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话去写书上的东西,就是记忆的必要难度
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思考既要在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卡片笔记写作法》 申克.阿伦斯

记亿是学习的基础,怎么记忆?就是写下来,而且用自己的话去写,借助纸进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着很细小的工作,也有一些激发或者强迫开动脑筋。
首先需要的锁定记录什么内容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我们往往觉得一本书什么都好,好像都要记录下来,那就变成了抄书。
记录的应该是一章的核心:
概括的句子,观点的句子,论证的过程;如果是故事类,就会是人物,经历了什么等。
一旦可以解决一章就可以解决全书。
只不过全书的内容,要找到各个章节的联系才行,也就是其逻辑过程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去写
这个看起来简单,很多人忽视了。
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搞清楚“用自己的话来说”,其背后的原理,也就无法自觉的去写。
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记忆的“必要难度”,就是我们在记忆的时候,我们不是那么容易写入自己的大脑,会加强记忆。
第二点在于:作者的逻辑,语言风格等都是作者自己的,而不是我们自己。
很大程度上,我们与作者的风格是不同,我们硬要去记住,就是知识记忆,在《考试脑科学》里面谈到,知识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必须转化为我们的经验记忆,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感受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去说,就达到了这个记忆的要求。经验记忆,因为和自己有关,往往记得牢。
更为重要的是在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一个概念,叙述一个过程的时候,我们会触及到自己的认识经验,迫使我们自己去思考。这是一个在自己大脑中加工的过程,为今后回忆平添了无数的线索。
借助纸这个脚手架,开展思考更容易
我们大脑的内存始终是有限的,如果只是在大脑中思考一个问题,线索较多,就会卡壳,类似于电脑“死机”。写在纸上后,我们打大脑就释放了,集中在具体的问题,纸上写的成为了我们思考的对象。
整个流程具体应该怎样才好呢?
我自己摸索了一下,不一定成熟,写出来交流一下:
01打草稿(作者的)
在看书的时候,注意一些关键的句子,文章的脉络,有意识的标记一下,简单的写几个字或者一段话。读完一章后,会围绕着这一章,作者叙述了什么,哪些是他讲的核心和关键,把这些句子记下来。
02用自己的逻辑去推理一下(自己的)
把作者讲的各分论的观点,用自己的逻辑去推理一遍,看看是否可以得到作者的结论。
这个就是像构建金字塔原理中的,由下而上,涌现出结论来。
03写出来
就是把以上的核心内容写出来。
除了重要的观点,金句,一般性知识外,其余的都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我在这儿梳理了自己的记下来的流程,根据《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思考模型,非常有必要去优化一下,后期我会慢慢的迭代。
大家有什么新的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