出去。
放眼我们地博物美的大中华,只要提起“美食之都”,你直觉里或许会蹦出好几个城市的名字,但我敢打赌,其中必有成都。
成都人爱吃,成都人也会吃。百般食材到了成都人手中就变化出千样美食——成都小吃的名目是真的多。种类繁多倒也罢,难得还样样都好吃,这就不得不令人拍手称绝。
前往建设巷的路上,我和橙橙商量着今天吃东西的策略,如果在食量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我们的策略一:少吃多餐。去每家店只吃一分饱,然后腿子勤快点多跑几家。
我们的策略二:快速循环。吃得差不多就赶紧找个厕所腾空自己,给新的食物腾地方。
两个策略很快都宣告失败。原因在于我们刚进到第一家店就撒不住嘴了,腾空自己,也不是说腾就能腾,直到扶着肚子从店里走出来才开始懊悔刚才的贪吃……
我们去的第一家店是叶婆婆钵钵鸡,几乎每个成都的朋友在得知我要去成都后,都给我推荐了这家。

叶婆婆原本是乐山的品牌,据说原来有很多成都人周末会开车去乐山,就是为了吃一口叶婆婆,后来这个品牌在成都也开了店,就在建设巷。


红油的汤头,料足味鲜,再撒上大把芝麻来提味儿,香而不辣,即使是不能吃辣的人也可以放心地大快朵颐。

各种食材被串成串串浸泡在这红油汤里,内有食物的原味,外裹红油的鲜香,捞出后在辣子干碟里一蘸,香溢满口。

我尤其爱吃口感脆脆的食物,比如青笋、贡菜、掌中宝、鸡脚,当这些食物在齿间断裂开的那清脆一刻,啊……我那常年被外卖驱赶的灵魂终于又飘回了体内。

再点上一碗冰粉,清凉解腻。啊!好不快活!

从叶婆婆店里出来,拐弯就进了建设巷小吃街。这里各色美食招牌林立,人头攒动,即使不是饭点,食客也是不少。

不敢说建设巷的美食是成都最好吃的(应该可以肯定不是),但想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吃点小吃,这里是最便捷的。
这里不仅有那些全国都普遍常见的臭豆腐、烤土豆,还有很多是四川独有的,比如苕皮、蹄花、兔头、燃面、蛋烘糕……

当然走出这条街,成都还有更多,醪糟、油茶、肥肠、担担面、豆花面、龙抄手、三大炮、叶儿粑、小汤圆、谭豆花、钟水饺、张鸭子、跷脚牛肉……想一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不知要花多少时间,长出几个胃,才能把成都美食吃个遍。

走在街上,看着琳琅满目的美食,忽然想起苏东坡在《老饕赋》里那句感慨:“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天下这些精美的食物啊,都用来喂养我这个老食客吧!

顺便一说,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难怪这么爱吃又善吃。千百年来,川蜀之地的人们对食物的热情可真是有增无减呢。
生活可以平淡,但绝不能乏味,尤其是不能少美食之味。我不在这篇文章里把我吃过的店做一一介绍,如果要展开来说,恐怕要另开个长帖才足够。反正成都是一个随便吃也不太会出错的城市,所以就甩起膀子敞开吃吧。


#3 且做一天江湖散人
城市如人,是有性格的,每座城市的性格各有不同。北京是爽朗大气的,上海是精明雅致的,深圳是朝气务实的,而成都,则带着一股子豪野之气。


成都味是辣的,成都话是冲的,成都人也是洒脱的,如果有哪座城市更接近江湖,那我认为就是成都。
成都人不仅爱吃,也爱玩爱悠闲,成都的悠闲也是带着一股子豪野的江湖之气的。而这股豪野的江湖气息也并不难寻,比如它随处可见的茶馆儿。
说起喝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个地方。
一是老北京的茶馆儿;
二是广东人的早茶;
三就是成都的茶馆儿。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喝茶似乎已经渐渐退出了北京人的生活日常,变成了老舍小说《茶馆》中一个遥远的文学意象;广东人的早茶虽然也喝茶,但同时还会叫上一桌点心,茶反倒成了配角;而成都人的喝茶真的是扎扎实实在喝茶,一捧茶叶,一壶开水,就能逍遥散漫地喝上整个下午。
成都到处都是喝茶的地方,大一点的茶馆儿,小一点的茶摊儿,总是坐满茶客。


