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林:雷以动,家族的迁移路线

二战胜利后,全家在老家的果园前摄。

祖父雷伯元(济时)

祖母梅引弟(运凯)

父亲雷振球在广东东江连接东莞的石龙镇与惠州的石湾镇的桥梁上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左起:雷振球、雷进贤、雷赐贤。

父亲雷振球与母亲李素英

母亲与她湖南省第二卫校(长沙卫校)的同学 ,母亲在后排右边
最先在中山渡头村雷氐祠堂读到先祖的发源,但具体分枝又是如何的,一日在大姑父家,他出示他们孙家的家谱,说他们从江西迁来,我记得里面有两个名人:孙武、孙文。我也问他,我们雷家从何迁来,初说不知,后肯定说是江西,显然他是指豫章丰城雷焕,但具体迁移的路线又是如何的,我记得父亲先后两次说太爷做过民国的县长,后一次我问了太爷的名字,叫雷正先。有一次问了舅爷梅氏(梅氏其祖从安微芜湖迁常德),舅爷先说是临澧县长,不太肯定,后肯定为慈利县长,(舅爷的原说法是这样的:不晓得是临澧县还是哪里啊,哦,慈利县!(常德口音,肯定的语气))这是难得的一个线索,我以此找到雷以动,进而找到家族迁移的路线。家里的人并不热心修谱,但还是需要明了家族移动的过往。
以前读英文,有一篇《根》,写的一个美国黑人,到非洲找到自己的根,他的先祖是某列强贩卖奴隶,把他的先祖卖到美洲的种植园,这是黑人美国人的主要来源。我们雷家的迁移,主要是朝庭任职迁移,家族到任一地,散花开叶一地。
从太爷到我们这代,经历两场变革,确实衰落了,成了普通平民,家财被抢,甚至精神产品被窃,也成家常便饭,记得我看到当局对祖父出身定性是:工商兼地主,也就是不仅土地没了,药铺,绸庄股份也没了(地址在原下南门中心百货大楼附近,为第二大股东),更重要的是父亲工作分配不好(父亲为湖南省第四卫校:常德卫校毕业),次次运动,都可能被整,甚至有生命危险,祖父在其公私合营的卫生所上班,到文革时不要他干了,让他放牛。父亲在文革关了十个月,罪名是现行反革命,虽然他们后来都平反,但内心的恐怖难以除去。
炎帝——雷公(方雷公)——雷焕——雷千一——雷富五——雷庚一——雷起文——雷以动——雷伯元——雷振球——雷家林(大的支架)
出自方雷氏部落的雷公,为炎帝神农氏九世孙,帝榆罔之子,居雷泽,以雷为氏,世系为:神农——临——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里——榆罔——雷公。雷公初始采药于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后在轩辕黄帝部下担任大臣(六相之一),仕黄帝佐相。因精通医学,经常与黄帝讨论医术,称为“圣医”,后有“圣医有雷公”之说。他创建“药性泡制法”,是我国用中草药治病的创始人,是中草药首个制作者,中国以文字记“药之第一”;又针灸之发明者。雷公开始主攻风科,是主攻风科的名医;另一圣医俞跗(岐伯)主攻外科。他们与浙江桐庐的桐君并称“医学鼻祖”。
鼻祖 雷公 黄帝娶方雷氏生以医佐黄帝炮制中草药普救万民
二世 异
三世 畅
四世 堙 公生六月能言,十六继重为南正
五世 渠援
六世 熏
七世 颉
八世 鹿(鹿下有四点)
九世 凫
十世 禹(王旁禹字)
十一世 公弁 为车正 没於王事
十二世 孟华
十三世 禄夫
十四世 梦珍
十五世 台光
十六世 太得
十七世 泷骏
十八世 长庚 官太守
十九世 蓓
二十世 翠
二十一世 昂
二十二世 门(门中一合字)
二十三世 倡
二十四世 元奇
二十五世 驺
二十六世 建可
二十七世 铠定
二十八世 君求
二十九世 仲纥
三十世 休
三十一世 申豪
三十二世 昌
三十三世 振
三十四世 谅 仕周
三十五世 瑕
三十六世 偃
三十七世 纘 仕周
三十八世 贶
三十九世 谷
四十世 麾
四十一世 奄(上面加台字上部)
四十二世 瓿
四十三世 禹(右加佳字) 仕魏
四十四世 侠
四十五世 (走字加瞿)
四十六世 嗥
四十七世 俏
四十八世 轨
四十九世 (大字下焉右耳)
五十世 锯 字於乐始居鄱邑雷岗
五十一世 元嘉 字国瑞
五十二世 泄 字远文
五十三世 通
五十四世 博文 字潜天 仕汉
五十五世 捷 字一举
五十六世 安民 字子泽
五十七世 遇 字兆巷官江陵令
五十八世 中德 继伯嗣徙越
五十九世 义 仕东汉官御史 与陈仲交如膝胶世称雷陈之谊
六十世 乾阳 字七德弟仓州太守
六十一世 景民
六十二世 甄
六十三世 杰文 字入瑞
六十四世 焕 丰城令 通纬象得龙 泉太阿二剑
以下为南方江西、湖南、四川一带雷姓世系,皆以雷焕为始祖
