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与就业困境
就业困境
22-25岁是个奇怪的人生节点,我所熟知的人无一例外地在这个时期挣扎,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两个在工大读研的室友站在即将毕业的路口:一个被抉择弄得近乎崩溃,一个已经在准备选调生考试——他们都无数次想逃离“这个行业”。远离建筑业,这话题已经老生常谈了。“无节制的加班、不对等的薪酬、画图狗,打工人... ...”无数的苦水都在唱衰着建筑业。
但我的同学所面临的的困境,仅仅是名为建筑行业的困境吗?据我所知,除了“被神化”的电子科技行业,其实其它所有部门都在“被唱衰”或者“内卷严重”(电子科技从业者也许才是最卷的)。在这里可以回顾下“内卷”这个大火的词汇: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尽管最初用于形容农业发展,但这段文字中指出有限的空间是重要内因。这里或许可以将其拓展为“物理空间的有限”,即城市的饱和,和“经济空间的有限”,这一点则更加复杂,直接影响到“社畜”文化。作为城市研究者,我更想着眼于物理空间。
有限的空间
作为城市研究者,我更想着眼于物理空间这一点。和朋友聊天,对一线城市房价的恐惧仍然是影响他们决定的最主要因素。虽然最新的人口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增长幅率相比上个十年有所放缓,但是一线城市仍然对年轻就业者充满了“吸引力”。然而这种吸引力的本质有一部分其实是年轻人被胁迫挤入大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自然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热度高居不下,在超乎想象的房价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未来的大城市生活充满了抵抗心理,已经身在其中的“打工人”也充满了焦虑感。但他们又不得不带着恐惧进入大城市。因为我们的产业是高度集中化的,相比于二三线城市,大城市的资金,资源更加集中,产业发展也更加迅猛。比如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上海的金融和设计领域等等,我们选择大城市并不是它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而是机会被大城市所垄断。
这种产业的高度集中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成倍的效率增长,成为了“城市的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胜利的背面暗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异化:产业增长不断地挤压生活和休闲用地。一个又一个产业园、商业圈的兴起不断哄抬着周边的房价。分析所谓“新区”的建设,它们看似起到了分散城市职能的作用,其实质上是人为的资本高速累积导致底层人口生活空间被挤压。于是这些场地的居民(他们往往也是务工人员)被迫离开,只能搬到更远、发展水平更低的地区。而且高新产业的入驻也推动了空间士绅化:尽管新的住宅被开发,在此工作的人更难寻觅能够负担的起的经济、体面的住房。
当园区与园区相连,整个城市完成了对周边环境的又一次吞噬,伴随着整体房价水平的再提高。
城市物理空间的困境是否可解?仅在这里提一下在国外学习生活的一点见闻。我们都知道英国最早实行花园城市,即工作在城市生活在suburb。这种规划方式把住宅区聚集在一起,首先提供了足够数量的房间。由于处于空地,这些住宅区往往拥有相对平等,优质的环境,因此价格也比较近似。当然由于城市尺度较小,英国大部分地区的通勤还算得上便利:无论是开车或电车在30-40min内一定能到工作场所。
但这种规划直接套用到中国城市显然是不可能的,人口多的特质让居住和交通承载了成倍的压力,因此需要引入大量快速交通方案、提高可负担住宅数量。这需要决策者制定更加精密的分区计划,守住人口“收支平衡”的底线。增加住宅区的容纳量的同时关注环境营造,以创造“相对平等”的空间。这一点在城市发展中往往被忽视。这绝不是说划定某些区域只能用作住房,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住宅区是乏味的、不便利的。我们可以学习纽约商住混用的机制,引入小公司或者不需集中的产业(比如创意行业),或是那些能够迎合远程办公模式的公司。营造“普遍”又各具特色,品质较高的空间能够给大城市真正降温。
这里的高品质应当警惕士绅化,空间的品质并不是指不同小区的竞争,而应当着眼于城市公共空间。在英国并没有高度封闭的“小区”,取而代之的是细节性的整体规划,确定了某一区域的尺度和景观再由开发商选择自己地块的设计风格。由政府制定的整体规划中,包括了可达的大型城市绿地,街道景观等等细致的层面,对土地的精密分区有效地降低了私人土地开发的差异性。
这条建议并非只能发生在城市现有的空间中。随着城市分散职能,更应该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新区开发同样需要做到上文提到的准则,确保把现有居民安置在原地。我们看到了很多二级城市的产业更新,比如昆山甚至更远的淘宝村的新产业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但这些地区往往与大城市相比生活水平较低。要真正做到大城市的替代方案,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导向吸引多元大型企业,还需要把民主的空间当做竞争力。
和朋友交谈的过程中我也总会被带入这种巨大的、空洞的焦虑之中,似乎也觉得前途一片黑暗。而当我输入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又回归了内省的平静。与其接受现实并对它充满恐惧,不如回归自我,去想想自己力所能及的到底是什么。
“内卷”也好,“躺平”也好,都是一种为了活下去的选择。而我的选择是不温顺地走入任何一个良夜。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