所以来到成都当然要去吃一碗盖碗茶。



小楠带我们去了人民公园。人民公园名副其实是人民的公园,一走进去繁枝翠叶,小桥流水,顿时就让平日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一半。


三五成群的阿姨们走在林荫小路上,扯着闲话;小孩子蹲在池塘边数锦鲤;大爷们背着手围作一群,里面定是一桌棋局,亦或牌局。


这里没了外面大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聒噪、尖锐、令人烦躁的噪音,只有蜿蜒小路的尽头、繁荫掩盖之处,传来热闹的人声,循声前往,我们便到了茶馆儿。

成都茶馆儿依然保持着老旧质朴的样子,往往是一张矮桌,几把竹椅,一个暖水瓶,没有精品茶楼里那些红木雕椅,更没有所谓茶艺师进行着所谓“茶道”的当堂表演。
老板端上茶就不再理会你,留你自己在这悠闲的气氛中肆意神游。(真太棒了!!)

成都茶馆儿的这种“老”,也让它成了一种“潮”。来喝茶的不乏年轻人,当然也吸引了像我们这样对成都市井生活充满好奇的游客。


独自来的,就摊开一张报纸慢慢看;一群人来的,就带上一副牌耍个爽快;三两个来的,一包瓜子,几捧零食,也能摆开龙门阵。满耳的成都话此起彼伏,自带一种豪野洒脱的气势,说的人痛快,听的人也痛快。



虽然我只是一个刚到来不久的外地人,但浸泡在这样的豪野逍遥的氛围里,我的心境也跟着悠悠然起来,烦恼和积虑被暂时抛开了。真是一段难得烦里偷闲的时光。


宋代程颢有句诗,用来描述此时心情恰如其分:“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别人不能理解我此时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像少年人一样趁着大好时光偷闲玩耍呢!


虚度光阴、偷闲玩耍是少年人才有的权利,少年人的“偷闲”也是带着一种灵动的朝气;可随着年纪增长,稳重取代灵动,对生活也多了些处心积虑和按部就班,再难回到少年时那种无忧散漫的状态里,成年人的“偷闲”往往是会背负愧疚感的。
但在成都人身上我看到了不同,他们的“偷闲”是不带任何心理负担的,所以无论是吃还是玩,成都人做起来都是那么酣畅!他们好像天生就是乐天的、逍遥的、不以心为形役的。
也难怪采耳这项非遗绝技会起源并兴盛于川蜀地区!



如果不是极爱悠闲享受之人,谁能想到在耳朵里做道场,甚至光采耳的工具就不下十几种!小小耳道里,也能搅动大乾坤!

采耳还是要体验一下的,那种头部酥麻、全身酥软,仿佛坠入云雾的感觉,直接能把人送上极乐之巅,尝试过你也会跟我发出同样的慨叹:论享受,成都人可真会啊!

来成都,就是要这样做一天江湖散人。这散人绝不是自甘堕落、消磨人生的江湖混混。“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覊限。”逍遥散诞,看似无用,实则有道。不以世间万物累其生,不因功业制作而劳神苦形,不求有用于世,而求逍遥于外。
我想成都人的骨子里是深谙其中真意的。
#4 被宝藏房东开启支线惊喜
旅行之妙在于我们总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遇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在小楠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成都本地人霏哥的家里,万万没想到这个安排为我们这趟短暂的周末旅行开启了支线惊喜。
霏哥是我这些年旅途中遇到最宝藏的房东了!

