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 认知:关于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思考
这几天在听一个认知的课,受益匪浅,感觉有些固有的思维框架确实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一看。
然后,我惊喜的发现,这个认知课,与我看的《无压力社交》里的某些内容不谋而合。
果然知识都是共通的吧~
关于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内容,我觉得很有意思,干货很多,于是听了两遍,觉得有必要做一下笔记。
课里以一个9点问题为引,谈到我们尝试去改变一件事物的时候,实际上是被套住了思维。
我们越是想要改变它,却越是限制了它的改变。我们做的这部分改变的方案,就叫做第一序改变。这些方案,恰恰是导致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
第一序改变是基于一般常理做出的改变,第二序改变是超乎常理的改变。
(颇有一些无为而治的意思了)
【例子1】
一个孩子晚上总是不好好写作业,很磨蹭,父母很头疼,想改变这个现状,于是每天晚上一直在孩子身边盯着孩子写作业,却没有成效,越盯着孩子越磨蹭。
这是第一序改变,符合常理的改变。比如给孩子请家教,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花了很多精力。这些是常理当中的方法。
实际上,正因为父母的盯着,维持了孩子写作业磨蹭这么一个问题。
解决方案就是,父母需要停止这个盯着的行为。建议的方法:父母晚上不要盯着孩子,自己看电视,给孩子规定,作业写完了就可以出来看电视。
这就是第二序的改变。这个改变并不符合常理,而且需要经历阵痛。
改变的困难在于:父母自己看电视这个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会觉得,不顾孩子的学习看电视,会有很大的愧疚感,是一个不称职的父母,他们仍然会忍不住过多的关注孩子有没有在认真写作业。
第二序改变,不只是需要改变行为,而是需要改变自己本身。这种改变需要用一种超出常理,或者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来提现。
【第二序改变的例子】
一个总喜欢承担责任的人,有一天要给自己放一个假,再也不做事情了。
一个在社交当中很被动的人,有一天决定要开始表达自我了。
【第二序改变的特点】
1、针对第一序改变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2、反直觉,反本能。
3、解决方法此时此刻的前进,而不是去探究问题发生的假设性原因。重要的是,问题在这一刻是怎么维持下来的,而不是它之前是因为什么发生的。(这不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吗?不去探究原因,而去探索目前求解的过程)
4、第二序改变把问题放在了不同的框架、信念当中(九点数学题中,连线必须在这个正方形内)
当你把它叫做问题的时候,它才是问题。当你把问题改一个名字,那它也许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也许变成了一个优势。
【一些不一样解决方法的思考(荒谬、超出常理,不靠谱)】
1、工作太多了,怎么样才能提高效率呢?想了很多提高效率的方法但是无果。
换一种思维,为什么要提高效率,我不做了,我把这些时间拿去好好睡觉行不行?
2、遇到一个难搞的客户,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他满意。
换一个框架,为什么要让他满意呢?不如去骂他一顿。
3、失眠了,想要解决失眠的这个问题,用了各种快速入睡的方法都没有用。
换一个思维框架:干脆别睡了,起来爱干嘛干嘛,看书刷剧打扫卫生。享受睡不着的时间。
总结:也许当你不把问题看成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反而就解决了呢?