始祖 讳焕 字孔章 鄱阳小雷岗人也 晋平吴乱武帝时 半牛二星间常有紫气 时张华与公同登楼望 密问公曰 此何气也 公曰宝剑之精 上彻于天 当在豫章丰城 华即举公为丰城令 公至掘狱果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以一送张华 以一自佩曰灵物终当化去华得剑曰乃干将也莫即可复至乎然神物终当合耳后果验公由鄱阳合丰城因仕遂家焉后名其乡曰剑池邑曰剑邑江曰剑江盖物以人显故民怀其德剑池立庙名宦有祠享祀悠久 镡舍孙礼曰作谱必归其宗崇本也而详其所可徵不强述其所难考重祖也吾雷氏谱断自焕者盖镡肇居会昌之原而焕则其所自出之祖溯流穷源义宜尊之也以上不详者不敢附也此断为始祖云
雷氏宗谱之四:千一公墓志
千一公,字应春,号辉山。五七公之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丙子生,政和六年(1116年)丙申卒于官舍。寿81岁。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会昌乡雷冈,又名镡舍。宋元丰年间以武功莅任中央禁军侍卫司驻衡山指挥使。衡山雷家市是公莅官和落户得名的地方。
湖北荆松(荆是荆州,松是松滋)雷氏由来:荆松雷氏始祖雷千一,系焕公二十二年世孙。雷氏之由江西丰城迁湖南,迁荆松。千一妣徐氏,卒葬丰城,生子五。第五子雷富五。富五自郴州莅任荆州刺史,大有德政士民怀之。卒葬荆州城南门外。妣王氏生三子。长子雷庚一迁松滋,次子迁公安县,三子迁湖南澧县。雷庚一独迁松滋,开辟草莱,大启尔宇,为子孙创无疆之业。葬公墓侧,妣金氏,卒合葬。生一子:雷霆玉。 创立派序:世起春年弘,兆应祖先光,序明元体正,德裕秀青长,孝友传家训,忠君尽国章,祥开涵万久,永远顺荣昌。
雷以动太祖雷起文,合于松滋起字辈。妣许氏,胞叔祖雷起武,
雷以动有一妻一妾
雷以动同治已已年(1869年)二月二十六日吉时生,字靖父,一字炼(金旁)生,湖北荆州府松滋县副贡生民籍。1951年逝世,寿83岁
有关太祖雷以动的资料:
光绪二十一年有三个雷姓进士,分别是: 雷镇华:陕西朝邑人,二甲八名。 雷光甸:陕西渭南人,三甲一百七十四名。 雷以动:湖北松滋人,二甲八十五名。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七):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月。辛未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一甲三名。骆成骧、喻长霖、王龙文、业经授职。萧荣爵、吴绰炳、傅维森、曹汝麟、林开谟、雷镇华、张继良、齐耀琳、赵炳麟、刘嘉琛、赵增琦、潘龄皋、李瑞清、刘燕翼、叶芾棠、彭树华、陈楠、胡思敬、谈国楫、罗长裿、谢馨、朱永观、刘汝骥、何莘耕、陈望林、聂延祜、吴钧、萧之葆、兴廉、尹庆举、戴展诚、涂福田、葛毓芝、成连增、龚心钊、李翰芬、于疏枚、赵鹤龄、胡峻、欧家廉、文林、金鉽、锡嘏、廖基钰、世荣、胡嗣芬、赵黻鸿、万本端、李景骧、张世培、雷以动、林玉铭、陈恩棨、陈翰声、章华、余炳文、秦锡圭、江蕴琛、李之钊、石长信、李于锴、杨锡霖、何业健、谢远涵、沈同芳、罗经权、林清照、锡铎、顾祖彭、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進士(1895)1179雷以動 湖北荊州府松滋縣 江慶柏編著:《清朝進士題名錄》,中華書局2007年6月版。
松滋雷僧墨清末用庶常官慈利知縣,適會大革命,一切獨為其難。辛亥革命後於民國元年、即1912年任職湖南慈利縣知事,知事以動官慈利三載,有勤政之褒。主持創辦了慈利縣一中 。亦曾為邑縣之西齋穆斯林教堂題名‘清真寺’。
後歸隱林下,受縣邑眾老之舉主纂(zuan)松滋縣誌。(梓溪劉氏族譜
彭城堂民國十九年午午夏月刊 宜都徐文林石印局印)
(一)、 劉氏族譜序(正文省略)雷以动作序
甲子(民國十三年,即西元1924年)十一月松滋雷以動。
本年十月,革命党人领导新军在长沙起义,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据都督府“不分满、汉,任职如常”电令,准清未慈利县知县雷以动继任知县。城乡普遍实行男剪辫发、女放裹足。
第二节慈利县中学校 (1912——1922)学校机制。民国元年(1912)八月,慈利知事雷以动根据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慈利县官立高等...

