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180):将门虎子
在史书的记载里,赵恒的身体是被这场蝗灾所击垮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面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谁说澶渊之盟以后的这十余年时间里他就一定是快活的?因为拜神和大兴土木,这些年里有那么多人在公开或是暗地里骂他,这些他能不知道吗?他心里所积郁的苦闷其实一点也不少,可作为拜神运动的直接策划者和实施者,他却必须表现得比谁都虔诚,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地去讨好自己的臣子和百姓,这样的人他的心里能不憋出病吗?
最要命的就是,赵恒辛苦忙活了十几年,可最后的结果却证明在这场拜神运动中所有人都是受益者,唯独他这个皇帝是受害者,这能不让他的内心大出血吗?可是,生病了又能怎样?身为皇帝,这国家是你的,这江山也是你的,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得扛起这个担子和责任,哪怕它再重再沉你都得扛着。
如此严重的蝗灾之下,各地的庄稼被糟蹋成了何种模样也就不难想象。赵恒下令各地官员紧急投入到减灾救灾的行动中,能抢救的庄稼赶紧抢救,不能抢救的赶紧改种其他农作物,一定要力求将灾害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为了防止出现饥荒,赵恒再又紧急传令江淮各地通过水运向京师输送五十万石的稻米。
这边是蝗灾肆虐,而河北大地这时候又水患四起,赵恒一时间是被闹得焦头烂额。他下令京城里的各处土木工程全部停工,京城禁乐一个月,然后他使出了他应对此次蝗灾的超级大杀招:玉清昭应宫、开宝寺、灵感塔、太乙宫、天清寺,赵恒陆续亲自到京城的各大道观和佛寺去焚香祈祷了一番,以求诸路的神仙大人们帮他度过此次大劫。
除此之外,赵恒还对东西两府进行了重组。枢密使陈尧叟被罢为右仆射,判河阳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丁谓被罢为平江节度使兼知升州。翰林学士陈彭年、左谏议大夫王曾、权御史中丞张知白一并出任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任中正为工部侍郎兼枢密副使。
陈尧叟和丁谓这二人此次被外放出京倒不是因为他们又犯了什么事惹着赵恒不高兴了,陈尧叟是有病主动请辞枢密使之职,而丁谓则是主动申请到地方上去锻炼一下,赵恒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派出这两位朝廷大员亲自到地方上去主持和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尽管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和安排,但几个月过去了,到了这年的深秋时节,不但中原地区的蝗灾丝毫不见有减弱之势,现在就连淮河和长江流域也是一片蝗虫肆虐的惨淡景象。赵恒为此而茶饭不思,整日都闷闷不乐,他甚至都没有心情过重阳节,他以久旱不雨为由罢了这年本准备在宫中举办的的重阳宴。
国内蝗灾肆虐,这时候的西北边关也是再起刀兵,但这一次不是党项人又变得不乖了,而是吐蕃人。这次闹事的也不是河西地区的吐蕃六谷部,而是河湟地区的吐蕃人。
在河湟这片地域里,有一个名叫温逋奇的吐蕃部落首领,他与宗哥城(今青海省海东市境内)里的一个名叫李立遵的宗教领袖一番合计之后,二人便决定拥立前吐蕃王朝赞普达玛欧松的后人唃厮啰为吐蕃各族的共主——赞普,定都廓州(今青海化隆县)。不过,唃厮啰这个赞普是无法和鼎盛时期的吐蕃赞普相提并论的,其他地区的吐蕃人根本就不认他这个赞普。
唃厮啰虽然是所谓的赞普,但他其实是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温逋奇和李立遵,但这二人随后也因为争权而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于是李立遵一狠心便带着唃厮啰跑到他的老巢宗哥城另立山头,他自封为吐蕃的论逋(宰相),从此也学着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时间久了,他连这个宰相也不想当了,他也想当赞普。
李立遵这时候虽然拥立唃厮啰当上了赞普,但对外他们仍然向宋朝称臣,李立遵想要当赞普却又觉得自己的出身和威望都不足以服众,他就想让赵恒册封他为吐蕃的赞普。
为此,李立遵先是主动向赵恒示好,他说自己集结了十万兵马准备与宋朝一道将那该死的党项人李德明给干掉,然后他直言不讳地请求赵恒册封他赞普。赵恒这时候正忙着筹备去亳州祭拜老子,他哪里有心思打仗,而册封李立遵为赞普就更是让他感到为难,但他又担心如果不同意李立遵的要求会给对方以制造事端的借口和理由。
就在赵恒左右为难之际,此时驻军于秦州(今甘肃天水)为大宋镇守西北边疆的曹玮给赵恒紧急上了一道表章,他坚决反对给李立遵以赞普的封号,因为他认为此举不但会让吐蕃出现两个赞普,而且还会让李立遵的野心变得更加膨胀,搞不好以后这个李立遵完全有可能变成第二个李继迁。
李立遵的赞普梦就此破灭,赵恒只是给了他一个节度使的封号,李立遵为此而大怒:节度使?就这么把我给打发了?你不封我当赞普,那我自己给自己封行不行?
李立遵一面准备“登基”事宜,一面暗中部署兵力准备应付与宋朝之间可能会就此而爆发的军事冲突。他那边磨刀霍霍可就让曹玮紧张了,你李立遵帐下可是有好几万铁甲骑兵,你这样不是明摆着要做李继迁第二吗?
