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说 | 今年七夕,看刘震云笔下的“新白娘子传奇”
七夕将至,有对象的可以和对象一起看这篇文章,没对象的可以抱住自己看。
七夕可是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情人节,历史悠久,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牛郎织女”佳话的宋朝版本,便是白娘子和许仙了。

一看到《新白娘子传奇》的剧照,脑中一定会出现那首主题曲《千年等一回》。
牛郎织女每年七夕能在鹊桥相会,而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和许仙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当神话照进现实,神话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02
“刘基米德”反神话故事
这样大胆的想象和文学实验,刘震云在重磅新作《一日三秋》中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
神话世界发轫于现实世界。刘震云看到了神话和现实之间的隐秘联系,用他幽默的笔调将神话照进了现实,古老的神话在鲜活的现实中便找到了新生存之地。
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以其奇妙的另类想象,构建了一个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小说世界,这种写作风格被文学评论家称为“现实魔幻主义”,评论家傅小平更是将刘震云喻为“文学界的阿基米德”。
【突然觉得刘震云才是那个把“叙述圈套”玩到了极致的作家,他还是纯中国的玩法,在《一日三秋》里,就连玩了一回魔幻,都是聊斋式,而非拉美式。这画里画外、戏里戏外、梦里梦外、神界鬼界、故乡他乡、历史当下,真可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刘震云有本事把让人眼花缭乱的事,也说得不花不乱。他把简单的事情绕到复杂,又让复杂的事情归于简单,而语调之戏谑,运思之奇特,叙事之流畅,对话之劲道,直让人看了开头就想一口气看到结尾,惊回首,是笑书也是泪书,“满纸荒唐言”后,尽是“一本正经话”。他是文学界的阿基米德,“一句”擎起“顶一万句”的小说世界,“一日”写尽“如隔三秋”的深切情怀。——傅小平】

《一日三秋》讲的是一个反神话的故事,书中三个主要人物都曾经在延津剧团唱过豫剧《白蛇传》。
当戏落下帷幕,一切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扮演白娘子的樱桃没有和扮演许仙的李延生在一起,而是嫁给了扮演法海的陈长杰。

03
“一日三秋”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一日三秋》发掘了隐于现实生活的荒诞性,并且通过魔幻手法将其合理化。
樱桃和陈长杰结婚还没到七年之痒就觉得没劲,因一把菜吵起来,樱桃上吊了,陈长杰从此远离故土。
这只是一个开始。
李延生感到自己身上不对劲,找到算命的老董,才知道樱桃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了,想通过他找陈长杰,为了完成一件事......
花二娘在梦里找笑话是神话照进了现实,照进了延津人的现实生活,而樱桃上吊和附身则是以神话来揭露现实荒诞性的一个切口。
除了揭露现实生活潜藏的荒诞性外,神话自身的特质使现实生活也附上了魔幻色彩。
《一日三秋》中有一个专以扎小人为职业的马道婆。
马道婆这个人物形象是对《红楼梦》的致敬。
《一日三秋》中的马道婆摧残了樱桃的灵魂,后来又拯救了樱桃的灵魂,使得樱桃的灵魂顺着长江回到了宋朝。
回到宋朝,是一个结构性象征,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象征着现实对历史与传统的回溯及传承关系。
这是一个只有刘震云能构建出的,文学上的莫比乌斯环。
历史便是现代,现代便是历史;神话照进现实,现实呼唤神话,你我不分,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4
成年人的仪式感是崩溃预防机制机制
《一日三秋》是中国现实魔幻主义的最好演绎。神话与现实实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这融合剂,正是幽默。正如刘震云所言,当生活中的严峻掉入幽默的大海,铁便化成冰,融化了。
“一日三秋”被刻在了枣木做成的匾上,极富仪式感。它隐喻了人和人、人和故乡乃至人和历史之间的精神联系。
再回头看《白蛇传》戏里戏外的映照、莫比乌斯环一般的历史现实的映照,包括我们一年一度的七夕,都是在用满满的仪式感对抗随时面临的崩溃。
现实中的白娘子曾将灵魂寄放在剧照上,是以虚拟的仪式感预防漂泊无宿的崩溃;现实中的法海背井离乡,是以隐遁的仪式感掩盖羞耻;现实中的许仙排除万难要找法海,是以完成托付的名义预防心事的崩溃……
现实中的白娘子为什么顺着长江回到宋朝,得以重生?我想,刘震云想说的是,悠悠历史长河,其中漂浮着多少被幽默融化掉的严峻和崩溃。
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如果你也有令人随时崩溃的心事,不如用阅读《一日三秋》的仪式感,和书里的幽默来融化掉此刻的严峻。
京东购买链接
长江新世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来,下一位》丨肛肠科医生诊室盲盒实录 (1人喜欢)
- 五月与敬一丹共赴冰城之约丨你我一起走过哈尔滨 (1人喜欢)
- 劳动节特供:熊猫兄弟摸鱼VS奋斗实录 (6人喜欢)
- 《走过》:探寻时间、空间与生命交织的旅程 (2人喜欢)
- 世界读书日 | 翻开一页,遇见另一种人生可能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