钤印:夏同龢印(白)戊戌状元(朱)雷(朱)以動(白)乙卯翰林(朱)僧墨三十以后作(白)张鸿翊印...雷以動(清),湖北省荆州府松滋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
夏同龢(1869-1925)张鸿翊(清)许枋(清)雷以動(清)书法四屏
雷以動(清),湖北省荆州府松滋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前三人资料略)
(以上市面流传墨迹资料)

太祖雷以动小楷
史料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翰林学士雷以栋回乡省亲,品尝江口"烧春"后赞不绝口:"此酒比贡酒还胜一筹,真乃况世佳酿。"当即挥笔泼墨写下"谦泰吉"三个大字。张元楠为表谢意给雷以栋赠酒四坛。后来雷将其中一坛转送皇上,皇帝尝后夸"烧春,好酒"。从此,湖北每年精选上等好酒"进贡"皇上的,都是"枝江烧春酒"。(荆州松滋马峪河最孚众望的翰林学士雷以动(栋))
2011年6月9日 -人名经过后人相传,发生讹字,习以为常,雷以栋其实是雷以动,名字源于《易经》:“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雷以动,字静甫,号僧墨,松滋市人。
雷以动,松滋县七里冲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登进士二甲86名,为光绪帝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候任补缺。不久外放任湖南桑植知县,后调任慈利、醴陵、耒阳、桂阳等县。“雷以动”名取《易经·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句,意为雷去撼动它,风来驱散它,雨把它滋润。《枝江酒业·百度百科》写作“雷以栋”不准确。
雷僧墨题湖南冷水滩回龙塔
芳塔登临,纵我双眸,看不尽无边风月;
红尘纷扰,问谁只手,能扶住第一江山。
松滋雷僧墨与宜都敖达三同登科举。敖达三夫妇八十岁时,雷与之重游泮水,并赠寿联云:
同榜几人存,数前辈科名,并诵灵光一赋
齐眉百岁近,话先朝故事,重歌泮水三章
联语以“齐眉百岁”点题,题旨既见,其余纪事言情就有所依托了。
雷僧墨知事近以挽零陵镇守使望云亭联见示,词意相关,煞称实纪。盖望去道县时,绅民建亭为纪念,即以其姓名名亭曰“望云亭”,雷为之作记。又,其时雷无子,望出重金为购一女遗之,并媵以书,有“不惜十斛量珠”之语,今雷居然生子,而望不及见。联云:“识公于英雄未遇之年,勋业晚成,德政详亭记一篇,俾使君遗爱长留,文字聊酬知己感;代我以嗣息久艰为虑,风尘物色,聘钱拚明珠十斛,幸昨岁啼声初试,泉台足慰故人心。”
——出自吴恭亨《对联话》
松滋赋:雷以动回乡修志,存史育人。
松滋雷僧墨以动清末用庶常官慈利知县,适会大革命,一切独为其难。尝有挽妾联云:“卿为薄命,侬为薄情,善果无端变恶果;诔不成辞,哭不成泪,今生如此况他生。”对语翻空,特若呜咽沉痛。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0月,革命党领导新军在长沙起义,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清末慈利知县雷以动根据省都督府“不分满、汉,任职如常”的电令,担任县长,慈利城乡普遍实行男剪辫发,女放裹足的行动,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011年1月4日 -10月慈利县知事雷以动电省都督,呈报筹备建立县选举事务处,选民总数为9545名。
雷以动(雷正先)生二子(雷正先当是归隐林下之名)归隐林下后行中医为生。
长子雷伯元(济时)常德县(现鼎城区)镇德桥镇人,承太祖行中医为生。次子叔爷情况不明,叔爷过世早。
雷伯元妻梅引弟生一子二女雷振球,雷进贤,雷赐贤
雷伯元国军少尉军医,跟陶峙岳部,参加二战。1946年解甲归田,曾任保长。
寿86岁
雷振球与李素英生二子雷云龙,雷家林。
有关太爷雷以动的故事传说:

