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写作的本命季节
跟王哥吐槽近日痛苦一二事,与生活的具体情节无关,归因于心里的纯净化想象在作祟。看来是还没到最忙的时候。
闲了就开始复盘往事。我说,感觉自己距离大二大三时那种愤怒的感觉越来越远了。那个时候,起笔就要尽酣,喜欢的东西发疯了一样一定写到极致,不计任何成本地把心里朦胧的感知一点点抠出来,是否冠以崇高的理想不知道,反正得用上最妥帖的修辞。
这股动力与竞争意识无关,不是后来的什么“证明自己”之类——喜欢就是喜欢,就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只猫一样,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献给对方,爱、时间、精力、青春、激情等等,心甘情愿。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纯粹而猛烈的劲头一旦受阻,受到的反震效果就非比寻常,也构成了愤怒最主要的来源。但这种愤怒是真诚的,真诚的东西是可贵的。
写作是有载体的。储存了我太多时间和感情的地方,让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让它变更好义不容辞,于是费好大力气留下来,度过大学岁月的最后一程。回望过去的两个多月,航道似乎有些偏离:看起来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琢磨修辞上,思考下一步怎么办,他者如何反应。归根结底,既得利益者卑琐的自保情结一览无遗,应该自省。
另外,我逐渐感知到所处环境的矛盾所在:审核者与创作者尚有距离,权力差与经验差竖起高墙,两方很难不被阻隔,阻隔就易生龃龉。这种现象应该与大环境有关,再往深了追究,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无论如何,写的人爱它,审的人也爱它,两方都在说:我最明白它,我是为了它好。可它究竟属于谁,什么又是真正的“好”呢?目前很难做出评判,不是我想做老好人。
还有一个发现可供参考。以前老对与自己不同的群体报以符号化想象,意见相左就陷入极端状态。现在想来,不过夸大其词发泄生活中其他憋屈罢了,抗拒理解、自言自语的样子很不成熟,实际上也阻碍智性思考。再往大了说,正如面对诸多个体、体系本身一样,很难下非黑即白的定论,思考向善方式或许更为重要。
最后来首尾呼应一下。聊天尾声,王哥列举了他目前最喜欢的个体公众号,一是辛德勇自述,二是少华读书,三是老朱煮酒。三个公号字里行间透露出背后主人的相似之处:面对这个社会既存的诸多坚硬不可逾越的质地,或幽默洒脱嬉笑怒骂之,或温良敦实条分缕析之,但都不丧失勇气和智慧。我觉得很好,便作此记录。顺祝七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