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速递|本书穿插帕慕克对艺术与人性、历史与收藏、时尚与文化的评论,妙趣横生
虚构类
*特别推荐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No.1
日本科幻小说大师星新一短篇小说集。这些短篇题材新颖、知识新鲜、想象新奇,结尾出乎意料;同时立意深刻,读罢让人不禁反思。
No.2
叶君健经典译本,配有精美彩色插画。
No.3
华语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经典。是台湾二十世纪末一代青年迷惘困顿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段艰难跋涉的性别认同与自我认同的贴身记录。
Oatsssss:邱妙津,确实很妙,然而却是用血的献祭绘出的妙。很多文学作品读一读就能看出是否具有灵气,我遗憾于一些硬生生写完的长篇,也遗憾于自焚而现的短章,后者的灵气总是那么短暂,呼吸间就消失了。生命和文学的相互燃烧或许是人类永恒的遗憾。
No.4
本书是丘吉尔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假想的国家,总统日渐失去民众支持,反对党领袖萨伏罗拉暗中策划,一段畅快淋漓的故事即将上演。
Lichtung:很好玩的书。语言非常流畅,塑造主人公形象的部分甚至很有煽动性,确实是大演讲家的手笔。故事情节整体还是紧凑合理的,但也有瑕疵。不过把这些文学上的瑕疵和作者的身份一结合,反而不觉得失望,而是更有趣了。非常适合通勤的读物,完全可以想象乘客在伦敦地铁上忽然掏出这样一本书……
No.5
知青罗晓飞为争取回城,积极表现,却遭到诬陷入狱。阴差阳错之下,罗晓飞变身为村民范为国,开始了他看似普普通通实则危机四伏的冒名顶替生涯……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贾樟柯
No.6
2021年3月10日,法航006航班遭遇强大气流,最终死里逃生,平安着陆……然而,3个月后,同一航班又出现在机场附近,飞机上乘坐的正是3个月前的原班人马。
No.7
警探沃格尔让大众相信失踪的女孩安娜是被语文老师马迪尼诱拐。案件眼看告破,沃格尔却收到另一条线索……是应该还老师清白,还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隐瞒真相?
Selva:“后真相时代”的犯罪与侦破模式,不以推理见长,但颇能反映人性。脸谱化的几个主角的性格还算有趣。值得一读的侦探心理小说。翻译到位,后半段剧情展开后叙述更流畅。
No.8
本书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的才智、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一举成名。
No.9
在一个依赖虚拟连接的世界,在线体验能否让人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科技在赋予人类力量的同时,是否会让我们在情感上退行,为难以想象的恐怖铺平道路?
萨曼塔·施维伯林的黑色幽默故事仿佛格林兄弟和弗朗茨·卡夫卡造访了阿根廷,人们从裂缝中滑落,跌入洞中,进入了不同的现实。——J. M. 库切
No.10
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非虚构类
*特别推荐
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1975年春,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凯末尔追随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在写作小说《纯真博物馆》时,帕慕克也在为修建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做准备。《纯真物件》是帕慕克为现实中这座无与伦比的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它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按照与小说章节相对应的展盒顺序介绍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的风情和传统。整部作品图文并茂,从日常生活的惊鸿一瞥到整座城市的全貌,令人回味不已。
No.1
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No.2
本书将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数万年进化历程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大众对人类崛起的幻想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人类是极具创造力但又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动物。
HeavenDuke:一本挺薄的小册子,门槛不高,很快就能看完。可以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对读。同是定位人类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利奥波德更多是从个人的乡间体验出发去评估“重返荒野”之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再以此去审视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自私的人类》这本则是从更加理性的科学角度去解析人在本质构成上与自然万物间的关系,消解掉人类的优越性,再由此引向人类的科技在创造“优越性幻觉”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揭示其本质。生态保护的大旗至少已经摇了五六十年了,几乎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如此,视而不见的心态才更值得玩味与警惕。