有鉴于此,曹玮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借助内线以迅雷之势灭掉了厮鸡波和李磨论这两个依附于李立遵的部落,从而斩断了李立遵伸入宋境的触角,但这招敲山震虎非但没有吓唬住李立遵,反而让他由此凶相毕露,他迅速集结了三万吐蕃骑兵准备主动出击与曹玮一决雌雄。
曹玮此时手中掌握的兵力不过千余人,面对已经是一触即发的战事,他立马向赵恒请求增兵,但赵恒却认为曹玮是胆怯了。李立遵这么一个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土包子竟然让你曹玮如此害怕,看来你曹玮多年不打仗也是退化了,于是赵恒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玮的请求。
曹玮再请,赵恒仍然没有动作。一怒之下,曹玮的倔脾气也上来了,他请求辞职,而赵恒这时候被蝗虫搅得也是心烦意乱,你曹玮辞职那我就同意你的请求,他立马召集大臣讨论西北的边关形势并询问他们军中有谁可代替曹玮。
曾经做过陕西转运使的翰林学士李迪决定这时候站出来为曹玮说话,他请赵恒同意曹玮增兵的要求,而且还说边关诸将若论军事能力无人可与曹玮并肩,如果赵恒觉得从京城派兵太麻烦,可就近征调关右(潼关以西)地区的士卒前去增援曹玮。
在李迪的劝说下,赵恒勉强同意了此事,而曹玮也总算是在李立遵的大军入寇之前拥有了可与敌一战的实力。
这年九月,李立遵率领三万大军正式侵入宋境并扬言要在曹玮的大本营秦州城里搞一次盛大的篝火晚会。曹玮的策略是以静制动,李立遵长途奔袭而来,而他则在秦州城里按兵不动静待来敌。
当得报李立遵的大军已经越过了毕利城之后,此前一直在秦州城里纹丝不动的曹玮突然点兵派将率领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六千宋军铁骑渡过渭河逆向迎敌。到了三都谷(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曹玮就此摆下阵势等待李立遵的到来。
李立遵本以为曹玮会缩在秦州城等着他过来一顿暴揍,得知曹玮已经出城且在三都谷等待着与他交战,李立遵虽然有些意外但也没害怕。他是三万人,而曹玮的兵力不过数千,这一仗他很有信心。反观曹玮,他此刻却比李立遵还要有信心打赢这一战。
当探马来报说李立遵的大军已经距离本阵不过数里之遥时,曹玮这时候还在帐中吃饭,他不慌不忙地放下手中的碗筷,然后顶盔披甲骑上了战马。
双方列阵于旷野之中,从阵势上看吐蕃人确实人多势众,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短板和劣势。宋军尽管只有六千人,但这些人装备精良皆是精甲铁骑,而吐蕃人在防护装具方面明显不如宋军。简单说,他们大多数都没有铠甲护体,而这正是曹玮对此战高度自信的原因之一。
曹玮临阵观敌,发现吐蕃大军的阵前有一名喇嘛正在做战前动员,他就此决定先干掉这个吐蕃和尚。他对身边的众将问道:“我们军中可有善射之人?”
众将皆提到了一个名叫李超的人,说他最擅骑射。曹玮将其召至身前,问道:“我现在想让你去把对面的那个和尚给干掉,你需要带多少人?”
李超遥望片刻,回道:“将军,你只需给我十五骑为我打掩护即可!”
曹玮壮其言,说道:“我给你一百骑,你务必要射杀此人!否则,你提头来见!”
在李超准备正面冲阵的时候,曹玮将全军分作三部,其中两部在全军出击后将从吐蕃人的左右两翼进行侧击,而他将亲率第三部人马绕到吐蕃人的身后发起攻击。任务分派已定,李超在一百名宋军铁骑的掩护下率先出击,紧接着宋军兵分三路按照战前部署分头进击。
首先与敌接战的是李超的这一百铁骑,这些人掩护着李超冲向了那名吐蕃和尚,当临近射程时,这一百人突然向左右两侧散开,而早就张弓搭箭且瞄准了那位吐蕃和尚的李超随即就是一箭射出,这一箭不偏不倚正中目标的要害,这位倒霉的吐蕃和尚应声坠马当场毙命。
他这一死,吐蕃人顿时阵型大乱,而这时候从两翼卷击而来的宋军也杀入了他们的阵中,曹玮亲率的一队宋军也从吐蕃人的侧后方直插敌阵。这一系列的配合简直堪称天衣无缝,在突然到来的这阵迅猛且狂暴的打击之下,吐蕃人没坚持多久就全军大乱,他们纷纷开始溃逃。宋军趁势掩杀,一路追杀出几十里外才收兵而还。
三都谷之战,宋军仅仅是在战场上就斩首敌军千余级,缴获牛马牲畜三万余头,而到了第二天宋军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发现吐蕃人在逃跑的路上竟然损失更为惨重,史称“中伤及投崖而死者万余计”。宋军这边阵亡不到七十人,伤者一百六十余人。曹玮凭借此战不但打出了他的威名并就此威震西北,这一战他更是为宋朝的西北边境打出了数十年的和平,此战过后无论是党项人、吐蕃人还是回鹘人,只要一听到曹玮的名字无不畏服。
顺便提一下李立遵。
这一战他几乎把自己的家底儿给折损了大半,而他的势力也就此衰落,不甘成为傀儡的唃厮啰趁此时机逃出了宗哥城并来到邈川(今青海乐都县)投靠了温逋奇。他以赞普之命废黜了李立遵的论逋之职,然后任命温逋奇为论逋。
这里请记住这个唃厮啰,我们后面还会着重讲到他以及他的这个政权和他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