雷翰林兴衰史:
在荆州松滋“七里冲”垴,因有两个并排的烽火台,故此处被称为“双烟墩”。山坡下有一户雷姓人家,颇有家产,子女都进入学堂读书习文,以求功名。
清朝光绪初年,雷家子孙雷以动,十年寒窗苦读,得以考中进士,被光绪帝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候任补缺。消息传到“双烟墩”,松滋县衙和地方乡绅都认定是通天的大喜事,纷纷上门道贺。松滋县衙特准雷家在门前立下两根杉木旗杆,挂上两面皇旗,上书一个斗大的“雷”字,隔十里都能望见。从老城到洋溪的官员,从看见皇旗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连从老城西门河上行的船只,到此处都不许满帆,必须半跪而行,煞是风光;若是雷翰林在家,地方官宦乡绅少不了上门巴结奉迎,门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不久,朝廷外放雷以动为湖南桑植知县,后调署慈利、醴陵、耒阳、桂阳等县,一生为官还算清正,虽无大的建树,倒也颇有口碑。
及至暮年,雷知县告老还乡,清光绪末年病故。
雷知县病故后,家人请地理先生寻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地理先生看中“七里冲”“笔架山”。在“七里冲”南坡半山腰选中一块宝地,右前方就是“笔架山”,右下即“飞蛾趴壁”,请人掘井葬下。就地取材,用大卵石砌成台阶,方便后人祭拜。并在山脚平坦处挖一块“砚窝池”,与“笔架山”相呼应,倒是与雷知县的进士身份十分贴切。
事有凑巧,埋下雷知县后,有细心人数了数坟前台阶,不多不少128步。当地民间有句俗话:“赶强盗不过128步”,意即做事不宜太绝,要留余地后路。匠人无意中让雷知县犯了忌讳。加之请人挖“砚窝池”时,又将砚窝的水槽挖错,挖在笔架山一侧,不仅有悖常理,破坏了风水协调,让后世人看了也大煞风景。
雷知县死后,雷家家道中落,再也难得一现当年的风光热闹。全国解放时,家中男丁只剩下一个哑巴(系雷知县孙辈),在老城靠修钟表为生,其他孙辈、曾孙辈年纪尚幼,寡母改嫁,为他姓立嗣,雷家几成绝户。此地被称谓“翰林坟”,孤坟一座,阅尽这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以上非原创文字,图文转自网络,感谢原发布者)
雷家林按语
民国元年,吾太祖雷以动续任慈利县知县,后改知事,而非逝于光绪末年。太祖续任三年后辞去公职,隐居林下。
虽续任三年,但大势已去,实权在军政府手中,知县知事,在民国初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前清时县令才有实权,为真正一县之父母官。
本人并无太爷的图片,上图只是借用,因图中的人物身份与妻妾情况与太爷的身份与妻妾情况相似。
但文中地址应当是真实的,而且太爷中进士后的情形,与今天的人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如全红婵夺冠的情形相似,曾经是非常风光的,只是具体真实的情形,没法证实罢了。

雷家林与妻子周才凤(陈记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