作为这次周末旅行的体验官,我没有提前做任何攻略准备,完全任由小楠替我们做安排,我是信任她可以把这趟旅行安排得有声有色的,同时也会好奇她会给我们搞出哪些“幺蛾子”。
当她宣布晚上我们要跟房东一起去参加一场摇摆舞会的时候,确实给我整不会了。

对于成都亚文化的繁荣盛景,早有耳闻。
曾从别处看到过一个说法,说成都是“白天喝茶,晚上嘻哈”的城市,如果要票选亚文化发展最蓬勃的城市,我想非成都莫属了——走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身着汉服和Lolita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十分靓丽;众多underground rapper也是从成都走到了大众面前;livehouse和小酒馆的场场爆满,造就了后赵雷时代的奇迹。在文化土壤极其宽松包容的成都,动漫、电竞、cos、纹身、演出等亚文化都能尽情野蛮生长。
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成都(甚至整个川蜀地区)自古便是娱乐盛行之地吧。《宋代地理志》介绍成都说:“好音乐,少愁苦。”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在《成都书事》中写:“丝竹常闻静夜。”可见这种宽松的娱乐土壤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成都自古便是一方乐土啊!
在我们的房东霏哥身上,我找到了另一个答案:成都人的娱乐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把别人认为不务正业的东西当做跟工作一样正经的大事来对待。
霏哥停好车,从后备箱里拿出一双皮鞋换上,同时还在担心我们刚吃完火锅身上的味道会不会冒犯到其他人,言语间都是他对这个舞会的态度之认真。
我以为舞会里都会是像霏哥一样精致复古范儿的年轻人,实际并不是,大多就是跟你我一样随处可见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看得我感到有些许迷幻,因为你很难想象大街上那些擦身而过毫不起眼甚至还有些憨憨的男孩子,到了夜里会突然变成一个摇曳生姿的舞者。

舞会起初是跟老师学习一些基础的舞步,老师教得很认真,我们也学得很认真。

刚开始还感觉有些尴尬,大概幼儿园毕业后我就再没跳过舞,但很快我就放开了,来都来了,索然让自己沉浸享受一把,只要我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反正散场以后,谁又能认得谁,哦,我的几个同伴认得我,但她们跳得跟我一样差,谁嫌弃谁呢~


好在这里没有人会嫌弃初学者,大家都很包容和自在。学完基础舞步,就是自由舞动的时间了,房间立即变成了洋溢着欢乐与激情的舞池,我也豁出去跳了两首曲子,获得了同伴“你像一个提线木偶”这样超高的评价!

不止霏哥,这里每个人都在享受这场娱乐,是肆意纵情的,也是严肃认真的。

这场舞会就像一个窗口,让我能够对成都这些热衷小众文化的年轻人进行一次短暂却深刻的凝视,也对成都这座城市平添了些特殊有趣的认知。

霏哥带给我们的第二个惊喜,就是他的顶楼花园。

他的民宿顶楼有一座花园,是他完全靠自己的手工打造的。不仅鲜花绿植是自己栽种的,地板墙砖都是自己垒砌,就连桌椅家具都是自己亲自做的!


我们坐在花园里看着这个巨大的工程惊叹不已,霏哥告诉我们,梁上吊着的木雕都是他自己打磨的,旋即他又拿出了亲手酿的杨梅酒请我们品尝。

我们惊呼:“天啊!霏哥,还有什么是你不会做的事吗?!”
他嘿嘿笑着,好像确实没有,他还能做一手好菜呢。
我从未见过技能点如此全面的人,也佩服他的耐心,更羡慕他对生活抱有的极大热情。技能、耐心、热情,少一个,这座花园都建不成。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赚钱,然后再花钱将那些真正与生活幸福感有关的事情(比如做饭、家务、园艺等)外包给别人打理,实在是有些奇怪了。


在顶楼花园里,霏哥陪我们喝酒聊天到深夜,他愿意在这样的事情上消磨时间,纵使我们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借着酒劲儿,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人生、关于感情这类宽泛而深刻的话题,霏哥跟我们分享了他戏剧般崎岖的感情经历,听完之后同伴拿我开玩笑说:“铁柱最近在构思小说,现在有素材可写了!”

