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是一种阶级情感
最近对于“生活感”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起因是晚上出来约会的朋友总是开车出门,是一个抗拒公共交通且不会骑车的人,但是今天对方碰巧没开车。
现在我们站在一个路口,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穿过去。路边的下水道发出一些腐烂的气味。
然后他开始和我讲最近在看的欧洲史里面各种好玩的名字。 当他从前在各种餐厅展厅里和我聊这些东西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这种微妙的不和谐感。
在“氛围感”成为网络热词之前,村上隆还是安迪沃霍就说过,美和美的氛围有关。我觉得这个氛围用电影的方式转译一下就是场景,美和场景有关。和此时的场景,此时之前之后的空间场景里发生的一切都有关。
有关奥古斯都的讨论在打不到车的北京是不那么容易发生的。除了场景的问题,也有人的问题。对方被迫被抛掷在公共空间里、失去掌控的局促感太有意思了,就像戏剧技巧里的“错位”。
过了20分钟,实在打不到车。
我们在站台等公交。 他说,以后还是开车出来好了。
我说,这样的场景也挺生活的呀。 当我们还是无所事事的中学生的时候,和初恋一起等公交的时候,不都希望那个车永远不要来吗?
他说,这是什么电影台词。
我突然发现一个有心力看书学习和保持好奇心的成年人,确实和把所有时间耗在通勤和抖音、网文里的普通上班族的生活是不同的。
他也太闲了。只有今天在路边打车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他像一个上班族。
上次也是,朋友来家里做客,在露台坐了一下午,突然问我,你室友都是女生吗?
我说是。
大哥说,都是女孩子为什么你家里会这么乱啊。
我说这才是有生活气息的房子好吗,不然都像你家一样跟样板间似的。
金台路的小屋真是我到北京以来租到和看见过的最喜欢的房子,而且我家真不乱。我承认我的房间有一些小乱,但是整个屋子最多就是挂了一些画和绿植,客厅茶几上摆着零食。
下公交骑单车完成回家的路途时突然发现,我在这儿反复说生活生活,可是大哥大姐们的生活本来和我也不是同一种。
这种一个人住大house的家伙怎么会明白三四个人带着所有身家物品一起住在一个房子里是什么情形。我肯定也不能理解日常房间就是侘寂和样板间风格的人在怎么生活。
很难说把一切归因到阶级,肯定还有很多别的,我倾向于从人出发,不然剧本不用写了。
我保持距离观察这些生活之间的不同,但当我们提到生活感,想到的还是早高峰的地铁、烧烤店的啤酒泡,是夜晚打不到车,是很多无法控制、没有目的的事件,被浪费的时间,无力感和偶尔的欢欣,是从此处到彼处的中间状态,生活感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那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