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来晚不安,聊了聊如何作为一个拥有“普通力”的普通人

偶然误差FM第三期节目上线,欢迎收听和订阅 https://douc.cc/05eO8X
日本静冈经济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长村敏孝在2010年提出,“普通力”是一种在逆境中还能找到生活勇气的力量,“普通能力,并不是指让人平凡下去,而是指能够有普通的思维方式,凡事都能正常进行。”普通是强大的能量,比“攻击力”和“守备力”更重要,它意味着对真诚、善良等品质的坚守,作为一颗螺丝钉也能发光。他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说“那个人具有正常的力量”可能比“那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更受称赞。”
我们是否缺乏一定程度上的“普通人教育”?如何做好一名“普通人”是否要比“如何成功”重要?“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否是民众普遍不愿意接受的结局?“普通”就是“失败”?“创作”的条件是否被限定了人群?如何定义普通和普通人?创作应该下沉,还是工业化?我们是否也在无意识地成为传播“有用焦虑”的传播者?
在本期的播客中,希望能够通过讨论消解一定的焦虑,让“普通”成为一种可贵的能力,正常且顺利地生活是难能可贵的,鼓励实践和创作的下沉,能够普及一些方法论,或者只是引发一些思考。本期播客的嘉宾是我的豆瓣友邻@晚不安,我们两个普通年轻人说说各自的“普通论”。
【嘉宾】

【主持】

【我们都聊了什么】
02:26 警惕“标签”
03:36AI为你精选的大学专业,是你喜欢的吗?
05:41 我们终究要和自己的大学专业和解?
08:06 一心想着“生活在别处”不太健康
09:49 毕业院校,实习经历... ...是区别于普通人的要素?
10:26 “因为本科学校不太好,被一所大厂面试了16次。”
12:06 “高质量男性”的“高”是什么?“中低质量人类”应该如何自处?
14:06 “985相亲局”是亲密关系的终极解决方案?
15:41 得“奥运银牌”后痛哭的压力来自于哪里?
19:20 “陪跑”概念是坏文明,更应该关注提名大名单
20:41 导演和保安,不是差异悬殊的两个词
22:06 创作应该下沉化,还是工业化?
22:30 李盆所主张的“业余写作”,反对“以解释去解释一个解释”
27:45 《一首小夜曲》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29:00 《花束般的恋爱》中的那句哀嚎“成为普通人好难啊!”
32:10 树木希林生气地说:“皱纹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
34:16 “观影量”不重要,怎样“走进”电影重要
35:40 “经历”不是“能力”,“苦难”不要“标榜”
37:10 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角色
39:45 明星与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40:45 哪些品质被低估了?
43:20 青年导演的处女作豆瓣开分5分,是不是前途就没了?
49:10 穆旦“我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我普通的生活。”
01 “陪跑”概念是坏文明
李秋实(以下简称秋):我其实不太喜欢“陪跑”这个概念的,就好像得了第一名是荣耀,但是其他所有的参与者就都是“陪跑”,好像就在说“你们陪着跑跑就好啦”。这种想法的形成,很难让人们形成健康的观念。
晚不安(以下简称晚):我个人是特别讨厌“陪跑”这个概念的,无论是电影奖还是文学奖(的竞赛),我觉得(大家)应该更关注那份大名单,而不是最后的获奖名单。因为获奖作品一定是那一小撮评委他们的口味,或者他们在博弈之下的妥协产物,他们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名单能看到一个很丰富的面相,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陪跑”也是一个枷锁,就好像给小李子定义永远拿不到最佳男主角,(如果真的因为这件事)更多的人去看他们的作品了,可能这是好事吧,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益处。其实电影节也存在很多“普通人叙事”(问题),比如今年获得FIRST主竞赛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电影《最后的告别》,有关这部电影的“普通人叙事”是什么呢?这部电影的导演(张中臣)最早是电影学院的保安,可能通过蹭课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一步步成为现在的电影导演。但当你在建立这样的叙事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说“保安”相较于“导演”是比较卑微的职业吗?当然这是他本人真实经历,但有很多媒体会可以夸大(这两个职业之间的差距),虽然是媒体报道的一个策略,但我觉得不太健康。

02 “观影量”有时是掩盖“感受力”缺乏的伪装
晚:“普通力”我个人会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感受力”,虽然好像感受力这个词在别人那里听来像是评论家或创造者才具备的能力,但不是这样的。像《四个春天》这样的电影,他们难道不是普通人吗?但他们为什么能把生活过得“不普通”呢?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因为我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当我可能自我感觉自己的观影量或者阅读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对生活中这些细微的东西越来越丧失感受力了,好像会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平平常常的,得去看电影才行啊!(笑)这种思维让我后怕,(为什么)会把我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一个完全虚拟的事物上,而忽视我生活中真实的周遭,像项飚说的“附近”。

秋:所谓的普通影迷区别于一些影迷难道就是因为他们的“观影量”不够吗?就好像是说“我”豆瓣标记了500部电影,那么有关一些电影“我”是不是就没有发言权了?
晚:这要看你是“走进”电影的途径是什么。有些人可能是从整个影史的脉络去切入,或者理论,或者看完电影的直接感受,这些都没有问题,没有高下之分。到大家可能觉得从理论切入或者影史切入更高大上,但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个东西只是对“你”感受力薄弱的伪装。因为可能“你”就真的感受不到什么,“你”还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就需要用别的作品去形容这个作品。我很多时候也会这样(笑),大家还是要更打开自己,去拥抱电影。

【节目中提到的书影音】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日] 村上春树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我的二本学生》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羊呆住了》李盆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一首小夜曲》[日] 伊坂幸太郎 新星出版社 2016
《豆腐匠的哲学》[日] 小津安二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6
《横道世之介》日本 2013 冲田修一
《最后的告别》中国大陆 2021 张中臣
《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中国大陆 2020 杨庆
《中邪》中国大陆 2016 马凯
《心迷宫》中国大陆 2014 忻钰坤
《路边野餐》中国大陆 2015 毕赣
《重庆奥斯卡》中国大陆 2021 周子杰
《一首小夜曲》日本 2019 今泉力哉
《花束般的恋爱》日本 2021 土井裕泰
《去见瀑布》日本 2014 冲田修一
《南极料理人》日本 2009 冲田修一
《我啊,走自己的路》日本 2020 冲田修一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日本 2018 冲田修一
《四个春天》中国大陆 2017 陆庆屹
《囚》中国大陆 2017 马莉
《当幸福来敲门》美国 2006 加布里埃莱·穆奇诺

【出品人】李濛
【主理人】李秋实
【后期制作】李秋实
【视觉设计】冷暖儿
-
brochureblack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3 09:24:27
-
晚不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2 18:00:04
-
工凡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2 16: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