我们顿时都兴奋起来,霏哥问我愿不愿意把他的经历写成小说,我当然愿意,甚至当下脑子里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只不过回来后工作繁忙起来,之前积压的约稿作业也还没完成,小说就迟迟未动笔。
旅行的未知,永远猜不出它带给你的下一个惊喜是什么,我没想到会在旅途中收获一个如此有趣的小说创意。虽是短暂地萍水相逢,但我总觉得我们跟霏哥的故事还没结束。
#5听丝竹悦耳,品戏腔悠扬
成都文化之丰富,不仅有享誉世界的美食文化,豪野之气浓厚的市井茶馆儿文化,和各种新奇有趣的小众潮流文化,流淌在这座城市文脉里的,还有震天动地的锣鼓声腔。
说到戏曲,时下的年轻人难免会有一种疏离感。戏曲留给年轻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绵延拖沓的唱腔,晦涩难懂的词藻。我们承认戏曲之美,也承认戏曲作为文化瑰宝之珍贵,但真要想让大批大批的年轻人走进戏园子,看完哪怕一折戏恐怕都很难。
以上,是我对戏曲的刻板印象。
如果是我自己做成都的旅行攻略,断不会想到去看川戏,网络上大量的成都攻略里,也极少看到认真普及川戏的(大多都是在安利些穿戏服拍照好看的体验罢了)。不过既然小楠有这样的提议和安排,我这个体验官就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就好了。
没想到这一个多小时的川戏看下来,竟让我心潮澎湃,散场后还久久不能平复……
我们去的戏园子,春熙剧场,就位于繁华的春熙路,这么好的商圈位置,我以为会是观众满座,走进去后我出乎意料,偌大的场子里,加上我们观众也只有5人……


戏帘拉开,演员出场,灯戏、杂技、傀儡戏、手影戏、功夫茶艺、变脸,各种川剧曲艺形式轮番上演。面对台下仅有的零星几个观众,演员们依然大阵仗,卖力气。



武艺绝活,丑角打趣,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彼时我们已经完全陶醉在川剧艺术带给我们的趣味与震撼中,喝碗中茶水,品戏中人生。原本对戏曲艺术那份坚固的刻板印象,也在随戏吟唱、鼓舞叫好中土崩瓦解了。


用四川方言演绎的戏曲,竟然丝毫没有让我这个外地人感到晦涩难懂。它既有家国情怀的鸿幅制作,也有小人物的喜乐情仇,有人说,川戏是川人源远流长的精神叙事,它发源于田间地头,流行于寻常巷陌,生于草根长于草根,也为草根诉说,向草根传情。
整场演出最令我们动情的,是班主胡联华先生对于川剧讲解的一段清口。他讲了川剧的由来和成长,也讲了川剧困顿的现状,和他心存的美好的愿望,言辞恳切,真诚中也带着一些焦灼。传统艺术正在逐渐退出大众的娱乐视野,尤其在成都这样各种新奇文化都能自由生长的城市里,虽然有一群人在为这项艺术的传承努力着,仍不可否认川剧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更新的娱乐文化形式压缩着、取代着,直到大众对于川剧的认知,几乎只剩下变脸了。

热闹一场,曲终人散,我们离开空旷冷落的戏园子,回到了春熙路上。春熙路人来人往,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们闲逛着来消磨这个无聊的夜晚,然而即使再无聊,也没有人想到要去旁边的戏园子,喝一碗茶水,听两段高腔。
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川剧要跟其他各类娱乐文化形式来抢夺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年轻人的注意力,看来任重道远啊。而我纵然有千般感慨,能做的似乎也仅有借此文来建议,如果你来成都旅行,不妨去听一场川剧,感受“蜀戏冠天下”的魅力吧!

#6 尾记
在我落笔之前,是万万没想到仅有2天的周末旅行,我竟能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只能说是因为成都这座城市太丰富、太厚重了,仅仅浅尝,便已觉滋味万千。
离开成都之前,我对小楠和橙橙说:“这一定不是我最后一次来成都,我一定还会来的~”
她们笑我:“你去每个地方都会说同样的话!”
确实如此啊,如果一个地方仅去一次就觉得够了,那这个地方也太浅薄太乏善可陈了吧。至少,成都绝不是这样的地方。
2天确实吃不下一座成都,但仍可走进成都的街巷市井,短暂地切换一种生活方式,给疲惫的精神片刻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