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琳《南明史》
看完本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注释和引用资料目录占了全书的一半,用功之深,之扎实,令人赞叹。厚积薄发,笨功夫,坐穿板凳,这些描述学术生活的语句,在本书得到很好的阐释。
二是观点之新(对我如此)。这些让我觉得新鲜的观点,至少看完全书,我觉得还是能站得住脚的。设定的实证目标有限,取得的成果却不一定小。像有关文人阶层和武人阶层的划分、地位、矛盾、争斗、变迁,以及对时局的影响。从史料的挖掘上,或者从整体历史认识的深化上,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史,长处是比较客观,短处是以偏概全。但是现阶段来说,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是胜于中国不少。意识形态的牢笼不去,在史学上能比较容易出的成果,是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至于史论,只能是一步一步的突破。做这种突破的功夫对于时代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至少让人觉得沮丧和悲哀。
私下关注的有几点:一是明末“清流”士人的抗清运动,二是郑成功的复台及郑氏集团兴衰,三是清朝蓷发易服令下的民众的反抗的心理成因.还有对几个人物的关注,一是朱舜水,二是张煌言,三是张家玉,四是洪承畴,五是郑成功,以及隆武帝。(其中洪、郑均为福建南安人)。
二是观点之新(对我如此)。这些让我觉得新鲜的观点,至少看完全书,我觉得还是能站得住脚的。设定的实证目标有限,取得的成果却不一定小。像有关文人阶层和武人阶层的划分、地位、矛盾、争斗、变迁,以及对时局的影响。从史料的挖掘上,或者从整体历史认识的深化上,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史,长处是比较客观,短处是以偏概全。但是现阶段来说,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是胜于中国不少。意识形态的牢笼不去,在史学上能比较容易出的成果,是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至于史论,只能是一步一步的突破。做这种突破的功夫对于时代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至少让人觉得沮丧和悲哀。
私下关注的有几点:一是明末“清流”士人的抗清运动,二是郑成功的复台及郑氏集团兴衰,三是清朝蓷发易服令下的民众的反抗的心理成因.还有对几个人物的关注,一是朱舜水,二是张煌言,三是张家玉,四是洪承畴,五是郑成功,以及隆武帝。(其中洪、郑均为福建南安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