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阅读日记
想着昨晚短短两个多小时便看完,直接去写书评就可,没必要再写阅读日记,不过既然这暑假已坚持这么久,还是当成日记来写,毕竟我写的“书评”很少真正去评判那本书。
可能是由于篇幅是在不长,语言表达十分简洁,昨晚一口气看的那一百多页竟如浮光掠影般在我眼前划了过去,因为我究竟是无法说清它在昨晚带给了我怎样的感觉,唯一肯定的,我能感觉到的,作者通过此书也许只想表达:这就是活着,你在活着。没有其他。
我也看了网上关于《活着》的一些文章书评,都不甚满意,或者说感到奇怪,很少文章是有去分析过其中的人物,都是揪着整个生命历程在泛泛其谈,这估计也和《活着》关于整个生命历程的刻画太过精到,掩盖了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那么我想我该写什么,除“这就是活着”外估计就是“你在活着”。至于活着为了什么,说是“为了其本身”,其实就是说活着是为了不死,因为害怕死,不想死,“一般情况下”死不了罢。不过对于一个年方13,全无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我,依然相信活着乃是为了良知。不过这样依然是逃脱不了“为了他人而活着”的范畴,不过这无甚大不了的,不必冠冕堂皇地为活着贴上一个“为自己而活”的自欺欺人的标签。我们活着哪个不是身不由己,那个不是为别人而活着,不也“活着就好”吗?你活着就是活着,没必要想太多。
我想《活着》中的那些苦难未能十分大幅度地震撼到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经历过”与“知道理解懂了”的区别。(写到这时有事中断了几天,过两三天续写下面的)我时常想,说有些书阅历不够看不懂是瞎扯谈,又不是文言文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只要知道它在讲什么,那么从中看出或感受到什么应是不难(至少对于我来说),至于经没经历过,知道理解有这样的,“感同身受”不就行了吗?毕竟情感方面都是相通的,思想方面能结合现实经历自然好,但就着书中提供的环境来分析思考同样可行,毕竟逻辑方面也基本是相通的。
不过直到我遇上了《活着》,我知道那个时代的背景,也理解福贵遭受的苦难,也懂此书想表达什么,可就是不能够像看其他书一样受到极大震撼(并流泪)。当然,首先是作者并无刻意去渲染,佘华更多只是冷冰冰的陈述一个事实,而无更多的情感宣泄,这方面的感染力自然要大打折扣(不过“引人深思”这一方面毫不落下 ),感同身受还是功归于极力的渲染。其次就是“经历过”与“知道理解懂了”的区别了。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这种“苦难”与悲惨的程度谁都明白,不过就算感情是相通的,对于未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与苦难,准备升初二的我来说,想要真正的感同身受未免有些吃力。很简单,我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或者说我没有经历过类似程度的大风大浪与苦难。亲身经历的那必然是损害到了你自身的“利益”,你对其就会抱有主观上的某种情感。而仅仅是“明白懂了”的话,一这并无损害到你“自身利益”,二你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来产生共鸣,且这种事始终看来都是遥远的,绝不会像亲身经历的事一样对其抱有主观的某种情感,所以“其中的痛”的体会程度会有局限性,不过不难打破,但催出的泪就相当有局限性了。不过说那么多似乎只是想为我看时没哭辩解罢。
既然这样,还是回到故事中来,福贵年轻时就是个典型的人渣加败家仔,没甚好说的,不过有一点倒十分有趣,他知道家人对他有多好,也整天想着自己对不起他们(不知是讲述是的感受还是当时的感受),可还是干着如此这般的勾当,这自然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不过这也印证了他知错悔改的态度(天知道把家败光是怎样的性质,我没经历过也少接触,只能往坏的方面想),为了亲人而活,确实是最为坚定的活着的信念之一。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母亲和家珍得知福贵把家败光后 “我娘到那时还在心疼我,她没怪我,倒是去怪我爹。” “ 家珍也哭了,她一边替我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福贵背着铜钱还债完把肩膀磨破后“ 她们两个都泪汪汪地看着我的肩膀(不心痛还掉的钱)”这其中除了母爱与旧社会妻子对丈夫一种特殊的依恋外,更多的还是“家中唯一的男人”这几个字,分量有多重我想不是我寥寥几句能概括得了的,在当时的观念下,只有这样一个男人,家才能撑得起来,才能完整,才有希望。福贵自然知道到“家中唯一的男人”的分量。就连大名鼎鼎的教父也说 “你花时间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 我当然有。)很好!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
不过既然福贵改过自新了,那么那接二连三的悲剧我们不能说他活该,理应同情,不过同样作为时代的悲哀与必然,本来是没什么好“意难平”的,那时大把,不过发生一次就够了,偏偏接二连三地发生,怕也时常人所不及,不过这就是活着,既然你没死,那就活下去吧。从凤霞挖地瓜被王四明抢(搞公社时的饥荒),再到“多好的”有庆为救人被抽血给活活抽死,你要把锅给时代来背的话,时代定背的下,不过要是给导致悲剧的人背,我只说一句,能怪谁呢?就算去怪,又能把他如何?不过,好歹你还活着。家珍和凤霞的死硬说也可说成是“时代下医疗落后的悲哀与必然”,不过家珍的死并无遗憾,她至少老早之前就有了前兆,也早已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养育儿女、持家),病了后也仍然努力地活着,我们应感到欣慰。凤霞、万二喜、苦根的死有一定必然性的同时,更多的是情节需要,凸显福贵的活着。命运就是爱和你开玩笑,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福贵的孤独终老没必要说是他的本不该有的福分或是变相的惩罚,他就是活着,且无疑是有意义的(至少尽己所能为妻儿尽了该做的,创造并收获了“人间真情”)。
没错,这就是活着,苦难与美好可以对半分,也可以一方多一方少,也可以只有苦难或只有美好,命运这东西是无法解释的,不过唯一不变的是,你在活着,你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这就对了。书里的“活着为了活着本身”也许只是一部分人的活法,为了活着而活着,那多半是因为有些你想做的事,你活着才能去做,那这样不又可理解为活着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了?应该这样解释,像这样“ 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为了自己而活”之类被人们奉为真理却又懒得去做的东西,仅是一种活法罢了,活着为了什么,还是要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为了什么而活着,只能尽量全面,所以良知应是一个较好的答案。所以说嘛,人的境界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不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