No.3
本书是帕慕克为现实中的“纯真博物馆”创作的一份藏品目录,它以《纯真博物馆》的情节为纲,介绍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伊斯坦布尔的景观、风情和传统。
胡桑:帕慕克用小说的方式现实地“虚构”了一座纯真博物馆。小说《纯真博物馆》中的人(芙颂)尤其是物(烟蒂、小狗摆件、钟表、鞋子、照片……)构筑了一个回忆、幸福、爱恋、忧伤、绝望的空间。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这次不再以城市的整体出现,而是通过一个以虚构人物生活为内容的博物馆,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情感的、经验的、想象空间。
No.4
《书店日记》续集。新的一年,女友安娜离开了,无视老板的人气店员、“女王”妮基在年底离职,肖恩说那就像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但故事仍在继续……
一位苏格兰威格敦的书商讲述了他在小镇上卖旧书的一年经历……暴躁,滑稽,偶尔也有伤感一闪而过,这本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书店的生活,来自正在消失的实体零售行业第一线。一部宽宏、清醒、博爱的作品。”——《科克斯评论》
No.5
作者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
江海一蓑翁:青年非虚构作者刘子超关于中欧地区的旅行文学处女作时隔六年之后的最新再版。跟其2020年大受欢迎的中亚旅行文学作品《失落的卫星》相比,可以看出作者这几年来在文字的老道程度、知识积累的丰富性、生活阅历的沉淀度方面的成长与迭进,而两本书一以贯之的,是将个人旅行见闻、生命体验、阅读与文艺积累跟其对于时代变迁与历史演进的感悟四者交织在一起的迷人写法。而书中最为动人的,是在看似漫不经心与轻描淡写的细节讲述中,将历史的背反、时代的悖谬与生命个体永恒的孤独感和盘托出。期待作者的写作之路越走越宽,打磨出更多更精彩的非虚构佳作。
No.6
以“花衣魔笛手”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行业边缘人:“花衣魔笛手”是童话吗?不,它是传说。童话是纯粹的虚构,而传说则是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依托,只不过以隐晦的方式甚至离奇的方式流传下来,这里或许有说不出口的无奈,又或者是真相过于痛苦,不得不对集体记忆做选择性遗忘、修饰、改写。然而,当过去成为过去,当我们真的可以把”过去“当作客观研究对象来审视、调查,那么历史果真终结,客观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但这一过程不简单,需要历史研究者有足够的耐心,扎入史料、文献,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与近千年前的历史中有名或者无名的人共感。如此,才有了《花衣魔笛手》这部切口虽小,但却不失严谨与关怀的小书。
No.7
从中石器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核废料处置库……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
当代最具雄心的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之一。——《卫报》
No.8
1969年,美国发生无差别凶杀案,遇害者中包括导演波兰斯基身怀六甲的妻子。犯罪线索指向查尔斯•曼森。此人有多种前科,与一群狂热的青年组建了“曼森家族”……
槛内厮:检察官真是令人膜拜的存在。侦查案件时果敢缜密。既要呕心沥血地阅读卷宗,又要巧妙引导证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庞杂的线索追查犯罪动机,把洛杉矶警察想不到的和怠于做的都揽身上了。庭审上准备充足又总能机警地嗅到任何微小的契机。作为埃德加·爱伦·坡奖获奖作品,卖关子的技巧确实一绝,将近600页的纪实,竟一路畅通无阻地读下来,丝毫没有冗余感。尤其喜欢检察官克制谨慎的讲述中偶尔穿插的感慨,也许只有身处20世纪60年代的人才能对那个时代的面貌有如此淡然又精确的把握吧。
No.9
英国著名作家、批评家塞缪尔・约翰生作品集,全面展示了约翰生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对人性、生命、社会、理想、婚姻爱情、文学作用等重要命题的论述。
不对一位经典的批评家做出适当的评价,人们就无法为西方经典唱一曲完整的挽歌,他就是塞缪尔·约翰生博士,各民族中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批评家。—— 哈罗德·布鲁姆
No.10
书中围绕“如何科学学外语”这一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掌握母语以及外语的原理,并以此归纳出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
「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豆瓣最热门的20种新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各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