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红尘古意来
有时候会想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年代,或是少喝了一口孟婆汤,才将前世的古意带到了今生。很小的时候,外公就对妈妈说过,我身上有一种古典的气质。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好像从有记忆起,就一直把自己想成这样的人,也循着去做。
慢慢长大了以后,对古代事物就越发地喜欢。琴棋书画算不上精通,但多少都是会的。妈妈是语文老师,古诗词是从小就开始背的。小时候并不是很喜欢古诗词,到高中后,老师会布置很多课外的古诗词,也许是老师认为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够理解,并不是像课内的古诗词一般,一字一句地分析解释,把一首诗、一首词硬生生分割得支离破碎。也许是从姜夔的《暗香》开始的,我开始慢慢喜欢上了那个千百年前,热闹而浮华的朝代——唐朝,包括它最骄傲的唐诗。于是认识了杜甫《咏怀古迹》里那个“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昭君。小时候对昭君并不是非常了解,只是感觉一味的可怜。现在才知道,那年大漠飞雪,雁落哀鸣的场景。昭君是恨的,恨汉帝的昏庸,恨画师的势利,恨女子在那个时代的懦弱与无助。“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悲伤,在当时又有几人能懂。
到了高二,闲暇的时候,偷偷地写一些小说。因为背景定在唐宋之间,于是开始接触到了宋词。慢慢地发现,宋词原来是这样的美丽。读过宋词的起源和发展,它本就起源于民间的小调,带着世俗真实的味道。唐诗太过清高了,从它诞生起,便是士族帝王的宠儿。宋词确实起源民间,相比唐诗更加平易近人,更能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情。虽然到了宋朝,词被提到了士族阶层,士大夫的清高却始终改变不了宋词本来的样子。从唐初的敦煌曲子词,到宋朝繁荣昌盛的宋词,经过明朝的压抑,在清朝重新复兴的词,千百年的辗转流传,承载着的情感却丝毫不曾散去。苏轼的《江城子》让我对这个乐天的老头有了另一种认识,纳兰词虽是忧伤,却逃不脱富家子弟的无病呻吟,晏殊父子的珠玉词和小山词,一个是富贵若牡丹,一个是清苦高傲如梅花。说纳兰性德像宝玉的话,不如说宝玉像晏几道。最近一直喜欢着“三影先生”张先的词。“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恐怕“花弄影”这个词就是出自张先的这首词吧。
后来读了一本词评,在那些青青子衿中,看见了一抹艳丽。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才女吧,而真正能青石留名的又有几位呢。人人都道易安可怜,却不知遇人不淑的朱淑真更加可悲。辗转百年,两人的悲痛同时加在了清朝女子贺双卿的身上。不论诗词,想读懂它,总是要了解作者生平和当时的情况。于是读诗词的同时,读了许多史实。不论正史野史,似乎那些才女们没有多少是善终的。蔡文姬含泪带血的《胡笳十八拍》,柳如是三尺白绫示清白,苏小小十九芳华逝去,徐灿的痴情空待,吴藻梦醒时分良人不再的哀伤。都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怕是女子太有才了,红颜却承担不起才华的沉重,一生命远多舛,到头来也不得善终。
最近迷上了汉服,那华美的汉家衣裳,在清朝入关“剃发易服”中消失的华夏霓裳。前段时间,随家人去附近一座寺庙中作佛事。那座寺庙的清规是十分严谨的,进了寺庙,仿佛离开了繁华的现代都市,回到了古时。远远地看见和尚随风飘逸的袈裟,不正是从远古走来,逃过“剃发易服”劫难的汉服么。当时对一个同样喜好汉服的姐姐说,什么时候我们的汉服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只能在这寺庙中艰难喘息了。
我笔下的女子,总是着一身浅淡汉服,随乐起舞,轻声吟唱。虽有遗世独立之态,却甘于在滚滚红尘中沉浮,上演一段段悲欢离合。饶是红尘古意来,甘做情茧,化蝶伴君去。
P·S:本来是想做诗签给竹影姐姐、傻姐、烂苹果和呆米的。不过PS的功力不是很好,而且本人比较懒。所以最后只做了一张给傻姐。。。。不过竹影姐姐和烂苹果的藏头诗很早就写好了,呆米的藏头诗写是写了,不过感觉不是很好,所以,被我唾弃了。。。。。呆呆再等一段时间吧。。。。竹子和烂苹果的我先放在这里了,都自己来拿吧。
