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飘零西凉人(番外二)
*贾诩武人论 继续探讨一下贾诩武人出身的可能性。在牛辅帐下担任的平津都尉、讨虏校尉都是毫无疑问的武职,我目前也没有找到任何仅以参谋身份担任此类职务的案例,且西凉军较之关东诸侯是更加纯粹的武人集团,很难想象董卓、牛辅会给予一介随军策士校尉头衔。而从贾诩此后的履历来看,他在李傕入长安后受封的宣义将军、投靠曹操后受封的执金吾也都是武职,在曹丕时期就任的太尉即使早已是虚衔,就其起源来看也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此外,《后汉纪》中其实有贾诩直接领兵作战的记载:初平三年春正月,“牛辅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出兵击关东,先向孙坚。坚移屯梁东,大为傕等所破”。若比照《后汉书》,此战的地点和敌方可能记载有误,应当是于中牟击破朱儁(于梁东击破孙坚是初平二年徐荣的事迹)。但《后汉纪》成书早于《后汉书》,不存在抄后者抄错的可能,比它成书更早的《三国志》又没有详细记载此战。个人推断《后汉纪》此段的信息来源可能是某部成书年代更早但后来散佚的史料,但引用时误将朱儁作孙坚;《后汉书》也参考了类似的史料、正确记载了敌将为朱儁,却将贾诩的名字漏掉(也许到了范晔时期贾诩的武人出身开始被遗忘?)。总之,贾诩作为牛辅四大校尉之一领兵作战可能确有其事。 贾诩不再实际领兵,可能是在入长安后西凉军高层内部协商的结果,就贾诩个人而言,他更希望转型朝臣来结好天子公卿;就李郭而言,他们不愿身边多一个手握兵权而智力点满的潜在竞争者,却因自身毫无政治头脑而需要一个协助处理与朝廷关系的代理人。 如此一来很多问题可以得到解释。李傕招揽的羌胡大帅前来索要宫人美女,贾诩仅仅请他们吃了顿饭、许以封爵重宝就令他们散去,很难想象这是文人能够完成的事情,要知道之前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可是董卓、李傕。而如果贾诩武人出身、曾长年与这些羌胡兵共同作战,则他熟悉这些人的心理、与他们沟通效果拔群就很好理解了。而李郭为什么对贾诩“亲而惮之”、段煨为什么“恐其见夺”?因为他们都知道贾诩从前是干什么的,只要他想,贾诩是完全可以再度执掌兵权的! *贾诩与段煨 由上一个话题引出的一个脑洞。个人猜测,贾诩的目标从来也不是什么辅佐明主成就霸业位极人臣之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的目标其实就是当段煨,但凡他的前半生有资本成为另一个段煨,他也根本不会再追求别的了。贾诩弃李郭而投段,是因为李郭的思维方式与主流游戏规则相差太远,只靠偶尔听贾诩话是根本带不动的,这方面段煨远胜他们。后来与段煨不能相容,是因为他和段煨太相像了,然而段煨家世比他更优、履历比他干净、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贾诩也可以过得很好、成功上岸,你贾诩又是个智计深沉且带过兵在军中素有人望的存在,那你在段煨身边真就是多余且尴尬了。 那么贾诩之后去投张绣,怎么张绣就不忌惮他呢?私以为这甚至不是张绣傻白甜能够解释的,更主要是因为张绣也实在没有什么可让贾诩算计的了,给刘表当肉盾是什么好资源吗。而且我怀疑南阳这地方可能严重受制于刘表的荆南六郡,张绣之前这里曾是袁术的地盘,刘表断了他的粮道,袁术就待不下去了;后来的刘备在此也没能有什么成就。代入贾诩视角:张绣和我履历近似,我拉仇恨的事件他一个也没躲过,谁也别嫌弃谁;早早看出李郭乱搞不能长久,头脑清醒;跑路之前知道叫上我,心怀善意;运气很差前景堪忧无法独立行走,我去了会当我是救星——理想的合作伙伴get *张绣的爵位封户问题 《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细究起来是有疑问的——张绣在李郭主政时期就已经获封宣威侯,这个爵位还不低、是个县侯(宣威县就在张绣的故乡凉州武威郡),为什么投靠曹操后还要再次封爵呢?两种可能,要么这里是陈寿笔误,要么降将的爵位能否保留是需要曹操来定夺的。关于这一点我目前没能找到太多佐证,只在武帝纪中找到了这样一句“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既然是“复其爵位”,或许对于降将的确存在再次封爵的操作? 假设张绣的爵位系投靠曹操后由曹操再次授予,那么他的封户数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考虑到李郭把持的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很有限,比如派太傅马日磾去结好袁术竟被袁术扣留,不得不怀疑张绣在此时的封户数并不会太多。至于投靠曹操后的二千户,有人误以为是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大封功臣后取得,实际上张绣传已经写明是在“从破袁谭於南皮”后也即建安十年时因功受赏;而陈寿感叹张绣封户之多时所说的“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也证明这次封赏是即时的、不存在延迟到建安十二年的可能,因为建安十二年时至少夏侯惇已经“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了。这样看,建安十二年前张绣可能一度是曹操阵营爵位最高(假设保留了宣威侯爵位或者同级徙封)、封户最多的武将,毕竟此时夏侯惇也还仅是高安乡侯七百户。陈寿提到张绣增邑时的措辞是“复增邑凡二千户”,虽然“凡”有“共”的意思,但放置在“复增邑”后面且没有类似夏侯惇的“并前”字样,存在这二千户是增量而非总量的可能;而根据《资治通鉴》,建安十二年曹操“奏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发生在征乌桓之前的二月,此时张绣仍然在世、未必不在获封之列,总之他的最终封户数有可能是超过二千户的。 那么拿到这么多封户的张绣开心吗?个人感觉他应该会很害怕…… *张泉与魏讽案 建安二十四年,张绣之子张泉因魏讽案被连坐处死,加上史书对魏讽案本身的讳莫如深,加重了对张绣死于曹氏父子报复的猜疑。持此论者的逻辑是,张泉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谋反,一定是知道父亲死于非命,或出于为父报仇的心理或担心自己终究也会遭到清算才铤而走险。 然而,魏讽案发距张绣去世已有十二年之久,不可能是曹氏父子为了除掉张泉的刻意安排。其余参与谋反者也并非张泉这样出身有污点之人:王粲二子,其父是曹丕之友;刘廙之弟刘伟,曹操赦免其兄,想来其兄和曹操关系不错;文稷之子文钦,曹操看在其父面子上赦免了他;宋忠之子、长乐卫尉陈祎,这两个至少没有迹象显示与曹家有仇。《世语》称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邺都”、《傅子》称其“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此案的参与者或许还不止上面这些。 那么,如果张泉是一个被曹氏父子盯着找茬、朝不保夕的罪臣之子,魏讽集团让他加入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吗?合理推测无非以下两种可能:1.曹氏父子并没有为难过张泉,他的确是被魏讽煽动脑热参与谋反;2.张泉完全是冤枉的,可能仅仅是和魏讽认识就被曹丕顺势当作同党诛杀,鉴于宛城之变时曹丕也差点死在乱军之中,他的确有记恨张绣乃至迁怒其子的理由,至于曹操的态度嘛,也许是“当年张绣对我有用不能杀,但我儿子毕竟因他而死,如今我杀他儿子也算一报还一报”这样? *张绣之女的命运 张泉死于魏讽案,张绣那个与曹家联姻的女儿命运又将如何?谋反者的姐妹,按律是应当作为同产连坐的,郭淮之妻、王凌之妹因王凌谋反被株连,郭淮为其请命而得到司马懿赦免,参照这个案例,则张绣之女唯一的生存机会在于她身为曹魏宗室的丈夫为她求情了。然而郭淮是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都督雍凉诸军事,张绣的女婿曹均却只是曹操一个地位较低的侧室所生、被过继给叔父的庶子。 更微妙的是,曹均恰恰在建安二十四年去世,是死于魏讽案发之前?还是案发后无法为妻子求得赦免、甚至自己也受到波及、郁郁而终?曹操二十五子中,曹均是除了早薨无后者之外,唯一始终停留在公位的;早薨无子的曹矩被追封为王,被过继给叔公的曹徽、史书写明“性泬佷,少无宠於太祖”的曹茂后来也都也得以封王,不禁让我更加怀疑曹均本人也受到张泉的牵连。无论如何,张绣之女的命运看起来应该是很不妙了。不过假如她和曹均育有子嗣,其子参照郭淮五子的案例加上毕竟身为曹氏后裔,想来是不会再被株连的。 曹均除了一子曹抗为嗣子,还有二子出继,其中曹敏奉曹矩后、曹琬奉曹昂后——这个曹琬有一定概率是张绣之女所出,其过继给曹昂发生在文帝黄初三年、魏讽案发的三年后,曹昂很可能也正是因为得到这个嗣子才有理由被追封为王,不知这有没有可能算是一种让曹均这支被罪臣血脉玷污的家系“将功赎罪”的安排?假如真是如此,那么张绣的外孙当了曹昂的继子,可以说是非常狗血了……
© 本文版权归 Hendrick 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豆友22564645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5 18: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