烂苹果的:银钗珠玉饰云鬓,红妆凤冠做新衣。
翼随群蝶纷飞至,庭前花开并蒂枝。
悄哼小调恐人闻,妾心唯愿君心知。
竹影姐姐的:竹声悄然月寂寂,林静山清蝉音低。
影落湖心纷纷画,掌灯夜游花未寝。
慢慢长大了以后,对古代事物就越发地喜欢。琴棋书画算不上精通,但多少都是会的。妈妈是语文老师,古诗词是从小就开始背的。小时候并不是很喜欢古诗词,到高中后,老师会布置很多课外的古诗词,也许是老师认为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够理解,并不是像课内的古诗词一般,一字一句地分析解释,把一首诗、一首词硬生生分割得支离破碎。也许是从姜夔的《暗香》开始的,我开始慢慢喜欢上了那个千百年前,热闹而浮华的朝代——唐朝,包括它最骄傲的唐诗。于是认识了杜甫《咏怀古迹》里那个“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昭君。小时候对昭君并不是非常了解,只是感觉一味的可怜。现在才知道,那年大漠飞雪,雁落哀鸣的场景。昭君是恨的,恨汉帝的昏庸,恨画师的势利,恨女子在那个时代的懦弱与无助。“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悲伤,在当时又有几人能懂。
到了高二,闲暇的时候,偷偷地写一些小说。因为背景定在唐宋之间,于是开始接触到了宋词。慢慢地发现,宋词原来是这样的美丽。读过宋词的起源和发展,它本就起源于民间的小调,带着世俗真实的味道。唐诗太过清高了,从它诞生起,便是士族帝王的宠儿。宋词确实起源民间,相比唐诗更加平易近人,更能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情。虽然到了宋朝,词被提到了士族阶层,士大夫的清高却始终改变不了宋词本来的样子。从唐初的敦煌曲子词,到宋朝繁荣昌盛的宋词,经过明朝的压抑,在清朝重新复兴的词,千百年的辗转流传,承载着的情感却丝毫不曾散去。苏轼的《江城子》让我对这个乐天的老头有了另一种认识,纳兰词虽是忧伤,却逃不脱富家子弟的无病呻吟,晏殊父子的珠玉词和小山词,一个是富贵若牡丹,一个是清苦高傲如梅花。说纳兰性德像宝玉的话,不如说宝玉像晏几道。最近一直喜欢着“三影先生”张先的词。“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恐怕“花弄影”这个词就是出自张先的这首词吧。
后来读了一本词评,在那些青青子衿中,看见了一抹艳丽。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才女吧,而真正能青石留名的又有几位呢。人人都道易安可怜,却不知遇人不淑的朱淑真更加可悲。辗转百年,两人的悲痛同时加在了清朝女子贺双卿的身上。不论诗词,想读懂它,总是要了解作者生平和当时的情况。于是读诗词的同时,读了许多史实。不论正史野史,似乎那些才女们没有多少是善终的。蔡文姬含泪带血的《胡笳十八拍》,柳如是三尺白绫示清白,苏小小十九芳华逝去,徐灿的痴情空待,吴藻梦醒时分良人不再的哀伤。都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怕是女子太有才了,红颜却承担不起才华的沉重,一生命远多舛,到头来也不得善终。
最近迷上了汉服,那华美的汉家衣裳,在清朝入关“剃发易服”中消失的华夏霓裳。前段时间,随家人去附近一座寺庙中作佛事。那座寺庙的清规是十分严谨的,进了寺庙,仿佛离开了繁华的现代都市,回到了古时。远远地看见和尚随风飘逸的袈裟,不正是从远古走来,逃过“剃发易服”劫难的汉服么。当时对一个同样喜好汉服的姐姐说,什么时候我们的汉服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只能在这寺庙中艰难喘息了。
我笔下的女子,总是着一身浅淡汉服,随乐起舞,轻声吟唱。虽有遗世独立之态,却甘于在滚滚红尘中沉浮,上演一段段悲欢离合。饶是红尘古意来,甘做情茧,化蝶伴君去。
P·S:本来是想做诗签给竹影姐姐、傻姐、烂苹果和呆米的。不过PS的功力不是很好,而且本人比较懒。所以最后只做了一张给傻姐。。。。不过竹影姐姐和烂苹果的藏头诗很早就写好了,呆米的藏头诗写是写了,不过感觉不是很好,所以,被我唾弃了。。。。。呆呆再等一段时间吧。。。。竹子和烂苹果的我先放在这里了,都自己来拿吧。
烂苹果的:银钗珠玉饰云鬓,红妆凤冠做新衣。
翼随群蝶纷飞至,庭前花开并蒂枝。
悄哼小调恐人闻,妾心唯愿君心知。
竹影姐姐的:竹声悄然月寂寂,林静山清蝉音低。
影落湖心纷纷画,掌灯夜游花未寝。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